黃海峰
(射陽縣婦幼保健院,江蘇 鹽城 224300)
妊娠期是孕婦特殊生理期,隨著妊娠時間的推移,孕婦機體內的孕激素、雌激素、凝血因子水平也隨之不斷變化,以便在分娩前后輔助性止血、預防產后出血、促進分娩順利進行[1]。研究提示,妊娠期內孕婦體內凝血因子水平的改變會使其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雖然有助于產后止血,但也容易引發血栓[2],若在妊娠階段凝血因子改變不明顯或達不到要求,則容易造成產后出血[3],因此,在妊娠不同時間對孕婦血凝因子進行檢測和監控對于預防產后并發癥、改善分娩結局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在凝血因子中,凝血四項反映孕婦的止血功能,而D-二聚體則為纖溶過程標記物,兩者聯合檢測在臨床中常被應用[4],為了探討妊娠不同時期血漿D-二聚體和凝血四項水平的變化特點和臨床檢驗價值,本研究特對70例孕婦的不同妊娠時間的上述指標水平進行回顧性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產前檢查的孕婦70例,本組孕婦年齡23-35歲,平均(28.6±2.3)歲,初產婦39例,經產婦31例,產次1-3次,平均(1.5±0.4)次。納入對象符合:①在我院接受檢查并首次確定妊娠的孕婦;②妊娠后每月按要求到醫院接受凝血四項和D-二聚體聯合檢查的;③確定妊娠時孕周應<12周;④患者及家屬知情、自愿加入研究,簽訂相關協議;⑤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研究對象信息嚴格保密;對下述情況的孕婦給予排除:①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②合并惡性腫瘤疾病的;③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④難以溝通、不配合及研究中途脫落的;⑤早產或分娩時間少于8個月的。
1.2 方法。分別在孕婦妊娠早中期、后期和臨產期三個觀察點當日清晨7:00a.m-9:00 a.m時間段采取肘靜脈采血法每人抽取空腹靜脈血1.8 mL,向試管內加入枸櫞酸鈉抗凝處理,使用離心機以3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后分離血漿,應用H1204十通道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江蘇鴻恩醫療器械)測定凝血四項(FIΒ、PT、APTT、TT)及D-二聚體水平。臨床參考值:凝血酶原時間(PT):11-14 s,活動度:80-120% INR:0.8-1.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25-37 s;凝血酶時間(TT):12-16 s;纖維蛋白原(FIΒ):2-4 g/L;血漿D-二聚體:<200
μg/L。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2.0軟件對研究資料進行比較分析,計量資料表示為(Mean±Sd)形式,組間兩兩配對比較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三組及以上資料比較采取F檢驗,P<0.05時,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凝血功能檢查結果顯示,隨著妊娠時間的推移,70例患者的FIΒ和血漿D-二聚體水平兩項指標的水平均逐漸升高,PT、APTT水平逐漸降低,且較前一時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三個觀察點產婦的TT水平則未見顯著性變化(P>0.05),見表1。
表1 妊娠不同時期孕婦血漿D-二聚體和凝血四項水平比較(±s)

表1 妊娠不同時期孕婦血漿D-二聚體和凝血四項水平比較(±s)
注:妊娠不同時間本組孕婦PT、APTT、FIB、TT 和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P1=P(早中期:后期);P2=P(早中期:臨產期);P3=P(后期:臨產期)
時間點 血漿D-二聚體(μg/L) PT(s) APTT(s) FIB(g/L) TT(s)妊娠早中期 196.4±18.6 12.6±3.9 34.1±1.8 10.5±2.1 3.4±1.1妊娠后期 284.3±20.1 10.7±3.2 30.1±1.5 10.3±1.9 3.8±1.2臨產期 337.2±22.5 9.6±2.5 28.4±1.3 10.4±2.2 4.6±1.4 T1 26.854 3.151 14.283 0.591 2.056 P1 0.000 0.002 0.000 0.556 0.042 T2 40.353 5.418 21.478 0.275 5.639 P2 0.000 0.000 0.000 0.784 0.000 T3 14.700 2.266 7.165 0.288 3.630 P3 0.000 0.025 0.000 0.774 0.0004
相關研究提示,孕婦在妊娠不同階段體內的凝血因子和激素水平有顯著差異,主要用于促使血凝水平逐步增加,至臨產前達到峰值,并配合纖溶系統,使凝血因子間的作用達到平衡效應,以預防產后出血、保障分娩順利進行。
在臨床檢驗中,凝血四項反映血凝狀態,而D-二聚體為纖維蛋白單體與活化因子xIII發生交聯后經纖溶酶水解造成的特異性降解產物,體現機體的纖溶功能,兩者作用需達到平衡狀態,才能有效預防產后并發癥,若當凝血功能處于優勢時,則容易引發深層靜脈血栓;反之,當纖溶功能過度,則不利于產后止血和分娩進行。在妊娠不同時期對孕婦的凝血四項和D-二聚體進行動態監測,有助于在妊娠不同時期掌握孕婦的纖溶、凝血功能狀況,分析不同妊娠時期孕婦凝血因子特點,為臨床的治療護理提供大數據,從而保障孕婦安全。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我院接收的70例全程接受產前檢查的孕婦,設置了早中期、后期和臨產期三個觀察點來比較妊娠不同時間凝血四項、血漿D-二聚體水平的變化情況,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妊娠時間的推移,70例患者的FIΒ(F=3.630,P=0.0004)和血漿D-二聚體水平(F=14.700,P=0.000)兩項指標的水平均逐漸升高,PT(F=2.266,P=0.025)、APTT(F=7.165,P=0.000)水平逐漸降低,且較前一時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三個觀察點產婦的TT水平(F=0.288,P=0.744)則未見顯著性變化(P>0.05);這樣的研究結果與李丹[5]關于妊娠中期各指標高于早期,妊娠晚期各指標高于中期,臨產期各指標高于晚期,各組數據之間各指標進行對比,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D-二聚體:(t=8.31、6.21、3.70,P<0.05);PT(t=7.50、9.16,P<0.05)、APTT(早期至中期:t=3.62,P<0.05;中期至妊娠后期:t=1.33,P>0.05)、TT(t=0.92、0.48、0.78,P>0.05);FIΒ(早期至中期:t=12.70,P<0.05;中期至晚期:t=0.98,P>0.0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在妊娠不同時期,孕婦的血漿D-二聚體和凝血四項的水平變化較為顯著,越接近分娩,孕婦的血漿D-二聚體、FIΒ水平越高,通過嚴密監測上述檢驗指標的變化,采取相應治療干預措施(如抗凝藥物、溶栓藥物等),有助于預防產后出血、深層靜脈血栓等,對臨床診療具有應用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