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
(上海市金山區亭林醫院,上海 201505)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屬于常見慢性進展性疾病,臨床特點為遷延難愈、反復發作及肺功能進行性減退等,對患者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自我護理能力即患者自身控制與管理疾病發展的能力,自護能力高的患者比自護能力低的患者有更好的生活質量。但常規護理模式無法將COPD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增強,研究證實協同護理模式則有良好效果[1-2]。協同護理模式主要基于責任制護理發展而來,在自護理論基礎上主張讓患者及家屬積極參與,將其主觀能動性激發后提高自護能力,是一種三者即護士-家屬-患者為一體的護理模式,可增強臨床治療效果,改善預后[3]。現選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詳述協同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慢阻肺患者84例,均與臨床COPD診斷標準相符,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積極配合;排除合并心血管疾病、認知功能障礙、腦梗塞、腦梗死及惡性腫瘤患者。采取數字隨機法將患者分成兩組,各42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42-76歲,平均(55.8±6.7)歲;觀察組中男28例,女14例,年齡40-78歲,平均(56.3±7.4)歲。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包括簡單口頭宣教、監測病情及預防和處理并發癥等。觀察組采取協同護理模式,患者入院后將自護能力問卷發放至患者手中,評估其自護能力與病情,并依據結果由護士協同患者及其家屬將個體化協同護理計劃制定出來,內容如下:
1.2.1 認知宣教:護士要重視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對其內心想法予以了解,拉近護患距離,將陌生感與隔閡消除,使患者更加理解與信任,進而在醫護操作中更加配合。提高患者遵醫囑安全用藥意識,宣教規范用藥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講解霧化吸入的療效、方法、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并指導氧療與氣霧劑使用方法,正確示范讓患者全面掌握。指導患者自我監測病情,使患者及其家屬能夠掌握病情變化的信號,預防危險行為或正確處理病情,并自我記錄病情變化,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2.2 行為干預:結合患者習慣與日常行為將特定訓練方案制定出來,病情允許時可適當開展打太極拳或步行等有氧運動,指導正確開展腹式呼吸、深呼吸、吹氣球、縮唇呼吸等,以增強肺功能,但需以不疲勞為宜。糾正患者不良生活行為,使其能夠早睡早起,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戒煙限酒,自主參與社會活動及做家具,以增強其成就感與存在感,并協同家屬發揮督促之效。結合患者病情將個體化飲食計劃制定出來,低脂肪、低糖及低鹽飲食,補充纖維素、優質蛋白及維生素,確保食物營養豐富但不過量,以滿足機體每日能量供給,促進康復。護士還要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使其了解合理飲食的必要性,能夠更加重視飲食。此外,還要合理使用吸入裝置,教會患者及其家屬氧療與氣霧劑的使用方法,示范期間要保持耐心,將患者記憶強化,并逐步分解吸入裝置的功能與主要步驟,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其記憶力與協調能力較差,肢體配合程度欠佳,因此要更加耐心,反復指導,直至完善掌握上述步驟與操作方法。
1.2.3 爭取家庭支持:在疾病治療與康復過程中家屬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情緒狀態直接影響患者治療配合度與依從性及臨床治療效果,而家屬一般是患者最大的精神支持與后盾,因此護士還要與家屬充分交流,使其能夠多關愛、陪伴與鼓勵患者,給予患者精神支持,將其不良情緒消除,使其感受到被關愛,激發求生欲,增強抗病信心。
1.3 觀察指標。出院護士留下患者聯系方式,便于后期隨訪。應用COPD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能力問卷調查兩組干預前及干預后3個月自我護理能力,條目共28個,包含4個維度,即健康行為、營養膳食、運動鍛煉及壓力處理,應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來沒有為0分,很少完成為1分,部分完成為2分,大部分完成為3分,完全勝任為4分,總分為0-112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有越強的自我護理能力[4]。同時結合患者病情變化評估預后情況:臨床癥狀完善消失,肺功能無異常判定為顯效;臨床癥狀與肺功能均改善判定為有效;臨床癥狀與肺功能未改善甚至加重判定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應用軟件SPSS 21.0統計學處理上述數據,用n(%)表示計數資料,卡方檢驗開展組間比較;用標準差(±s)以及均數(±)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開展組間比較,若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兩組干預前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均高于同組干預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s)
干預前 14.3±3.5 18.7±3.2 11.4±4.0 12.8±3.9 57.2±4.5干預后 16.5±4.5 20.5±4.5 13.8±4.8 14.4±4.7 66.2±6.4 t 2.500 2.113 2.489 1.698 7.455 P 0.014 0.038 0.015 0.093 0.000組別 例數 時間 健康行為 營養膳食 運動鍛煉 壓力處理 總分對照組 42干預前 14.5±3.5 19.1±3.2 12.0±4.0 13.0±3.9 58.6±3.9干預后 23.1±3.9 24.7±4.1 20.1±3.7 20.5±4.6 88.4±7.0 t 10.636 4.984 9.634 8.060 21.101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兩組干預前比較 t - - - - 1.524 P----0.131對照組 42兩組干預后比較 t - - - - 15.169 P----0.000
2.2 兩組預后效果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9%,高于對照組76.2%,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預后效果比較(n,%)
社會工業化進程加劇與空氣污染日益嚴重致使肺部疾病患者數量逐漸增加,特別是中老年人,自身抵抗力差,為慢阻肺高發人群,表現為持續性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難等,疾病進展后還會誘發心力衰竭,威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本病有較長的治療周期,出院后仍需長時間治療與護理,因此一定要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提升。協同護理最早在美國出現,通過護士、患者及其家屬三方協同開展護理與監督,確保各種護理手段能夠最大限度執行。該護理模式是護士的護理能力適應于患者及家屬的需求與特點時最終使患者及其家屬甚至健康保健系統獲益。本組結果表明干預后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同組干預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9%,高于對照組76.2%(P<0.05),與報道相近[5],說明協同護理可將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明顯增強。
究其原因,協同護理中通過醫護人員、患者及其家屬協同商討后將個性化的行為訓練計劃制定出來,可提高患者及家屬在護理中的參與度,將其主觀能動性激發,并相互監督與協同執行,以有效實施各項康復計劃與治療計劃。同時將灌輸式教育方式轉變,將“伙伴式關系”建立起來,護士提供指導,家屬積極參與,患者主動配合,再加上社會支持,促使護理實踐活動更加主動,實施計劃也更具持久性、針對性、系統性及動態性。護士通過認知宣教提高患者與家屬對疾病的健康認知,糾正錯誤認知,掌握用藥、氧療與霧化吸入技巧,學會自我監測病情與處理異常,同時指導鍛煉呼吸功能以減輕臨床癥狀,糾正不良行為習慣,提供飲食指導,并爭取家庭支持,減輕不良情緒,最終提高患者自護能力,減緩病情進展,增強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協同護理干預可有效增強慢阻肺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并改善預后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