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閣玲
(廣西河池市宜州區人民醫院 血透室,廣西 河池 546300)
消化道出血具備較高發病率,起病急,致病因素主要為消化性潰瘍及消化道腫瘤。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生活壓力的增加,消化道出血發病率逐漸提升。為使疾病預后得到有效改善,就需要使出血得到及時制止,除為患者實施積極止血治療外,護理干預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1]。除此之外,消化道出血易復發,因此需要患者具備較高的健康知識掌握度,養成良好生活飲食習慣。時間護理是根據機體自身的生理節律,對患者心理因素、生理病理與用藥時間開展護理的新型護理模式[2]。本次研究就選取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探討時間護理對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效果及健康知識指標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1-65歲,平均(41.8±6.3)歲,出血量365-805 mL,平均(526.3±85.4) mL,包括24例潰瘍性出血患者,10例急性胃黏膜病變患者以及6例胃食管腫瘤患者,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6例,初中及高中21例,小學及以下13例;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0-65歲,平均(41.3±6.1)歲,出血量344-828 mL,平均(532.7±91.1)mL,包括25例潰瘍性出血患者,11例急性胃黏膜病變患者以及4例胃食管腫瘤患者,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5例,初中及高中24例,小學及以下11例。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納入標準:與上消化道出血診斷標準相符[3];發病時間不超過36 h;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合并高血壓;明顯腎功能障礙者;72h需接受手術治療者。
1.2 研究方法。全部患者均接受基礎治療,包括禁食,對原發疾病進行積極治療,補液、止血、擴容、營養支持,對感染的發生進行積極預防,當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低于70 g/L時為其開展輸血治療,并開展保肝治療等。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包括環境護理、用藥指導、健康宣教等。觀察組接受時間護理,內容包括:
(1)健康教育:由于9-11點為人體心理愉悅期,因此在這一時段開展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將健康教育資料發放給患者及其家屬,并通過講解進行宣教,宣傳后通過詢問評估患者的掌握度,針對不足之處強化宣教,內容包括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癥狀、治療、自我護理等。
(2)心理護理:19-21點為心理孤獨與寂寞的高發時間段,因此在此時間段開展心理干預,護理人員需通過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掌握,站在患者的立場考慮問題,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勵患者將自身的想法進行表述,以成功案例鼓勵患者,告知患者不良情緒對疾病的影響,指導患者通過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方式緩解負性情緒。
(3)飲食指導:止血3 d后告知患者采用清淡易消化且能量高的食物進行食用,向患者發放飲食指導卡,卡片上寫明建議食用的食品種類與飲食注意事項,將飲食不當可能導致的嚴重危害告知給患者及其家屬,從而使其能夠遵醫囑進行飲食。飯后患者可開展輕微活動,且晚餐后休息2-3 h才可睡覺。
(4)用藥指導:將常用治療藥物的種類、名稱、注意事項進行告知,同時講解可能損害胃黏膜的藥物,使患者在生活中避免應用類似藥物。告知患者遵醫用藥對疾病治療的重要性,指導患者家屬督促患者睡前堅持應用胃黏膜保護劑。
1.3 觀察指標。①兩組止血時間與輸血量;②兩組健康知識指標掌握度,包括疾病知識、危險因素、合理飲食、情緒調節、規范服藥、生活方式、自我監測與預防復發知識,應用自制消化道出血評價量表進行評估,各項指標總分各100分,評分越高則健康知識掌握度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統計學軟件為SPSS 22.0,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止血效果比較。兩組止血時間與輸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止血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止血效果比較(±s)
組別 例數 止血時間(h) 輸血量(mL)對照組 40 16.58±3.67 170.32±35.87觀察組 40 15.88±3.81 158.44±30.36 t - 0.837 1.599 P - 0.405 0.114
2.2 兩組健康知識掌握度比較。觀察組疾病知識、危險因素、合理飲食、情緒調節、規范服藥、生活方式、自我監測與預防復發知識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2。
表2 兩組健康知識掌握度比較(±s)

表2 兩組健康知識掌握度比較(±s)
組別 例數 疾病知識 危險因素 合理飲食 情緒調節 規范服藥 生活方式 自我監測 預防復發對照組 40 68.55±8.64 69.94±4.58 68.33±5.12 67.35±3.55 69.89±5.22 69.05±5.11 70.22±5.13 68.50±3.57觀察組 40 77.31±6.91 75.87±3.41 74.90±5.86 72.56±3.46 76.41±3.00 74.60±5.30 76.80±5.04 74.93±3.51 t - 5.008 6.568 5.340 6.647 6.849 4.768 5.787 8.123 P -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消化道出血在臨床內科屬于常見病與多發病,疾病的發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易導致患者出現負性情緒,降低其生活質量。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常合并慢性基礎疾病,因此消化道出血的發生容易導致器官衰竭,提高病死率。為改善疾病預后,就需要盡早止血。在開展積極治療的同時,護理干預工作的開展也尤為重要。
人體自身具備一定生物節律,時間護理是基于人體所具備的生物節律發展而來的護理模式。時間護理要求護理人員根據疾病所具備的時間特點,針對性實施護理工作,從而將護理取得的最大效能進行發揮[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止血時間與輸血量雖無明顯差異,但觀察組稍優于對照組,提示時間護理應用于消化道出血中可保障止血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輸血量。
消化道出血止血成功后易復發,為預防疾病復發,不僅要求護理人員對再出血進行密切觀察,同時也要求護理人員積極配合,做好自護工作,因此需提升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度。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疾病知識、危險因素、合理飲食、情緒調節、規范服藥、生活方式、自我監測與預防復發知識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時間護理的實施可提升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度,分析其原由,時間護理中將健康教育時間確定為上午9-11點,此時人體精神愉悅,對知識的接受度更高;心理護理的時間確定為晚間7-9點,此時人體易出現孤獨無助感,護理干預的開展可使患者得到有效心理支持,緩解其負性情緒,提升其治療配合度[5-7]。
綜上所述,時間護理可使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止血效果得到保障,同時可提升患者健康知識掌握度,對疾病復發預防起到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