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靜
(聊城市人民醫院 燒傷整形科,山東 聊城 252000)
瘢痕是皮膚燒傷后出現的創面愈合問題,尤其手部燒傷患者出現幾率高達91%,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控制,會影響外觀,瘢痕增生嚴重還會使患者功能損傷[1]。所以,應重視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以促進康復、減少瘢痕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對預見性護理應用于燒傷后瘢痕形成的康復效果進行了研究,現將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在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16例燒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燒傷面積大于30%;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和理解力;均自愿參加此次研究。排除標準:無語言和精神障礙。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n=58):對照組年齡17-46歲,平均(28.2±6.8)歲,男30例,女28例,其中面頸部燒傷20例,胸背部燒傷16例,四肢7例,手部15例;研究組年齡16-47歲,平均(28.9±7.2)歲,男28例,女30例,其中面頸部燒傷15例,胸背部燒傷19例,四肢12例,手部12例。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防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抗感染、預防并發癥感染等治療,對照組進行常規康復護理,研究組進行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包括:
(1)健康教育護理。通過講座、發放宣傳冊、播放康復訓練視頻、場景模擬等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宣講,使其了解創面愈合的情況和功能鍛煉的必要,促使其自覺護理康復,積極配合治療。叮囑其勿穿纖維衣物,創面瘙癢時應禁止抓撓,避免感染。飲食上要注意清淡,多攝入維生素。
(2)心理護理。針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心理疏導,提高對病情的認知、對愈合及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消除其恐懼心理,建立治療信心,有利于其堅持日常功能康復訓練。可向患者介紹成功案例,增強信心。
(3)預見性康復護理。首先進行早期護理干預,燒傷早期應協助和指導患者正確擺放功能位,以抗瘢痕攣縮;燒傷后2天且病情較穩定患者自行或家屬協助進行關節或功能活動,如面部燒傷可進行面部表情活動,頸部可進行輕仰,手部可進行半握拳活動等;活動時間應以病情而定,逐漸加長,強度循序漸進,防止過度拉傷創面;鼓勵患者盡早下床,以促進愈合。再次,燒傷中期時,創面會出現鮮紅,瘢痕迅速增生,此階段應進行壓力治療,以促進康復。指導患者使用彈力繃帶、彈力衣、氣囊套、彈力手套等,加強關節訓練、運動訓練、洗浴及藥物療法,以預防瘢痕增生。使用合理藥物防止瘢痕增生,清潔皮膚后噴涂按摩,用彈力網或繃帶包扎[2-3]。彈力衣彈力套應根據創面部位和燒傷階段使用,對凹凸不平的部位配合氣壓套使用。對愈合創面及關節進行按摩、功能活動,以恢復功能抑制瘢痕增生。對已經形成的瘢痕可采用水療法,熱水或溫泉浸泡,促進血液循環,軟化創面,加大皮膚排泄,以利于皮膚顏色和功能恢復。最后,做好后期出院康復干預,制定計劃,叮囑患者保持創面干燥清潔,持續進行壓力治療,電話隨訪或復診以了解患者情況。
1.3 觀察指標。①通過復診或隨訪對比兩組患者3個月和6個月的瘢痕情況。采用溫哥華瘢痕量表評估,總分15分,包括4個指標:厚度、血管分布、色澤和柔軟度,輕度為5分及以下,中度為6-10分,重度為11-15分,分數越高說明瘢痕越嚴重。②對比兩組患者6個月后日常生活
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總分為100分,包括:進餐、穿衣、洗漱、大小便、入廁(沖水、衣褲整理)、上下床、上下10個梯級、平地行走45米等10項,小于60分為自理能力差,60-80分為一般、部分能自理,80-90分為較好、基本能自理,大于及等于90分為良好、能自理。
1.4 統計學分析。研究數據運用SPSS 20.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y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3個月和6個月的瘢痕情況。兩組經過不同護理后,隨時間的增加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的瘢痕嚴重程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3、6個月的瘢痕情況水平比較[n(%)]
2.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對比。對照組的生活能力能基本自理情況為58.6%,研究組為93.1%,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6個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較[n(%)]
燒傷瘢痕是因高溫或強烈熱輻射導致的組織損傷出現的產物,它是使組織失去正常活動能力的異常皮膚組織[4]。不僅影響外部美觀,還會阻礙其他組織功能,大量瘢痕增生還會導致外觀變形或功能障礙,影響患者自理能力和正常生活,給患者帶來心理陰影。目前對燒傷瘢痕形成的機制還不十分明確,臨床上沒有防治瘢痕的特效藥,瘢痕形成始終存在,所以,做好瘢痕形成康復的護理非常重要。預見性護理是根據患者的燒傷程度和部位,針對其可能出現的功能障礙進行預見性的護理干預,以減少[5-7]。
本文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不同的護理干預,研究組進行預見性護理,首先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讓患者了解病情及治療康復事項,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并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建立治療信心,使其主動配合康復功能鍛煉,以預防瘢痕形成。再次,對患者進行不同階段的護理,初期階段做好適量的活動,避免功能障礙;中期階段做好壓力治療、藥物治療及運動訓練,防止瘢痕增生;后期做好出院指導,堅持功能訓練,預防瘢痕增生。結果顯示,兩組經過不同護理后,隨時間的增加瘢痕嚴重程度均有所改善,且預見性護理干預組顯著低于常規護理干預組,且預見性護理干預組6個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情況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結果說明,預見性護理對燒傷后瘢痕形成的康復效果顯著[8-9]。
綜上所述,對燒傷瘢痕形成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心理合理和不同階段的預見性護理,可有效改善瘢痕增生情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