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鳳
(聊城市人民醫院,山東 聊城 252000)
腦梗死屬于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因患者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對腦部造成損傷,患者易出現吞咽障礙等,無法自主進食,骨骼肌與內臟蛋白大量喪失,致使患者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甚至還會導致誤吸性肺炎[1]。此次研究對我院收治的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采取不同營養支持方式,并積極護理干預,具體情況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到我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采取數字法將其分成對照組(n=39)與觀察組(n=39)。觀察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40-79歲,平均(60.34±7.41)歲;發病時間:9-62 h,平均(14.52±3.40)h;對照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41-80歲,平均(61.25±7.32)歲;發病時間:10-60 h,平均(14.52±3.40)h。兩組患者上述資料進行對比,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及家屬均簽了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患者均通過頭部CT、MRI確診;采用洼田飲水試驗明確為吞咽障礙者;格拉斯哥評分為9-12分者。排除標準:嚴重內分泌系統疾病、代謝疾病者;惡性腫瘤者。
1.2 方法。全部患者都采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促進腦循環、腦神經保護、緩解腦水腫等常規治療,并對患者進行日常護理,幫助翻身叩背、清潔口腔衛生、皮膚護理、壓瘡防護措施、預防感染等。對照組給予腸外營養支持,營養液方案由葡萄糖、氨基酸、維生素、脂肪乳、微量元素等組成,行靜脈輸注。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腸內序貫營養支持方式,營養液早期使用短肽型腸內營養制劑,使用1-2 d后使用多種膳食纖維的整蛋白型腸內營養制劑,首日喂養500 kcal,滴速控制在30 mL/h,之后每間職責12 h增加10 mL/h,3-4 d后喂養25-35 kcal·kg-1·d-1。營養支持過程中采取如后護理措施,配制營養液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流程,采用一次性輸液器推注營養液,切勿重復使用。積極預防機械性損傷,置管過程中最大限度保護患者咽喉、食管以及胃黏膜等;為減少患者惡心嘔吐、腹脹腹瀉、返流誤吸等胃腸道反應情況,嚴格把握營養液濃度、溫度、速度等。密切監測患者機體水、電解質、血糖等水平。喂養過程中及時清理口腔當中的分泌物,預防肺部感染。排除胃內殘留物,再輸注營養液,給予適當的心理干預,隨病情轉歸,幫助患者自主進食。
1.3 觀察指標及評判標準。①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營養指標水平。記錄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清內轉鐵蛋白(TRF)、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指標水平。②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記錄兩組患者應激性潰瘍、胃腸道不良反應、便秘、高血糖、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對相關數據予以統計學處理,n代表計數資料,經χ2檢驗,(±s)代表計量資料,經t檢驗,P<0.05代表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2.1 干預前后營養指標對比。干預前,兩組患者TRF、PA、Alb等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TRF、PA及Alb等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并發癥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并發癥幾率2.5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51%,組間差異顯著(P<0.05)(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營養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營養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TRF PA Alb支持前 支持后 支持前 支持后 支持后 支持后對照組 39 219.75±32.56 228.86±40.56 210.10±31.22 226.71±33.37 23.34±2.87 32.32±3.81觀察組 39 219.64±33.01 249.16±45.31 209.57±31.45 247.60±34.28 23.12±2.72 26.88±3.85 t-0.015 2.085 0.075 2.731 0.029 6.272 P-0.988 0.041 0.941 0.008 0.977 0.001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對比[n(%)]
腦梗死后患者易出現吞咽障礙,由于液體、固體經過口腔到胃內的過程出現傳送延遲或困難?;颊咧袠猩窠浭軗p后引起嗆咳、吸入性肺炎、窒息等,患者出現語言障礙、食欲不振、進食困難,不利于消化與吸收;腦梗死后使能量消耗大、蛋白質分解快,機體負氮失衡,機體抵抗力低下,對身體各重要臟器、系統功能等造成影響,影響預后效果[2]。吞咽障礙引起患者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窒息等情況,影響患者康復效果。營養是機體組織生長、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條件,是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因此,應給予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營養支持,可為機體提供相應能量,促進機體氮平衡,維持組織細胞代謝與修復功能,利于疾病康復。腸外營養支持主要由中心靜脈或周圍靜脈輸注,熱量直接作用于患者,腸內營養是通過患者胃腸道作為營養輸入通道,可通過口服輸入或是經導管輸入方式,腸內營養具有吸收快、操作方便,價格低,保護消化道黏膜的特點,不會改變腸黏膜細胞結構,減少腸道刺激,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3]。
胃腸道反應是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易出現的并發癥,主要是胃腸道黏膜由于缺氧而出現水腫,影響消化道功能,腸道蠕動能力下降,胃內容物易出現潴留現象。因此在實施腸內營養過程中觀察其胃內殘留量,評估患者采取營養支持的耐受狀況。量由少至多,癥狀顯著時及時停止喂養,以免發生嗆咳而出現吸入性肺炎,營養液應保持合適的溫度、喂養速度,降低惡心嘔吐幾率。腹脹腹瀉多數是和腸道內菌群失去平衡密切相關,護理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每日更換注射器,營養液保持新鮮。對于發生腹瀉時,應將標本及時留樣送檢。加上患者長時間臥床休養,胃腸道功能低下,有可能發生便秘,必要時可灌腸處理。營養支持期間定期清潔口腔,清理分泌物[4-5]。此次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觀察組患者TRF、PA及Alb等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并發癥幾率2.5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51%??梢姡X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采取營養支持并加強護理干預,可及時改善患者營養指標水平,減少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采取腸內與腸外營養支持方式,并給予護理干預,可維持腸道黏膜細胞正常生理結構,以免出現細菌移位、腸道感染等。同時為機體提供各種營養元素,保障機體所需營養物質,有效保護腸黏膜屏障功能,減少并發癥幾率,促進腸道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