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玉,胡曉燕,趙蒙
(包頭市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內(nèi)蒙古 包頭 014010)
在肝癌的治療中,有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兩種方式,一般來說,對于早期和中期的局限性肝癌可以采用手術治療方式,但是根治率較低,術后復發(fā)率相對較高[1-2]。大多數(shù)中晚期患者會選擇保守非手術治療方式,在目前肝癌的非手術治療中,介入治療是最常用的一種治療方式。但是由于大部分肝癌患者有緊張、焦慮的不良情緒,且在介入治療過程中給患者造成一定的不適感,因此會影響到治療效果,為了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避免對治療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我院對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入院進行介入治療的肝癌患者采用個性化護理措施,該護理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在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入院進行介入治療的190例肝癌患者,所有入選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進行相關檢查,確診為肝癌中晚期患者,可以進行介入手術治療,排除有其他惡性腫瘤和重要器質(zhì)性疾病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9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57例,女38例,年齡47-78歲,平均(56.75±2.37)歲。觀察組患者中,男59例,女37例,年齡48-76歲,平均(56.89±2.19)歲。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對照組按照常規(guī)模式開展護理,患者入院時對其進行健康宣教,介入治療做好術前準備工作,術后做好基礎護理工作等。觀察組開展個性化護理工作,①個性化心理干預: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了解患者在個性、家庭狀況、心理狀態(tài)及對疾病的看法等方面資料,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制定具體的心理干預措施,采用不同的指導方式,一般在介入術前,要對患者進行關于介入治療的相關知識,可以采用圖片、視頻等方式進行講解,讓患者了解相關知識,避免因知識缺乏而產(chǎn)生的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在介入術后,要結合患者當前的疾病治療情況和患者的心理顧慮進行指導,安慰患者,既要讓患者感受到護理的專業(yè)性和責任心,也要讓患者感受到護士的溫暖和細心,使患者保持穩(wěn)定的心態(tài)。②環(huán)境護理:為患者營造舒適、安靜的治療環(huán)境,保證患者的休息,并且要定期開窗通風,保證病房干凈無異味,及時為患者更換床單被罩等,保證患者舒適清潔。③疼痛干預:雖然在肝癌中晚期患者中,疼痛是一種常見癥狀,但是護士要了解疼痛給患者帶來的巨大的痛苦,對患者的疼痛狀況予以重視,教會患者一些緩解疼痛的方法,如放松療法,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等,必要時可采用鎮(zhèn)痛泵進行止痛。④生活指導:鼓勵患者進行適度運動,但是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在下床活動時要有專人陪伴,防止發(fā)生跌倒等情況;根據(jù)患者情況給予患者飲食指導,一般以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但要注意攝入足夠的營養(yǎng)。
1.3 觀察項目與評價標準。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程度,SAS評分分界值50分,分值越高說明焦慮越嚴重;SDS評分分界值53分,分值越高說明抑郁越嚴重。觀察兩組患者介入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采用QLQ-C30生活質(zhì)量量表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zhì)量,從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物質(zhì)生活及社會生活4個領域進行評價,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質(zhì)量越佳[3]。
1.4 統(tǒng)計學處理。用SPSS 19.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描述,組間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描述,組間比較用t 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為準。
2.1 護理前后患者SAS、SDS評分變化情況。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患者SAS、SDS評分變化情況(±s)

表1 護理前后患者SAS、SDS評分變化情況(±s)
組別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51.38±6.49 38.79±6.21 54.69±7.45 39.66±6.79觀察組 51.46±6.38 28.64±5.71 54.74±7.23 29.41±5.23 t 0.09 11.73 0.05 11.66 P >0.05 <0.05 >0.05 <0.05
2.2 患者介入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觀察組患者介入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37%,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1.05%,對比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其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患者介入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n(%)]
2.3 護理后兩組患者QLQ-C30評分比較。護理后對照組患者在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物質(zhì)生活、社會生活方面所得分值均明顯低于觀察組患者,P<0.05,見表3。
表3 護理后兩組患者QLQ-C30評分比較(±s)

表3 護理后兩組患者QLQ-C30評分比較(±s)
組別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物質(zhì)生活 社會生活對照組 46.77±2.19 32.71±3.31 43.59±4.28 61.44±10.31觀察組 52.48±3.07 42.41±6.37 47.81±4.43 68.61±11.02 t 14.76 13.17 6.68 4.63 P <0.05 <0.05 <0.05 <0.05
個性化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它能夠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采取個性化的護理方式,在護理過程的同時也能夠體現(xiàn)出濃厚的人文關懷情感[4]。因此,個性化護理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具體,更有指導性和更靈活的護理方式。在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采用個性化護理措施的觀察組護理后的SAS評分和SD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對應指標評分;觀察組患者在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物質(zhì)生活、社會生活方面所得分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且在介入治療后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37%相比對照組的41.05%明顯要低。這可能與個性化護理措施能夠認真評估患者具體情況,為患者進行更細致的指導方式,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了患者治療的積極性等方面有關[5-10]。
綜上所述,在肝癌介入治療患者護理工作中采用個性化護理措施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降低介入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