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新梅
(曲靖市馬龍區通泉街道衛生院,云南 曲靖 655199)
惡性腫瘤在確診后、治療中均有顯著的心理變化,屬于特殊群體,受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等影響,極易發生恐懼、緊張、焦慮等情緒,防止因化療藥物、手術等造成不良反應,將最佳治療時機予以錯過[1]。惡性腫瘤患者在行放化療、手術、免疫治療后,需在社區進行繼續治療和調養。其病情穩定,極易出現復發情況,一經轉移、復發,會對患者精神造成嚴重的創傷[2]。
1.1 一般資料。在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社區穩定期惡性腫瘤患者中選取30例,根據計算機表法分組,各15例。實驗組:男8例,女7例,年齡28-75歲,平均(50.32±2.14)歲;參照組:男9例,女6例,年齡27-75歲,平均(50.26±2.31)歲;30例惡性腫瘤患者中,有3例胃癌患者、有8例肺癌患者、有2例食管癌患者、有3例宮頸癌患者、有10例乳腺癌患者、有2例肝癌患者、有2例鼻咽癌患者。計算以上涉及的相關資料,經對比組間差異性不明顯(P>0.05)。
1.2 方法。使用入戶訪談、詢問等方法對研究對象實施問卷調查,使用抑郁自評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對患者的心理情緒進行評估,使用標準指導語言,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獲得患者和家屬的同意,讓患者填寫相關表格,由醫護人員幫忙填寫,對其進行統計,并將其全部收回[3]。對參照組行常規護理,對患者實施化療治療,觀察患者的體征變化,保證患者在治療期間攝入足夠的影響,保證良好的睡眠質量和足夠的休息時間,將各項護理工作予以落實。對實驗組行心理護理,主要包含:
(1)建立心理疏導小組:其成員為6名護士,其中有3名護士經專業的心理護理培訓。
(2)成立心理熱線:如患者和家屬出現疑問,可隨時撥打電話將疑問予以解決[4]。
(3)心理干預:①制定心理疏導計劃:為患者建立家庭檔案,并對其進行相應評估。②定期進行上門入戶心理指導:護士在社區人員的陪同下完成上門服務,與患者交流中,需站在患者的立場,明確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心境,有利于護患溝通,對患者的需求予以關注,認真傾聽患者的情書,依照非語言行為,正確理解患者的想法,注意患者的說話頻率、語調、面部表情等,及時給給予反應[5]。③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個性化心理干預,根據患者的性格特點、知識層次,將疾病相關知識和發展情況進行詳細介紹,告知患者進行現身說法,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實現社會支持系統,讓家屬積極配合,并對患者予以支持、關心、安慰以及鼓勵。對于穩定期的患者,需重視其飲食攝入情況,讓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和運動鍛煉。因患者伴有食欲減退、失眠、焦慮等情況,且病情極易復發,使患者的抑郁情緒加重[6]。護理人員需向患者進行相關解釋,告知患者不能失去對治療的信心,鼓勵家屬和患者積極參與治療,將不良情緒予以克服,如轉移或者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根據患者的愛好和病情,選擇適宜的娛樂活動,如讀書、聽音樂、下棋等,使患者的注意力轉移,將生活質量提升,避免焦慮、緊張、恐懼等情緒加重。④心理干預時間和頻率:當完成化療后,第一個月每周上門隨訪2次,第二個月每周上門隨訪1次,第三個月每2周上門隨訪1次,需根據患者的實際調整上門隨訪次數。
1.3 判定指標。計算2組社區穩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依從率、焦慮情緒評分、抑郁情緒評分以及生活質量評分。
1.4 統計學分析。行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本組資料進行檢驗,計量數據行t檢驗,以(±s)表示,計數數據行χ2檢驗,以率(%)表示,其檢驗結果顯示組間有明顯差異性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
2.1 計算2組患者的依從率。實驗組患者的依從率為93.33%(14/15),明顯高于參照組患者的53.33%(8/15),卡方值=6.1364,P=0.0132,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計算2組患者的依從率[n(%)]
2.2 計算2組患者的焦慮情緒評分、抑郁情緒評分。干預前2組社區穩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焦慮情緒評分、抑郁情緒評分無明顯差異性(P>0.05);干預后實驗組社區穩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焦慮情緒評分、抑郁情緒評分低于參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計算2組患者的焦慮情緒評分、抑郁情緒評分(±s)

表2 計算2組患者的焦慮情緒評分、抑郁情緒評分(±s)
組別 例數干預前 干預后焦慮情緒評分抑郁情緒評分實驗組 15 67.23±4.21 64.12±6.25 28.48±3.62 31.21±2.41參照組 15 65.44±5.12 66.64±3.44 61.13±4.56 62.18±3.45 t - 1.0458 1.3680 21.7190 28.5016 P - >0.05 >0.05 <0.05 <0.05抑郁情緒評分焦慮情緒評分
2.3 計算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實驗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相比于參照組較高,組間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3。
表3 計算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s)

表3 計算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s)
組別 例數 社會功能 認知功能 軀體功能 角色功能實驗組 15 64.57±4.73 92.28±3.71 85.13±3.42 84.72±3.28參照組 15 54.61±4.18 84.12±3.61 70.13±3.15 70.35±3.42 t - 6.1110 6.1051 12.4945 11.7448 P - <0.05 <0.05 <0.05 <0.05
護理人員根據相關心理評量表評估心理狀態,用行動改善患者情緒。不良情緒可使患者免疫力降低,避免因不良情緒影響,使癌癥發生風險增加。心理護理的實施,可控制患者病情發展,改善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使疼痛感增加,對治療積極性造成影響。心理護理主要對患者予以疏導、安慰,將負面情緒消除,使心理壓力降低[7]。因患者了解惡性腫瘤治療的醫療費用較高,使患者的經濟、心理壓力均增大,進而出現自暴自棄、悲觀厭世的情緒,對治療失去信心和勇氣,不利于患者順利治療。改善不良情緒,可將依從性提升,進而積極的配合醫護人員工作。心理護理主要因醫護人員根據心理學理論,在臨床與患者交流中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有利于患者緩解情況,使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負性情緒可使患者的免疫力降低,防止發生緊張、抑郁、焦慮情緒,極易使癌癥發生率增加。因放化療治療、復發、發展、經濟負擔等影響,如效果不佳,會緩解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加重疼痛感。
研究中數據對比得出,實驗組社區穩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依從率相比于參照組較高,組間差異性顯著(P<0.05);實驗組社區穩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2組數據差異性明顯(P<0.05);干預前2組社區穩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焦慮情緒評分、抑郁情緒評分無明顯差異性(P>0.05);干預后實驗組社區穩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焦慮情緒評分、抑郁情緒評分低于參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
綜上所述,對社區穩定期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心理狀態調查和護理干預,心理情緒發生明顯改善,將生活質量評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