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芳
(皖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肺動脈高壓是常見的新生兒高危疾病,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是導致患兒肺順應性下降、形成新生兒肺動脈高壓的主要原因,若為經過及時的救治,致死率極高,嚴重的威脅到患兒的生命安全[1]。新生兒發育不成熟,免疫機能低下,較易產生不良反應,臨床常以吸入性治療的方式對患兒采取治療干預[2]。因此,亟需采取科學合理的護理方式與手段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吸入過程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提高患兒的存活率[3]。基于此,本文對比和分析了肺動脈高壓新生兒應用綜合護理干預與常規護理干預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課題研究對象為隨機選取的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來我院救治的肺動脈高壓新生兒80例,在充分告知新生兒監護人研究目的與具體情況的條件下與其簽訂知情同意書獲取使用相關數據,并采用隨機分配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每組新生兒40例,對比兩組新生兒的最終護理干預效果。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新生兒中男性新生兒24例,女性新生兒16例,平均出生體重(1368±294)g;常規組新生兒中男性新生兒23例,女性新生兒17例,平均出生體重(1375±286)g。對比兩組新生兒的一般資料,數據之間無明顯性的差異且(P>0.05),因此,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可以用作對比。
1.2 方法。參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新生兒在此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干預:①病情觀察。對患兒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的監護,定期檢測患兒的血壓、心率以及Sa02變化,并根據血氣分析結果對患者的呼吸參數進行調整。②氣道護理。在患兒進行吸入治療時,予以患兒墊高肩部、約束上肢處理,避免壓迫氣道插管而導致的脫落、扭曲情況。此外,在對患兒吸痰時需要遵循操作順序,并對所用器材進行嚴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③藥物護理,對患兒的病情狀態進行觀察后予以科學合理的用藥,并觀察患兒是否有副作用發生,一旦發生副作用現象,立刻予以相關救治措施。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新生兒的護理干預有效率,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具體的評定標準如下:顯效表現為新生兒的病情得到了顯著的改善,臨床癥狀消失,無并發癥與副作用的發生;有效表現為新生兒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并發癥與副作用的發生率大幅降低;無效表現為新生兒的病情并未得到控制或發生惡化,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改善,發生并發癥與副作用的概率高。②觀察兩組新生兒的相關臨床指標,包括:三尖瓣反流速度、肺動脈壓、Sa02等。③觀察兩組患兒實施不同治療方式后氧合功能變化情況,包括: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分壓(PaO2)。④觀察兩組新生兒發生并發癥的概率,包括:包括:呼吸窘迫、呼吸衰竭、死亡等。
1.4 數據處理。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對比處理,其中用(±s)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兩組,行t檢驗;用[n(%)]的形式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對兩組新生兒的數據進行對比后分析,若數據之間存在差異,且差異性明顯P<0.05時,代表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新生兒經護理干預后的總有效率。95.00%為觀察組新生兒的總護理干有效率,80.00%為參照組新生兒的總護理有效率,兩種護理干預方式均有著較高的護理有效率,但觀察組的護理有效率更高,體現出更佳的護理效果,兩組數據存在差異,且差異性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對比兩組新生兒接受護理干預后的相關臨床指標。新生兒的三尖瓣反流速度、肺動脈壓、SaO2等改善情況,觀察組均優于參照組,體現出更佳的護理效果,兩組數據存在差異,且差異性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接受護理干預后的臨床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新生兒接受護理干預后的臨床相關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三尖瓣反流速度 肺動脈壓 Sa02觀察組 40 3.50±0.12 9.45±0.19 0.91±0.18參照組 40 4.01±0.18 10.98±0.21 0.74±0.16 t - 14.909 34.169 5.973 P - 0.000 0.000 0.000
2.3 對比兩組患兒接受不同護理后氧合功能變化情況。發現觀察組的血二氧化碳分壓、動脈血氧分壓指標優于參照組,氧合功能更佳,兩組數據存在差異,且差異性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兒接受不同護理后氧合功能變化情況(±s)

表2 對比兩組患兒接受不同護理后氧合功能變化情況(±s)
組別 例數 PaO2(mmHg) PaCO2(mmHg) OI觀察組 40 85.44±3.89 42.63±4.14 5.18±0.89參照組 40 76.99±4.13 56.17±5.62 4.21±0.92 t - 5.082 6.238 5.127 P - 0.000 0.000 0.000
2.4 對比兩組患兒接受護理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發現觀察組患兒總概率為8.51%,參照組患兒總概率為27.65%,觀察組患兒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低于參照組,治療效果更佳,數據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根據相關的研究報道可知,早產兒、出生體重極低的新生兒較易產生新生兒肺動脈高壓病,且該病具有發病急、病情嚴重、致死率高的特征,嚴重威脅到患兒的生命安全[4]。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曲前列尼爾、肺表面活性物質、一氧化氮等藥物對患兒進行吸入治療,促進了患兒肺表面活性物質順應性的能力,改善了患兒的肺部潮氣量與通氣量,增加患兒自身的氧合功能,溶酶體膜、脾細胞、平滑肌細胞的穩定性,有效限制抗體的合成與免疫反應的發生,激發酶促過程,改善平滑肌的收縮反應,且取得了較佳的治療效果[5]。但仍需要輔以良好的治療護理,實時監控患兒的生命體征與藥物適用性,提高治療與護理的科學性與規范性[6-7]。本文通過對肺動脈高壓患兒進行了相關的護理研究發現,采用綜合護理能夠對患兒實施有針對性的病情評估,并進行相應的護理診斷,深化了解患兒的病情發展狀態與病情護理需求,對患兒的治療過程實施全面化、多元化的護理,有效的改善了患兒的臨床癥狀,提高了患兒的治療成效。因此,加大綜合護理干預,從影響因素的角度上施行有針對性的護理舉措,大幅降低各因素對患兒身體機能與生命體征的影響,能夠降低患兒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改善預后,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通過本文論述可知,對比兩組新生兒的護理有效率、相關臨床指標、氧合功能與發生并發癥的概率,觀察組新生兒均優于參照組,兩組數據存在差異,且差異性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肺動脈高壓新生兒應用綜合護理干預效果優于常規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兒肺動脈高壓的情況,促進患兒的氧合功能,提高患兒的生存率、降低發生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因此,值得臨床推廣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