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白
(遼寧省水利事務服務中心,沈陽 110003)
農建“大禹杯”競賽活動自1987年以來已持續開展34年,評比內容涵蓋水利行業農村飲水、基層服務體系、農田灌溉、河長制等所有重點工作,涉及省政府廳級多個部門。20世紀80年代,時任遼寧省省長李長春同志指出:“大禹杯”競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杯賽,是組織大規模的人力、物力、財力,統一行動的系統工程,是強化農業基礎,穩定農業生產的根本措施和基本功。此后,遼寧歷屆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領導都高度重視農田基本建設工作,“大禹杯”競賽領導小組一直恪守農建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國務院推廣了遼寧的經驗,回良玉副總理號召全國學習和借鑒,“大禹杯”競賽不僅在遼寧,乃至全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已經成為推動農田基本建設的一個品牌和一面旗幟。目前,全國14個省份借鑒遼寧經驗開展了杯賽評比活動,如河北“淮河杯”、四川“李冰杯”、湖南“芙蓉杯”、新疆“天山杯”、安徽“江淮杯”、河南“紅旗渠杯”、寧夏“黃河杯”等。因農田基本建設工作需多部門協調配合,涉及發改、財政、人社、國土、農委、科技、林業、電力等多個部門,需成立議事協調機構,據不完全統計,全國15個余省份都成立了領導小組或指揮部等議事協調機構,遼寧省早在1988年成立了“大禹杯”競賽領導小組,由主管副省長擔任領導小組組長,水利廳廳長任副組長,設立遼寧省農田基本建設“大禹杯”競賽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并成立部門具體負責日常事務。
1)引入了競爭激勵機制。多年來,省政府持續不斷的表彰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突出的市、縣(區)和有突出貢獻的個人,引入競爭激勵機制,進一步調動了各級政府重視程度,有效解決了農田基本建設面臨的組織難發動、資金難籌措、施工難組織的各類問題。同時,在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采取“誰投資、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的政策,引導農民投入農建,使農民認識到農田基本建設功在千秋,利在自身,自覺投入到建設中來。
2)實行了獎補政策。“大禹杯”競賽改革了原有的農田水利投資方式,實行以獎代補,資金主要用于對農田基本建設工程的補助,由先投資再干活,變成先干活后補助,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作用。省政府每年用于以獎代補資金兩千萬,給予獲得先進的市、縣(區)獎勵。據統計,34年省財政共拿出以獎代補資金4.4億元,吸引和調動各方面資金達近700億元,回報率高達205倍,真正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1]。
3)“大禹杯”競賽始終堅持愛惜民力、因地制宜、講究科學、注重實效的方針,以效益作為農田水利建設的根本驅動力。各地都緊緊圍繞本地區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抓住制約本地區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對山水林田路進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創造條件,開辟了更廣闊的生產領域[2]。
4)創新考評模式,明確工作重點。2013年經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批復,我省農建“大禹杯”競賽被保留,活動周期調整為3年,即每年開展年度全省農田基本建設“大禹杯”競賽績效考核,通報表揚獲得先進的市、縣(市)、區,每年發放以獎代補資金2000萬元。每三年進行1次評選表彰,表彰農建工作突出的市、縣(區)和個人。2015年12月,遼寧農建“大禹杯”領導小組以遼農建組〔2015〕2號頒發了《“十三五”農建“大禹杯”競賽活動方案》,《方案》明確了繼續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大禹杯”競賽評比活動,指明了“十三五”期間全省農田基本建設的工作重點。目前,已進入十四五階段,在基于“十三五”成績的基礎上,繼續研究辦法將遼寧省“大禹杯”競賽發揚光大。
“大禹杯”競賽的龍頭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對遼寧水利事業的推動是發揮巨大作用的,它更像是一種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為之不懈奮斗,不求回報,它將通過適應時代的競賽方式,繼續良性開展,為現在及將來的遼寧省水利事業書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