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微
(方正縣雙鳳水庫綜合服務中心,黑龍江 方正 150800)
呼瑪河為黑龍江上游右岸一級支流,發源于黑龍江省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脈北麓,河源為呼瑪爾河及亞里河,始向東和北流,兩河在奮斗上游15km處匯合后稱呼瑪河,流經呼中區的呼源鎮、蒼山鎮、呼中鎮,繼而在碧水鎮與卡馬蘭河匯合后轉向東偏北,流經塔河縣塔河鎮、十八站鄂倫春族鄉,至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在白哈橋附近轉向東南,經呼瑪縣興華鄉、榮邊鄉,最后在榮邊鄉河南村東側呼瑪橋下12km處匯入黑龍江。呼瑪河兩岸支流發育,左岸支流主要有卡馬蘭河、瓦拉干河、依沙溪河,右岸主要支流有塔河、倭勒根河、綽納河、古龍干河。呼瑪河干流全長542km,流域面積31197km2,地理坐標為東經122°30′—126°45′,北緯51°15′—52°45′之間。呼瑪河流域行政區劃包括新林、呼中兩區(縣級)和塔河、呼瑪兩縣,均隸屬于大興安嶺行署和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為政企合一體制。
大興安嶺是我國森林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林業開發區,區內有大、中型森工企業12個,林場67個。隨著森林工業的迅速發展,電力、煤炭、化工、機械、建筑材料、食品、皮革、造紙等行業也迅猛發展,初步形成了以森林工業為主體,地方輕工、煤炭、電力、機械制作業為骨干的工業體系。受山區特點影響,呼瑪河流域城鎮人口和工農業生產布局大部分都位于呼瑪河沿岸河谷平原區,均在洪水威脅之下,有必要盡快統一防洪及河道治理規劃,健全防洪工程體系。
呼瑪河流域屬大興安嶺地區,是我國重要林業基地,流域內洪澇災害頻繁,沿河地帶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制約邊疆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穩定的最大問題是洪澇災害。最典型的是1991年大洪水,據統計這次洪水造成碧水鎮堤防決堤12處,碧水鎮一片汪洋,沖毀磚瓦結構房屋4150m2,沖毀道路0.4km,被淹農田72.67hm2,毀壞供電線路6km,沖倒電線桿120根,直接經濟損失500多萬元(當年價)。1991年洪水還給塔河縣塔河鎮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塔安堤防決口8處,塔河縣全城遭受滅頂之災,損失慘重,據塔河縣防汛指揮部統計,沖毀房屋11.09萬m2,機械設備1323臺,直接經濟損失1.49億元,加上居民損失共達2.3億元人民幣(當時價)。呼瑪縣興華鄉在1991年就發生3次洪水(包括凌汛),最大一次洪峰流量達4780m3/s,淹沒6個村屯、1200hm2農田,損失達200多萬元(當時價)。
呼瑪河現有堤防長度39.95km。現有堤防大部分是在民堤基礎上加高培厚的,邊坡1∶1.1-1∶4.5,防浪林和護堤林很少,除塔安堤防已達標準外,現有防洪標準10-20a一遇,且多數堤防沒有排水建筑物。堤防經過多次洪水的考驗,暴露出險工弱段多、險情嚴重等問題,難以抗御較大洪水,每到汛期,搶險任務重,給當地人民生產生活造成極大困難。
呼瑪河沿岸人口增長,土地開發,經濟發展很快,呼瑪河兩岸地區要么基本沒有水利工程保護,要么水利工程標準偏低,不完善,保護效益達不到設計要求,加上干流上無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且該段河岸現狀呼瑪河一般的水位就已使其難以承受,頻發的洪水每次更是致命的沖擊,已經嚴重阻礙了呼瑪河沿岸經濟發展的步伐,群眾修建防洪工程的呼聲很高。因此,該防洪工程的建設已經刻不容緩,該工程不僅是保護岸邊城鎮、土地、村屯、公路等各種設施,也是穩定邊疆地區群眾安居樂業,戍守邊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還是整個呼瑪河整體防洪工程建設的需要[1-3]。
呼瑪河干流至今無控制性水利工程,僅在呼中鎮、碧水鎮、十八站鄉和塔河鎮等鄉鎮筑有防洪堤,除塔河縣塔河鎮城區堤防達到了50a一遇洪水標準外,其余均為10-20a一遇洪水標準。呼瑪河干流現有堤防總長度39.95km,保護面積35.68km2,耕地1320hm2,村鎮11個,人口7.92萬人。
本工程的建設任務是在現有防洪工程的基礎上,針對現有堤防工程存在標準偏低、無穿堤建筑物的問題,結合小城鎮發展規劃,對呼瑪河干流堤防進行達標建設,配套完善穿堤建筑物,提高防洪排澇能力。
在已批復的《三位一體規劃》的基礎上,以保護城鎮、村屯、耕地為前提,加強本流域的保障體系建設,完善本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干流縣級堤防防洪標準達到30a一遇;對縣級以下城區范圍內的鄉、鎮級呼瑪河干流河段進行治理,治理后標準達到20a一遇;對保護村屯、耕地為主的河道兩岸進行治理,治理后標準達到10a一遇。通過提高沿河兩岸的防洪排澇標準,保障區域內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大興安嶺地區建設小康社會,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穩定邊疆、發展邊疆、繁榮邊疆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
1)堤防工程:堤防總長度為80.02km,其中:其中擴建堤防為27.85km,新建堤防為52.17km。
2)建筑物:設計穿堤建筑物16座,其中強排站4座(拆除新建1座),均為閘站結合;穿堤涵閘12座,其中新建9座,拆除重建3座。
3)護坡、護岸:堤防護坡、護岸共計9處,其中:護坡7處,護岸2處;總長度21.12 km,其中:堤防護坡20.50km,護岸0.62km。
4)堤頂路面:呼瑪河堤防修建各種路面總長度88.46km。其中,呼中城堤段堤頂需要鋪設瀝青混凝土路面長度4.13km。塔安堤防修建泥結石路面長度11.44km。其他10段堤防修建砂石路面長度為72.89km。
①呼中堤防、新林區堤防等保護縣(區)級城鎮堤防采用30a一遇;②呼源、碧水、塔南、十八站、白銀納左、興華等保護鄉、鎮級堤防采用20a一遇;③興建-永豐、白銀納右保護村屯、耕地等農堤防洪標準均采用10a一遇;④支流回水堤的防洪標準與相應干流堤防的防洪標準相同;⑤穿堤建筑物的防洪標準與所在堤段的堤防防洪標準相同,并留有適當的安全裕度。
為促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進行本項目社會穩定風險分析是必要的。
根據呼瑪河治理工程的項目特點,存在的風險源主要有:
1)對項目本身的認同度,即對項目提高當地防洪標準、保障城鄉防洪安全、改善當地人居環境的認知度,是否同意上該項目。
2)對占地補償標準的認同度,在目前賠償標準下,涉及的個人、單位、企業是否同意搬遷。
3)對搬遷安置標準的認同度,對大部分人就地后靠分散安置。
4)對環境影響分析與環保措施的認同度,即對施工期間的噪聲防治、灰塵防治、施工車輛油污染防治、建筑及生活垃圾防治等的措施的認同度。
對項目本身如果不認同將嚴重影響本項目的實施,使項目難以實施,前期工作付之東流,影響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緊張干群關系,激化社會矛盾;對占地補償標準和搬遷安置標準如果不認同將增加項目實施的難度,引起阻工現象,影響工程進度,增加工程投資;對環境影響分析與環保措施的不認同,即對施工期間的噪聲防治、灰塵防治、施工車輛油污染防治、建筑及生活垃圾防治等的措施的不認同,將會在施工期間引起阻工現象,影響工程進度,難以合理的控制工程投資。通過調查分析,各風險防范和化解措施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各措施利于落實,便于實施,措施落實后風險發生的概率、影響范圍、影響程度都會大幅降低,因此風險防范和化解措施落實后風險等級會降低,風險等級為低風險[4-5]。
呼瑪河流域堤防不僅有可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環境效益也十分顯著。雖然工程沒有財務收入,但該工程為社會公益性質的水利工程,保護著沿江8.43萬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環境免受洪水破壞,其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十分顯著。該堤防工程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百年大計,只有提高堤防的防洪標準,增加堤防的保護能力,才能滿足黑龍江省社會發展需要。建議早日實施,盡早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