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驍
(遼寧省水利事務服務中心,沈陽 110003)
據統計,目前全省共有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1916處,可保障全省1725.68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全省農村集中供水率84%,自來水普及率81%。其中,按受益規模劃分,萬人以上工程73處,覆蓋受益人口159.48萬人,千人以上工程3924處,覆蓋受益人口967.95萬人;按供水形式劃分,集中供水工程21916處,覆蓋受益人口1725.68萬人,分散供水工程62.51萬處,覆蓋受益人口328.70萬人。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后運行管護以區域統籌管理和工程自治管護相結合方式,主要表現為縣級監管和集體管護模式。
1.2.1 區域統籌管理情況
1)管理責任體系建立與落實:
為進一步加強全省農村飲水工程建后運行管護工作,結合我省實際,以縣為單位推動建立農村飲水安全管理責任體系,全面落實地方人民政府主體責任、水行政主管部門行業監管責任和供水單位運行管理責任“三個責任”,運行管理機構、運行管理辦法及運行管理經費“三項制度”,以及農村飲水工程水價確定和水費征收工作。
截至2019年底,全省95個項目縣(市、區)已全部落實了“三個責任”,縣級責任主體及管護主體基本明確。“三項制度”方面,44個縣(市、區)成立了運行管理機構,僅占46%;50個縣制定(市、區)運行管理辦法,僅占53%;20個縣(市、區)落實了運行管理經費,僅占21%。農村飲水安全管理責任體系基本建立,但運行管理機制尚不健全。部分地區管理機構不明確;運行管理辦法指導性不強,且執行打折扣;維修養護經費投入不足,運行管理經費缺失無法落實[1]。
2)水價確定與水費征收:
截至2019年底,全省納入水費收繳的集中供水工程有21916處,其中千人以上工程3924處,千人以下工程17992處,全省預計年水費收繳2.02億元,水費收繳率68%,其中,千人以上工程水費收繳率73%,千人以下工程水費收繳率57%。全省農村供水水費收繳受體制機制、自然地理、水文水資源等因素影響,存在主要問題為:一是尚有12個縣(市、區)未出臺水價政策文件,占縣區總數的13%;二是小規模單村單屯供水工程定價難、收費難;三是東西部山區自流水源工程管護缺失,無法收取水費;四是全省計量設施配備率約為15%,水費收繳基礎設施條件差,導致水費收繳率難以保證。
1.2.2 工程自治管護情況
農村飲水工程建成經驗收合格后,根據工程建設規模及使用范圍,將工程所有權移交至縣、鄉人民政府,并由所有權主體根據實際需要,通過指派、承包、租賃和購買服務等形式落實管護承接主體。農村飲水工程承接主體主要村民委員會、村級用水合作組織、物業化管理公司以及供水服務站等。據統計,全省21916處農村飲水工程,村民委員會、村級用水合作組織管理的有19943處,占比91%,該部分工程運行管理人員由村水管員兼任,缺少專業技術技能,水費收繳率僅約為60%,運行管理經費和維修養護投入無法保障;供水服務站管理的有1900處,占比8.7%,該部分工程初步配備了運行管理人員,水費收繳率75%,基本維持運行,但隨著工程逐年老化,運行成本增加,運行難度加大[1]。物業化管理公司專業管理的有73處,占比0.3%,該部分配備了專業的運行管理人員,水費收繳率約為90%,能夠保證工程持續運行及基礎性維修養護。
為摸清全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后運行管護情況,分類分析總結當前運行管護經驗做法和存在問題,結合我省省情、水資源分布和區域性差異,甄選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農村飲水安全典型工程,對其建后管護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總結經驗,分析成因,篩選典型工程案例。
工程類型:小型自流井。本次調研甄選的100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中,有12處與此工程類型、現狀相似。
工程概況:該工程為單村大口井,水源類型為淺層地表水,工程受益人口580人。工程運行無成本。
管護機制:工程管護承接主體為村委會,工程管護由村民自發組織,無管護機制、運行經費,村民用水免費。
存在問題:設計標準低、工程可持續性差,冬季存在季節性缺水現象。
工程類型:小型機井(村管)。本次調研甄選的100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中,有37處與此工程類型、現狀相似。
工程概況:該工程為單村機電井,水源類型為深層地下水,工程受益人口500人。工程設計簡單,建設成本低,管理上有村委會兜底。
管護機制:工程管護承接主體為村委會,村委會負責工程管護,并承擔工程運行電費,除電費外無運行經費投入。
存在問題:無專業化維修隊伍,缺少運行維護經費,隨著運行年限增加效益衰減明顯。
工程類型:小型機井工程(承包)。本次調研甄選的100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中,有15處與此工程類型、現狀相似。
工程概況:該工程為單村機電井,水源類型為深層地下水,工程受益人口2231人。工程設計簡單,建設成本低,工程由承包方或用水合作組織管理。
管護機制:工程管護承接主體為村委會,形式為承包管理,村委會收取承包費,不再為工程基本運行兜底,無運行經費投入。承包方負責工程運行管護和水費收取,減少了村委會對工程管護的人力和財力投入。
存在問題:工程承包收益主要來自于水費營收,承包人為獲利,勢必壓減必要的運行維護,追求短期利益,導致工程“帶病運行”風險增高[2],最終減少工程使用壽命。
工程類型:鄉鎮集中供水工程。本次調研甄選的100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中,有29處與此工程類型、現狀相似。
工程概況:該工程類型為鄉鎮集中供水工程,水源類型為深層地下水,工程受益人口8000人。工程建設規模、標準高于單村供水工程,有凈化和消毒設施[2]。
管護機制:工程管護承接主體為鄉鎮政府,由鄉鎮政府安排專人負責工程管護、水費收取。有專業化的維修隊伍。運行經費主要來自于水費營收,鄉鎮投入有限。
存在問題:水費營收主要用于支付電費、一般性維修,在人員薪酬、工程升級改造、水廠維護、終端維修等方面存在資金缺口,工程大多處于虧損狀態,伴隨運行年限增加、工程老化加重,工程長效良性運行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
工程類型:規模化供水工程。本次調研甄選的100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中,有7處與此工程類型、現狀相似。
工程概況:該工程類型為規模化供水工程,水源類型為深層地下水,工程受益人口50224人。工程建設標準高,凈化消毒等配套設施完善,供水水量、水質有保障。
管護機制:工程管護承接主體為鄉鎮政府,實際由水廠進行專業化、物業化管理。由水廠負責工程管護和水費收取,有專業化的維修隊伍;工程安裝預付費IC卡水表,水費收取率高。
存在問題:水廠運行成本高,用水戶用水量小,短期無法攤低工程運行成本,加之各地財力有限,運行經費投入不足,工程運行存在資金缺口。
根據上述案例分析,不同類型工程受建設規模、水源形式、運行模式等因素影響,存在的問題不盡相同。但仍可通過對工程可持續性、管護主體和管護模式等方面分析,發現一些共性問題。主要表現為:
1)部分工程管護主體缺位。部分工程規模小,受益農戶少,工程只能由村民自行管護,或由村委會代管,因對工程管護認識不足或不具備相關技能,無法落實管護工作,工程可持續性差。
2)工程養護經費投入不足。近10a新建農村飲水工程僅占全部工程的約30%,加之以前工程建設標準低,工程老化失修嚴重,效益衰減普遍,大多建設15a以上工程均帶病運行,維修養護需求巨大。
3)工程運行經費無法落實。省以上投資大多用于工程建設及維修養護,工程運行管理經費尚無明確來源渠道,因缺乏必要的工程運行管理經費,致使出現工程無人管、無力管和無法管的情況。
4)工程建后管護機制不健全。農村飲水工程建后管護相關措施尚未形成合力,政府(集體)監管和社會(企業)管護未能有機融合,部分地區水價確定機制未能結合當地農村實際,水費收繳未能反哺工程運行管護,財政補貼未落實或未充分發揮濟困、激勵和兜底作用等機制問題制約農村飲水工程長效運行。
1)建議制定相關政策,明確管護主體,提升管護工作重要性。充分發揮政府監管、引導,以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促進政府(集體)監管和社會(企業)管護有機融合,鼓勵組建區域性專業化供水經營管理組織,通過購買服務或協會管理,推行農村飲水物業化管理和家政式服務模式,提升供水服務專業化水平[3]。
2)建議制定相關政策,規范水價確定和水費收繳、使用。充分考慮服務對象是農民的本職特征,因地制宜推行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模式,科學確定水價,并制定水費征收使用支出管理辦法,促進水費足額征收,規范使用。建議引導水費重點用于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經費,并在保證必要的運行管理經費的前提下,通過水費提留,參照“房屋維修基金”模式,建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維修基金[3]。
3)建議制定相關政策,建立健全財政扶持長效機制。加大省以上財政投入,本著“濟困、激勵、兜底”的原則,優先解決存在工程運行困難的地區維修養護問題,獎補運行管護機制良好的地區和工程建立維修基金,對特殊地區、特殊工程和特殊人群實行兜底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