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鳳,王偉超
(濟南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1)
2017 年,濟南市被列為第三批全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經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批復,山東省泰山區域入選國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范圍,涵蓋濟南、泰安、萊蕪三市。濟南市大辛河旅游路以南段生態提升工程作為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類項目列入其中,旨在修復水系生態、改善城區水環境。
大辛河發源于龍洞景區南部山谷,向北流經歷下區、高新區,于歷城區大辛河莊西向北入小清河,總長17 km,流域面積57.3 km2,是濟南市城區東部的一條主要河流。龍洞景區—孟家水庫—旅游路段全長約4.63 km,處于濟南市泉域強滲漏帶。前期經河道治理,已經具備基本的防洪排澇功能,保障了區域城市防洪安全。由于是季節性山洪河道,河道坡度較陡,底坡多在1∕150~1∕300,兩岸采用漿砌塊石護坡或漿砌石擋墻;為攔蓄雨洪、促滲保泉,河道內建有漿砌石攔水堰20 座。孟家水庫位于大辛河上游、旅游路與龍洞風景區之間,集水面積20.6 km2,總庫容175萬m3,興利庫容120萬m3,興利水位151 m。大壩為漿砌石溢流壩,于2009 年完成除險加固,滿足50 a一遇設計、500 a一遇校核防洪標準。
(1)部分水利工程損壞,且生態功能差。河道已建溢流堰受城市建設開發和群眾生產活動影響,部分損壞;河道兩岸為漿砌塊石護坡或直立漿砌石擋墻硬質護岸,水生態功能較差。
(2)生態水源不足。大辛河為季節性河道,河道來水主要為龍洞以南諸山峪匯水,由于流域面積較小和源頭段滲漏嚴重,且河道攔水堰較高,攔蓄水量蒸發滲漏嚴重,對于人均水資源量偏少的北方城市而言,現有補水水源條件難以形成有效的連續徑流,河道缺少生態基流。
(3)水景觀差。河道沿線綠化層次低,步道系統不健全且損壞嚴重,兩岸邊坡土質含有較多的礫石土、建筑渣土,缺少適合植被生長的種植土,苗木存活率低,景觀風貌差。
住建部提出開展全國范圍內的城市“雙修”活動后,2017年7月,濟南市被列為第三批全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根據城市”雙修”建設要求,濟南積極謀劃、推動城市“雙修”工作,緊緊圍繞“打造4 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中心任務,以強化規劃引導、實施項目帶動為特色,以保護山體、河流、泉水、濕地特色生態資源,補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短板,促進千年古城和百年商埠復興為重點,以CBD、新東站、明府城為重點區域,推進一批有實效、有影響、可示范的城市“雙修”項目。
大辛河旅游路以南段生態提升工程已列入濟南市政府發布《濟南市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暨“十大行動”實施方案》及《濟南市城市設計試點實施方案》106項具體工程之一,本工程是濟南響應中央號召開展城市“雙修”的緊迫任務。
同月,濟南市被列入《山東省泰山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試點實施方案》3個試點城市之一,大辛河生態提升工程作為保泉類項目之一列入其中。
大辛河地理位置重要,流域內的龍洞片區已發展成為濟南市重要的居住區和商業、政治中心,周邊小區眾多,人口密集,交通、教育等城市基礎配套設施齊全。大辛河是貫穿該片區的主要生態廊道,周邊市民對具有良好水生態、水景觀休閑場所的需求日益增強,因此對大辛河旅游路以南河段進行提升改造,實現河道有水,全面提升沿河生態景觀綠化,為市民提供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是非常必要的[1]。
大辛河旅游路以南段生態提升工程位于濟南市歷下區龍洞辦事處轄區內,南起龍洞風景區,北至旅游路,河段長4.63 km。項目建設面積47.80 hm2,其中河道及孟家水庫合計水域面積22.60 hm2、岸坡及周邊公共綠地面積25.20 hm2。
生態提升工程設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低影響開發及海綿城市建設為理念,圍繞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及提供游憩空間5 個方面,統籌山水林湖草系統治理,著力將河道、水庫打造成為水清、岸綠、景美、宜游、人水和諧共生的生態景觀廊道[2]。
(1)河道隱患排除與整治工程。實施了河段安全隱患排查和治理,對影響行洪的河段實施擴挖、陡坡段進行緩坡改造。
結合水安全、水資源、水景觀的總體要求和溢流堰體現狀,對河道現狀14座攔水堰進行改造,營造各種不同水景效果,采取便于接近、安全嬉水的形式降低蓄水位,促進水體循環更替。溢流堰堰高0.6~1.0 m。
為方便親水與河道日常運行管理,在煙廠宿舍橋等節點上下游新建8處下河口。大辛河西支溝鑫源山莊以西河段兩側各增設花崗巖護欄1道,總長1.15 km。
(2)河道生態建設與景觀提升工程。河道因處于強滲漏帶,為保持河道有水,在河底新挖生態子槽長1.68 km、深0.3~0.5 m,蜿蜒布置在河床內,匯集流水,形成生態基流。子槽采用格賓網石籠護底,設壤土層減滲,下鋪土工膜一層,邊坡嵌自然石護腳。子槽兩側人工撒播草籽綠化,營造“有水則蓄,無水則綠”的景觀效果。
(3)生態補水工程。水是生態之基,為維持河道常年有水流淌,將河道生態基流與生態補水、促滲保泉統籌結合,實施孟家水庫至龍洞區間補水工程和大虎峪溝生態補水工程。孟家水庫至龍洞景區區間水循環工程對現有泵站節能改造,更換水泵及機組1 臺,提水能力1 000 m3∕h,維持水庫至龍洞景區之間的生態基流與水體循環。大虎峪溝生態補水工程在大虎峪溝入河口下游右岸新建地埋式泵站1 座,設計補水規模80 m3∕h,揚程50 m,敷設DN600 鋼管12 m。大虎峪溝分水口泵站和孟家水庫提水泵站,利用自動化設備聯合調度。
(4)景觀綠化工程。針對河道兩岸綠化區底部多為建筑渣土、植物長勢差的實際,對影響植物生長的渣土進行換填,共換填種植土13.25 萬m3、外運渣土2.78萬m3。為防治水土流失,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建設生態擋墻8.5 km;綠化岸坡22.15萬m2,種植銀杏、欒樹、國槐、雪松等喬木0.51萬株;栽植海棠、紫葉李等灌木0.74萬株,地被16.89萬m2。著重打造了大虎峪支溝口、孟家水庫濕地和老石溝橋3處綠化景觀節點。
大辛河旅游路以南段生態提升工程中建設了充足的綠量、步道,與生態水系一同形成綠道系統、多處運動場地及健身場所,附加沙灘區、嬉水區等趣味運動區域,滿足不同年齡段的居民休閑娛樂需求[3]。
(1)步道與游憩設施。新建、修復游步道路1.80萬m2、景觀棧道990 m,形成通達便捷的環繞河湖的城市綠道10 km;廣場鋪裝0.55 萬m2;興建景觀亭等構筑物6個;新鋪人工沙灘5 400 m2。
(2)照明與公共服務設施。為改善片區景觀照明、點亮山水夜色,實施大辛河園路功能照明和孟家水庫特色夜景照明工程。河道岸坡照明共安裝各種燈具7 127盞。其中,投光燈、庭院燈、景觀燈等燈具599套,照樹燈422 盞,蘆葦燈339 套,草坪燈447 套,臺階燈1 002套,線條燈2 159套。入口節點設置衛生間3處。
本工程以低影響開發及海綿城市建設為理念,因地制宜地將防洪安全、生態景觀與市民的休閑需求結合在一起。通過改造駁岸、溢流堰和建設植物島、濕地泡等型式,系統提升藍綠空間。同時,引入單排PRC 管樁景觀棧道、預制混凝土生態框、格賓石籠、自嵌式擋土墻等新工藝新材料,建設濱河綠道,實現了大辛河治理段水清、岸綠、景美、宜游、民樂、人水和諧共生的目標,具有顯著的社會、生態、環境效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