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水土保持遙感監管地方標準《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遙感信息應用技術規范》(DB11/T 1829-2021)正式出臺。這也是全國首個水土保持遙感監管地方標準,為人為水土流失詳查提供了方法和依據。
水土保持是建設首都生態屏障的重要課題,通過多年實踐,全市以水源保護為中心,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3 道防線,實施21 項措施,實行“污水、垃圾、廁所、溝道、面源污染”五同步治理,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
市水務局不斷進行科技創新,實現了水土保持監管多元化。從2013 年開始,市水務局利用高分遙感技術,率先在全國開展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工作,在全市范圍內,運用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進行區域監管與生產建設項目監管。同時,從2018 年開始,本市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結合野外復核和調查、模型計算、統計分析等手段,高標準監測全市域水土流失面積、強度和分布,全面掌握全市范圍水土流失動態變化情況。
近日,市水務局結合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監管需求,制定出臺了北京市水土保持遙感監管地方標準,從遙感數據源、技術流程與方法、成果要求等環節入手,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遙感信息應用進行了規范。該標準特別提出,優先采用國產衛星遙感影像,在無數據或數據質量較差時選擇其他影像數據作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