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斌
(館陶縣水利局,河北 館陶 057750)
館陶縣位于華北“大漏斗”東南部,隸屬海河流域,與山東省隔河相望,常年降雨量偏少,是一個資源性缺水農業縣,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資源量6 229.9萬m3,人均水資源量為207.9 m3,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8.2%。由于水資源嚴重匱乏,地下水嚴重超采。地下水位的下降,不僅使灌溉成本增大,加重農民負擔,而且導致了水質普遍惡化、土壤次生鹽堿化漫延、土壤肥力遞減、農作物生長受抑制等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
近年來,館陶縣通過大力引蓄和利用地表水源、推進江水置換、實施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優化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等一系列措施,累計完成總投資3.24 億元,治理面積1.19 萬hm2,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效果逐漸顯現,地下水開采量逐年減少,地下水位急劇下降的趨勢明顯減緩。截至2020年10月,該縣淺層水位與2019 年同期相比上升0.99 m,深層水位與2019年同期相比上升1.77 m。
通過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館陶縣河渠、坑塘蓄水量大大增加。2014—2019 年,累計引蓄地表水源3.06 億 m3,年均 5 100 萬 m3。全縣有 1.2 萬 hm2農田能用上河水澆地,占全縣耕地面積的40%,大大減少了地下水開采量,改善了縣域生態環境。由于地表水的充分利用,該縣地下水取水量由項目實施前的2013 年 6 600 萬 m3下降到 2019 年的 3 950 萬 m3,減少地下水開采量2 650萬m3。
項目實施后,館陶縣對各河渠和坑塘進行了清淤和擴容,基本實現了河渠相連、溝塘貫通,使項目區達到了“旱能澆、澇能排”和一河有水、各河皆能利用的目的,有力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館陶縣休耕地塊與非休耕地塊相比,在資源、生態、土壤質量、作物產量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每畝減少用水180 m3,同時項目區0.41 萬hm2農田實行季節性休耕,實現年壓采地下水930 萬m3。減少小麥等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使項目區種植結構逐漸由農作物為主向經濟作物為主轉變,農業產業布局更具合理。
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后,館陶縣更加充分多引多蓄地表水,通過蓄水回補與節水措施,在平水年渠道沿岸地下水可回升0.15 m,豐水年達到0.2 m;井灌區項目區推行高效節水新模式、新機制,并通過設施農業的實施及優良品種、有機肥施用等技術后,灌溉保證率達到85%,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5 提高到0.7。實現年壓采地下水1 100萬m3,大大減緩了該縣地下水下降速率,由原來的0.7 m/a 減少到0.5 m/a,從而極大地改善了該縣地下水資源環境。同時,達到農民增產增收的目的,農民年人均增收200余元、增加糧食產量110 kg。
近幾年來,館陶縣水利部門采取了不少地下水壓采措施,農業農村局也實施了一些季節性休耕、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項目,取得了不小的成效。通過水位監測可以看出,該縣淺層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有所減緩。該縣人工地下水位監測數據顯示,淺層地下水埋深由2013年的23.26 m下降到2019年的24.17 m,6 a僅下降了0.91 m,平均每年下降0.15 m多一點。
館陶縣由于深層地下水無法補給,而深井灌區又沒有穩定的地表水可以利用,所以無法按要求封停深層取水井,導致深層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監測數據顯示,該縣深層地下水埋深由2013年的63.8 m下降到2019年的75.36 m,6 a下降了11.56 m,平均每年下降近2 m。
館陶縣雖然瀕臨衛運河,有引黃引衛工程,縣域內溝渠縱橫,但該縣位于河流下游、引黃生態水網末端,再加上境內水網還沒有打通“最后一公里”,地表水利用僅局限于衛西干渠、沙東干渠兩側,地表水灌溉面積僅占全縣耕地面積的40%。
目前,館陶縣南水北調水廠擴建增容工程主體已完成,正在調試供水,2021 年預計僅城鄉生活江水使用量將達900 萬 m3左右,每年700 萬 m3的分水指標已經不能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要。尤其是隨著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工業和生活用水量還會逐漸加大,相對應的引江水量也應該持續加大。
經分析原因發現,這主要是農業用水量過大造成的。2019 年該縣總用水量大約為8 470 萬m3,其中90%為農業灌溉用水。究其原因,主要有:①種植結構還不夠合理。該縣農業種植仍然以高耗水的冬小麥和夏玉米為主,年均種植小麥和玉米2.13萬hm2左右,占全縣有效耕地面積的近80%。②地表水源沒保證。該縣地表水源主要來自漳衛南運河和引黃水,由于漳衛南運河屬季節性河流,上游來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加上上游沿途水庫、沿河泵站提水量大,每年的灌溉季節又往往相對集中,造成下游無水可用。雖然該縣實施了大量地表水工程,但由于水源無法保證,沒有形成穩定的地表水灌區,致使還在使用地下水取水井灌溉農田。③棚室蔬菜種植面積較大。該縣是中國黃瓜之鄉,蔬菜(主要包括黃瓜、西紅柿、大蒜等)種植面積達0.57 萬hm2,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17.9%,尤其是種植黃瓜耗水較多。據調查,黃瓜生長周期是9個月,用水量是冬小麥用水的3 倍以上,棚室蔬菜耗水成為增加地下水使用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1)用足用好黃河水、衛河水源。重點謀劃建設全縣域生態水網,大力開展河道清淤連通和坑塘治理工程,做好盛水盆,多蓄外來水,回補地下水。目前,該縣已完成縣域水網規劃,計劃利用3~5 a時間建成全縣域水網體系,可實現全縣農業地表水灌溉覆蓋率達到90%以上。
(2)用足用好長江水。加快南水北調水廠擴建增容項目建設進度,爭取更多江水分配指標,實現全縣城鄉供水一體化和長江水農村全覆蓋,減少深層地下水開采。
繼續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大力實施噴滴灌、推廣種植節水農作物等農業節水項目。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逐步發展節水農業,尤其是將現有的蔬菜種植區引入地表水,逐步封停取水井。堅持在地下水灌區實施休耕,尤其是在無地表水替代的地下水嚴重超采區,全部強制休耕,減少地下水開采。同時,不斷加大污水處理力度,提高中水利用率。積極推進階梯水價、一提一補等水管理改革,通過科學管水,促進合理用水,增強群眾節約用水意識。
(1)執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進一步強化用水總量管控、用水效率管控、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管控“三條紅線”管理,加大水資源管理執法力度。
(2)分步抓好機井關停,嚴格用水管理。按照省市相關要求和技術規范,從使用地表水的區域開始,對排查認證出來的取水井,爭取在2022年底前分批次關停到位。同時,研究制定《館陶縣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成效考核和問責辦法》,進一步量化指標,分解任務,層層傳導壓力,根據省市每季度通報情況,適時對鄉鎮和有關部門作出預警提示,對問題嚴重的視情節給予相應處理。
(3)及時跟蹤掌握地下水水位監測情況。對全縣地下水位變化情況,注重平時觀測,及時研判應對,分析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確保地下水位止跌回升。
館陶縣水資源稟賦條件差,只有把“節水優先、少采多補、動態平衡”作為治理目標,把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作為具體行動,結合實際,持續做好高效節水灌溉、土地休耕輪作、引江引黃提衛、城鄉生活水源置換、取水井關停等工作,努力實現地下水采補動態平衡。同時,積極實施該縣全域水網規劃,利用溝渠、坑塘回灌地下水,擴大地表水利用覆蓋率,實現地下水止跌回升治理目標。該縣聯合施策治理地下水超采模式是一項有益探索和嘗試,對改變水資源短缺局面具有積極意義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