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云
(景德鎮市攬月坊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景德鎮,333000)
陶瓷繪畫藝術是一種以陶瓷為載體,陶瓷材料為手段表現意像的一種頗具觀賞性的特殊工藝美術門類。其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它的材料裝飾性。它的一切意像表現都建立在陶瓷器物的立體造型與釉面的玻璃質感之上,取得造型質感與畫面內容的和諧統一是陶瓷繪畫創作一以貫之的目標也是區別于國畫表現的最為重要的特征。陶瓷繪畫藝術的創作不但要考慮陶瓷材料的限制以合適的手法來表現意像的美感,還要求這些表現的手法形式能夠與陶瓷器物的型質相融合從而共同構成一件完整的作品。陶瓷材料的性質是影響陶瓷藝術與國畫藝術之間差異的主要因素,而在畫面表現手法、畫面效果及意境追求上陶瓷繪畫藝術與國畫藝術又存在諸多聯系與交流。在陶瓷繪畫藝術悠久的萌芽發展傳承突破創新的歷史進程中汲取了國畫藝術中極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藝術內涵,與諸多陶瓷材料的各種特性進行了豐富的嘗試與磨合,最終形成了現代陶瓷繪畫藝術多樣而又獨具特征的藝術表現形式。陶瓷繪畫藝術與國畫藝術的區別是基于材料使用的不同是技術性的次要的方面,它們之間的聯系是基于藝術共同的表現手法與內涵追求是本質性的主要的方面。
無論對哪一個文明而言藝術的發端都離不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只有擺脫了生存危機,社會生產資料有了剩余,藝術才能逐漸萌芽發展進步,因而藝術必然首先出現在工藝美術的領域,因為在生產力低下的社會形態里藝術的形式注定無法徹底與實用性作切割。一方面,觀賞性與實用性的并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今后陶瓷繪畫藝術與國畫藝術之間表現手法差異,尤其是實用性的器物最為明顯。觀賞性的陶瓷繪畫作品中瓷板畫是與國畫最為接近的一類,其他型制諸如瓶、罐、壇、鑲器等上的繪畫創作并不能直接與國畫創作劃上等號。另一方面,藝術對于意像表現以及精神享受的原始追求則構成了國畫藝術與陶瓷繪畫藝術共通的創作目的,這使得國畫藝術脫胎于陶瓷藝術在得到充分的發展之后能夠反作用陶瓷繪畫藝術以促進其演變創新。中國美術史第一個輝煌的藝術高峰就是新石器時代出土的諸多陶器,上面豐富的彩繪樣式以及工藝手法至今仍在現代陶瓷藝術的創作中留有痕跡。這一階段陶瓷藝術幾乎構成了繪畫藝術的全部內涵,其繪畫內容也大致涵蓋了今后國畫藝術與陶瓷繪畫藝術的大部分門類,像人物、走獸、花鳥、蟲魚、山水、圖案等在其中都能找得到雛形。其中圖案的發展與積累是最為明顯與發達的,為今后陶瓷繪畫藝術中的圖案樣式的發展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經驗,而圖案的使用也成為了陶瓷繪畫藝術與國畫藝術的表現區別之一,這是由陶瓷繪畫的藝術形式必須適應陶瓷器物造型的必然要求所決定的。陶瓷繪畫藝術中能夠而且擅長大量的使用圖案,不僅能夠作為主景的構成元素而且能夠創造性的切割立體陶瓷空間,從而極大的豐富了陶瓷繪畫藝術表現樣式。先秦到秦漢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中陶器的繪畫藝術漸漸淡出歷史舞臺,國畫藝術也仍未走上前臺,處于主要地位的藝術表現載體是青銅器與畫像磚等其他工藝美術門類,是一個平穩積累的階段。到了紙媒的大規模使用時,國畫藝術才終于從工藝美術的束縛中獨立出來。從魏晉時期人物畫的逐漸成熟及山水畫作為人物畫的配景出現,經隋唐水墨重彩的發展山水畫獨立成單獨繪畫門類五代兩宋花鳥畫工筆畫的長足發展,元明文人畫的興盛對筆墨趣味的探究,清的傳承與求變,民國對西畫的借鑒吸收等等極大的豐富了國畫的藝術語言。而陶瓷繪畫藝術則進入了一段相當漫長的沉淀積累階段,一方面,這是由于陶瓷材料及工藝的發展不足以支撐陶瓷繪畫藝術的突破與創新,另一方面,很長一段時間里從事陶瓷繪畫的人群都是以工匠階層為主,其對陶瓷繪畫的理解重在傳承。從魏晉到唐宋時期陶瓷藝術在釉料燒窯等工藝方面逐漸完善成熟,為今后陶瓷繪畫藝術的長足發展打下了堅實而完善的工藝基礎。直到元代釉下青花的出現,陶瓷繪畫藝術終于獲得了重生,此前積累的圖案樣式經過青花的材料表現完成了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最為亮麗的一道風景,直到現代,人們一提到瓷器便能本能地聯想到青花。此外,明代發明的釉上彩材料、清代發展的釉上五彩、粉彩和琺瑯彩,均為國畫藝術與陶瓷繪畫藝術的交流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材料保障。直到清末民國時期文人畫家的參與成為陶瓷繪畫藝術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前的陶瓷藝術更專注于陶瓷材料的研究與表現,對于陶瓷繪畫多采用傳統的寄托了美好愿望的意像,繪畫樣式風格較為單一,以傳統圖案為主。所以這一時期陶瓷材料終于開始與陶瓷繪畫相融合,其中很多作品都有國畫藝術的影子,同時也拓展了陶瓷材料自身的表現潛力,也第一次在陶瓷繪畫一是史上出現了陶瓷繪畫名家,此前的判定標準多是以朝代燒制窯口督窯官釉質等作為依據判斷作品品質。自此以后,陶瓷繪畫藝術的創作者們從古今中外各式各樣的藝術門類中汲取營養,其中國畫藝術在其中的影響力居主要地位,以陶瓷材料的獨特表現質感創作出了無數優秀的陶瓷藝術珍品。
陶瓷繪畫藝術作為工藝美術的一個單獨門類既有許多基于陶瓷材料特性的獨特手法與表現形式也有許多與國畫藝術共通的繪畫技法和審美需求。首先,陶瓷藝術也被人稱作“火的藝術”指的是所有陶瓷作品都必須經過高溫或低溫的燒制才能算完成。陶瓷材料在經窯火烤制的前后根據材料使用的不同其顏色表現上的差異十分明顯,不同材料之間的可控范圍也并非一樣。陶藝家怎樣通過大量不同的材料效果試驗提前粗略把握自己的成品效果及最后燒制后能多大程度的再現陶藝家們的設想都在考驗著陶瓷工作者的技術和運氣。陶瓷材料發色的不穩定性決定了陶瓷繪畫藝術是一個充滿變數的變數表現手法,很多現代陶瓷繪畫藝術家選擇放棄對陶瓷材料的過度控制,放任礦物顏料不穩定的發色以追求自然的變化機理所形成的藝術效果。陶瓷材料的不穩定性有時可能成為陶瓷繪畫藝術的阻礙,有時也可能帶來全新的表現效果與視覺體驗,這是國畫所不具備的特征。隨著氣電窯以及化學顏料的出現,用于陶瓷繪畫的部分材料也能表現出十分穩定的發色效果,而這一部分材料能夠極大程度的還原國畫藝術的表現效果,此外,油畫中的風景畫與肖像畫也慢慢進入了陶瓷繪畫的領域。尤其是瓷板畫作為單獨的藝術品出現使得器型因素不再成為陶瓷繪畫藝術與國畫藝術的隔閡。其次,不同的陶瓷繪畫材料有不同的使用手法,釉上彩因為使用的是油性溶劑,所以難以表現寫意風格的作品,雖然現代的陶瓷繪畫創作中也有采用酒精作為輔助材料在釉上彩的創作中營造自然隨意的機理效果的創作手法,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釉上彩多用于創作工筆作品,非常適合表現細節豐富的作品。此外,由于釉上彩缺少擦染的效果但是能夠罩染上色所以非常適合色彩豐富艷麗的繪畫風格。釉下彩用的是水性溶劑而且發色比較單一,故而更適合表現筆墨風格的作品,而圖案則是各式陶瓷材料的繪畫中永不過時的題材。最后,在繪畫的筆法、技巧、構圖等方面,陶瓷繪畫藝術與國畫藝術并無二致,可以說大部分國畫技巧都能以不同的形式應用到陶瓷繪畫藝術的創作中去。
由于陶瓷繪畫藝術屬于工藝美術的范疇,陶瓷繪畫也需要有藝術性而不僅僅是工藝性的觀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并不被主流的社會觀念所接納,然而毫無疑問的是從民國時期文人畫藝術家進入陶瓷繪畫領域創作以來,陶瓷繪畫早已經突破了材料與題材的限制,其藝術表現形式不遜于其他任何一種純粹藝術門類,而且即使是在設計行業中,設計的藝術性如今也是被廣泛承認的事實,更何況擁有悠長歷史積淀與近現代以來廣泛汲取各類藝術表現形式優點的現代陶瓷繪畫藝術。陶瓷繪畫藝術具備藝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多陶瓷繪畫藝術工作者確實容易迷失在陶瓷繪畫的工藝性表達而忽略一件作品所應當具備的藝術性,以國畫藝術的范疇來說即是意境。意境是藝術作品透過意像所想要表達的創作者的情感與思考亦或是一種具有感染性情緒的氛圍。陶瓷繪畫藝術創作者應在作品創作過程中通過準確把握意像的構圖、造型、色彩等構成要素以表達出有創作者的感情與感染性的意境之美。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需要陶瓷繪畫藝術的創作者不但要鉆研傳統繪畫中的成熟經驗與表達技巧,還要到自然中去親身實踐體驗自身的真實情感,才能在作品中完成創造性的表達。
當代的陶瓷繪畫創作中,意境的營造與表達已經成為衡量一件作品質量的標尺。陶瓷繪畫創作在草圖階段就應當把意境的營造與情感的表達作為首要的目標加以考慮和設計。首先,意境必須與題材相適應,以山水畫為例,南派山水多以披麻皴的田園小景適合表現溫婉含蓄的意境,而北派山水多以斧劈皴的崇山峻嶺,高峰險崖為主適合表達壯闊雄邁的意境。其次,意境必須與材料技法相適應,以花鳥畫為例,潑墨寫意花鳥適合表現灑脫暢快的意境而工筆重彩花鳥畫適合表現細膩華貴的意境。最后,意境必須與形象相適應,以人物畫為例,老者適合表達滄桑閑適的意境,童子適合表達歡快純粹的意境,侍女適合表達溫柔秀美的意境。此外,陶瓷繪畫藝術的創作中務必要保持創作的連貫性和自然性,斷續的創作不僅會導致由于創作周期過長使得創作靈感與情緒慢慢消解損耗而且反而可能使筆墨缺乏趣味,意像僵硬呆板,那就更無從談起意境了。
現代藝術不同門類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相互之間的借鑒融合使得藝術創作整體上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其作品之豐富,風格之多樣已經令人目不暇接。作為陶瓷繪畫藝術的工作者我們也應當積極的秉持著“拿來主義”的風格汲取各類藝術分支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加以學習,其中國畫藝術是最大的寶庫和源泉。陶瓷繪畫藝術與國畫藝術同根同源,在各自的發展中雖然有過一段時間甚少交集,但是近現代以來的發展預示著陶瓷繪畫藝術與國畫藝術之間的互相滲透只會越來越多樣,越來越深刻,這是促進陶瓷藝術發展的必經之路,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創作出符合時代審美需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