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彥琴
(濮陽市清豐縣水利局,河南 濮陽 457000)
大中型灌區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是整個農業水價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改革流程的上游,主要任務是建設完善骨干工程斗口及以上計量設施,根據許可水量和用水需求完善水資源精準配置、精準調度機制,核算骨干工程供水成本并核定供水價格,制定完善水費計收和管理使用辦法。目前,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深度還沒有真正觸及灌區骨干工程,只是在田間工程上實現計量和水費收取,對于大中型灌區農業水價改革和用水總量控制、計量到戶等還存在一些問題和難度。
1.1.1 思想認識不到位,積極性不高
以濮陽市灌區為例,建管體制是國家投資建設,灌區管理單位負責運行維護。灌區運行長期不收水費,水量管理粗放。運行維護的資金來源是政府投資,項目管理、灌區運行好壞或者運行效益與管理單位影響不大,而水價改革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灌區管理單位是灌區骨干工程水價改革的實施主體,提高灌區管理單位對水價改革的積極性尤為重要。
1.1.2 管理人員技術力量薄弱
灌區管理單位人員均為事業編制,人員結構老化,技術力量薄弱,與實行灌區水價改革需要的精準調度、信息化、精細化管理來實現用水總量控制、精準計量到戶的工作不適應。
1.1.3 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
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計量設施安裝是基礎,目前只有灌區渠首、少數骨干工程安裝計量設施,各灌區的支、斗、農等處的計量設施安裝缺失。以濮陽為例,經估算全市 9個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計量設施共需資金近 2 億元,目前只有已列入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革計劃的渠村灌區和邢廟灌區有了資金保障,其他灌區還沒有充足的資金來源。
1.1.4 自流灌區計量是難點
渠村灌區、南小堤灌區的上游和其他灌區存在大面積的自流灌區,自流灌區很難找到一種不浪費水頭、適應高含沙量簡單實用的計量方法。
1.1.5 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價形成機制需完善
灌區很多面積都為井渠雙配套,群眾根據方便程度選擇用地表水源還是地下水源。需要分別制定 2 種水源價格,并完善機制實現 2 種水源的計量管理。
推進灌區農業水價改革和用水總量控制、計量到戶,打通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難點堵點,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健全灌區管理機構,以灌區標準化規模管理為抓手,規范灌區管理行為,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增強水價改革的認識;二是下達專項資金用于安裝灌區骨干工程計量設施和干、支、斗、農連接點計量設施的建設;三是統一規范,安裝符合要求的農業計量設施。濮陽市灌區涉及的計量工況大致有井灌、渠灌自流、渠灌提灌 3 種模式,高含沙量渠灌自流灌溉的精準計量是難點,需要找到一種適合的計量方式。
隨著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推進,各地都成立了農民用水戶協會,但由于時間緊,或對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缺乏深層次的認識,個別地方存在用水戶協會成立質量不高,人員臨時拼湊,或者是人員結構不合理,缺乏技術型人才等等,給下一步協會承擔艱巨的改革任務帶來困難。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的支撐是農民用水管理組織。隨著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入,一支有專業素質,適應繁重工作的用水管理組織是關鍵。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的管理方式至少目前無法實際運行,沒有充足的經費來源和專業管理人員,專業管理隊伍組建不起來,一切都無從談起。協會人員不能由在職人員擔任,選擇退休和兼職人員待遇無法解決,具體工作往往是水利部門人員來做。一個行政村設 2 名水管員,人員較少,農忙時顧不到。按目前的水價測算標準,4個月誤工補貼,每年1個水管員補貼不到6 000 元。擔任水管員要有基本的電器、水泵、小型水利工程維修知識,還要一定的電腦基礎。這樣的水管人員工資低,留不住人。
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是一個公益性的社會化組織,和專業的、繁重的田間工程管理要求不相適應;建議可將目前水利工程的管理分為2部分,一部分是灌區骨干工程,一部分是田間工程。田間工程也應該成立相應的專業化管理單位,像灌區管理單位一樣來核定招聘管理人員,提高管理人員待遇,組建專業田間工程管理隊伍。二是在目前協會尚不健全,水價改革面積還不大,建議大力推行以電折水的改革方式,好操作,易實現。但另一個問題是,現在正在進行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提倡少用機井灌溉,壓采地下水,這和采用機井灌溉的以電折水存在矛盾。
目前,各地用水管理系統建設進度不一,標準不一。如原水利部門的重點縣、項目縣建設時建有簡單的信息平臺,農業農村部門是否也建設有信息系統,可以融合水價改革共同使用。現在問題一是怎樣融合標準不一的各信息平臺,進行統一的使用;二是信息平臺長期使用費用無著落。據清豐縣調研,每眼機井信息使用費80元/(眼·年),其中上傳信息費60元/眼.年,信息平臺維護費20元/(眼·年),如:清豐縣全縣20 000多眼機井全部上傳信息,每年需要160多萬元,資金從何無著落;三是信息系統和計量設施建設和管理出自不同部門,存在信息無法上傳,設備信息和后臺對接困難。
要加強水價改革信息化平臺建設,實現用水管理現代化,就要建立一個由縣到市到省的統一管理使用平臺,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管理使用辦法,明確管理部門,規范部門使用行為;加大管理系統的培訓,特別是對基層用水組織和灌區管理單位等直接使用人員的培訓,根據具體管理人員的工作要求不斷改進升級信息系統;數據的上傳涉及水價改革的每個部門,需要建立協調聯動機制。
機構改革前,發改、國土、財政、水利等部門都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項目,實施內容基本一致。當時,水利部門在項目建設完工后,及時對工程進行了移交,發放了農田水利設施《產權證》,其他部門基本沒有發放。機構改革后,各部門承擔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任務統一移交農業農村部門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建設、工程驗收、工程移交和落實管護機制就是 1 套系統工作,不可割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建設項目能夠通過驗收、保證質量,通過移交明晰產權,通過簽訂管理協調建立長效機制,這些環節無論把哪個環節剝離出來都是不科學的。
水費收取是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最后一個關鍵環節,涉及改革的成敗,在將來改革大面積落地的情況下,獎補資金是關鍵,需要有長效的機制保障獎補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如:清豐縣農業種植面積5.67萬hm2,改革實施完畢后,按每畝獎補20元計算,每年需要獎補資金約1 700萬元,僅靠縣級財政困難很大,建議中央、省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目前,隨著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深化,需要堅強有力的統一指揮和領導,加強部門之間協調聯動,在抓好試點擴大改革成果的同時,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選擇有條件的地方搞試點,要高位推動,取得成功經驗后以點帶面,少走彎路。政府的大力推動是改革成敗的關鍵,要壓實政府的責任,特別是縣級政府。目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職能已劃轉農業農村部門,農業農村部門除完成新增高標準農田計量設施建設任務外,對于存量改革面積,要明確計量設施建設方案,把計量設施建設作為是否劃為高標準農田的一個必要條件。繼續加強宣傳,讓廣大農民認識到水是商品,是資源,讓群眾充分了解改革不是增加農民負擔,而是更好地開發利用、優化配置水資源,在節水的同時,使農田水利工程長期有效發揮效益,最終受益的還是廣大的用水戶,使廣大農民從心理上接受改革,從行動上支持配合改革,打通改革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