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興,曾興水,陳令軒*,韓云鵬,陳智權,王超楠
全科醫生是執行全科醫療的衛生服務提供者,是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關鍵人才,在機構內多個崗位發揮著重要作用[1]。為逐步解決基層(鄉鎮)全科醫生緊缺和執業醫師較少的問題,自2013年起,國家首先在安徽、湖南、四川、云南4個中西部省份開展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試點工作,首批招聘人數1 080人,聘期4年[2]。全科醫生特設崗位是在縣級公立醫療機構專門設置,并將所聘全科醫生派駐鄉鎮衛生院工作的非常設崗位,全科醫生特設崗位不受縣級公立醫療機構崗位總量、最高等級和結構比例的限制[3]。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在22省市的貧困地區實施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力爭實現到2020年貧困地區每個鄉鎮衛生院有1名全科醫生的目標,讓基層始終有人民健康的守護人[4]。為了解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的實施和需求情況,本研究開展了以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為主要內容的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現狀調研及對策研究,旨在為進一步推進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工作和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指導。
1.1 研究對象 本次調研的進行時間為2019年7月1—20日,包括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兩部分。(1)本次問卷調查的研究對象包括970個鄉鎮衛生院的行政負責人和258名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①鄉鎮衛生院:以縣為抽樣單位,依據行政區劃分,在實施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工作的14個省中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了74個縣共計1 103個鄉鎮衛生院,對其行政負責人進行問卷調查。發放鄉鎮衛生院調查問卷1 103份,回收970份,回收率87.9%。②通過《鄉鎮衛生院問卷調查表》調查了解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數量及職稱結構基礎上,按照30%的比例隨機選取258例全科醫生進行了全科醫生問卷調查。納入標準:a.執業范圍注冊為中醫類別全科醫學專業,或經過省級中醫藥管理部門認可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轉崗培訓或者崗位培訓并考核合格的醫務人員,或具有二級以上醫院工作經歷和執業醫師資格,多年從事臨床醫療工作,能夠勝任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崗位;b.在鄉鎮衛生院工作。c.崗前培訓考核合格。排除標準:明確拒絕參與本調查者。(2)小組訪談對象:依據行政區劃,采用多階段抽樣的方法,在實施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工作的14個省中隨機抽取2個省(江西省、陜西省),每個省中隨機抽取一個市(九江市、商洛市),每個市中隨機抽取2個縣(修水縣和武寧縣、柞水縣和鎮安縣)作為研究現場。隨機抽取4名縣級中醫藥主管部門領導、4名縣中醫院領導、8名鄉鎮衛生院院長、16名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作為訪談對象,廣泛聽取對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實施情況的意見和建議。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教司組織專家依據《關于進一步做好艱苦邊遠地區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國衛人發〔2017〕48號)文件精神,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開展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問卷調查的通知》(國中醫藥人教教育便函〔2019〕122號)等文件要求,嚴格遵循問卷設計方法及原則共同研討制定《鄉鎮衛生院問卷調查表》和《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問卷調查表》。正式調查前,對10個鄉鎮衛生院的行政管理人員及中醫類別特設崗位全科醫生進行了預調查,根據預調查反饋結果,由專家組對問卷進行修訂,形成最終問卷。問卷內容及選項設置科學合理,對必要的選項設置為必答,以保證問卷的完整性。
1.2.2 問卷調查 采用匿名調查,不涉及隱私信息,避免敏感性語言。研究對象自愿填寫,可信度較高,依從性較好。(1)鄉鎮衛生院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本院現有醫療技術人員數量、中醫技術人員數量、中醫技術人員是否短缺、對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需求數量、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在本院是否具備適應性、是否擴大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規模。(2)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基本情況、聘任前身份和招聘形式、培訓情況、薪酬待遇、主要工作任務、工作需求、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及訴求、對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規模建議等;問卷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
1.2.3 質量控制 (1)調查過程中,每個鄉鎮衛生院設置質量控制聯絡員,由其收集調查對象(行政負責人和全科醫生)個人信息,匯總后通過微信進行問卷星調查問卷二維碼的點對點發放,以保證問卷調查的真實性和準確性。(2)問卷的作答限制:必須使用微信作答(以獲得IP地址);規定每個微信號僅能填寫1次;若存在漏填項,則無法提交。(3)調查開始后,質控員在問卷星后臺監測調查問卷提交數量及IP地址。(4)調查結束,質控員在問卷星后臺關閉問卷,二維碼失效。
1.2.4 訪談 采用面對面訪談的方式與縣級中醫藥主管部門領導、縣中醫院領導、鄉鎮衛生院院長、在崗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進行訪談,內容主要包括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實施的意義、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該政策的意見和建議等。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3.1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核對;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
2.1 對鄉鎮衛生院的調查情況 參與調查的970家鄉鎮衛生院平均現有醫療技術人員為(21.0±7.8)人,其中中醫技術人員平均為(2.7±0.3)人;其中793家(81.8%)鄉鎮衛生院認為中醫技術人員短缺,平均短缺(2.3±0.2)人。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平均需求數量為(2.0±0.4)人。915家(94.3%)鄉鎮衛生院認為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在本院具備適應性,851家(87.7%)鄉鎮衛生院認為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有擴大規模必要。
2.2 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調查情況
2.2.1 基本情況 參與調查的258例全科醫生,平均年齡(42.5±5.6)歲,專科及以下學歷173例(67.0%),中級職稱及以下235例(91.1%),工作年限平均為(17.6±2.0)年,參加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工作年限平均為(2.6±0.3)年,具體基本情況見表1。
2.2.2 聘任前身份和招聘方式 91例(35.3%)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聘任前具有執業醫師資格,且執業范圍注冊為中醫類別全科醫學專業;105例(40.7%)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經過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中醫藥管理部門)認可的中醫類別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轉崗培訓或崗位培訓并考核合格;62例(24.0%)具有二級以上醫院工作經歷和執業醫師資格,多年從事臨床醫療工作,能夠勝任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崗位。108例(41.9%)通過“考試+考察”的方式被聘用;115例(44.6%)通過“考試”方式被聘用;35例(13.5%)通過“考察”方式被聘用。
2.2.3 培訓情況 每年接受繼續醫學教育培訓次數1~5次者205例(79.5%),5次以上者38例(14.7%),沒有參加培訓者15例(5.8%)。
2.2.4 薪酬待遇 年薪酬5萬元以下者112例(43.4%),5萬~8萬元者135例(52.3%),>8萬~10萬元者8例(3.1%),10萬以上者3例(1.2%)。
2.2.5 主要工作任務 承擔的日常主要工作中,前4位為中醫全科門診日常診療〔163例(63.2%)〕、針灸康復理療〔86例(33.3%)〕、中醫藥健康管理〔68例(26.4%)〕、家庭醫生簽約服務〔32例(12.4%)〕工作。
2.2.6 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及訴求 包括接受繼續醫學教育培訓〔243例(94.2%)〕,解決編制〔235例(91.1%)〕,提高工資待遇〔190例(73.6%)〕,工作中有上級醫師指導〔166例(64.3%)〕,增加中成藥品種、添置針灸理療器械〔139例(53.9%)〕,中醫醫療服務項目收費項目偏少、部分項目收費價格偏低〔136例(52.7%)〕等。

表1 258例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基本情況Table 1 General situation of 258 specially recruited TCM general practitioners
2.2.7 對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規模建議 認為在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有必要者255例(98.8%),無必要者3例(1.2%);認為有必要擴大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規模者249例(96.5%),無必要者9例(3.5%)。
2.3 現場訪談情況 所以訪談對象都主張擴大特崗計劃實施規模。2名縣級中醫藥主管部門領導雖然認為對全科特崗計劃有強烈需求,但因招聘人員解決不了編制、養老等問題,擔心在崗人員流失。2名鄉鎮衛生院院長認為因工資待遇不高,吸引不到業務能力強、能擔任全科醫生團隊帶頭人的中醫類別全科醫生。16名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中14名希望明確4年聘期結束后發展問題;16名希望增加上級醫院進修或優秀教師面授的繼續教育機會;5名認為部分中醫技術服務項目收費過低如針灸、推拿等非藥物療法價格,難以體現技術服務價值,4名認為部分中醫藥收費項目沒有收費編碼,致使收費沒有依據;6名認為中醫科針灸理療器械不足,中藥房中藥飲片和中藥配方顆粒品種數目少,質量有待提高等。
3.1 頂層設計較好 2013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相關部門印發了《關于開展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試點工作的暫行辦法》(國衛人發〔2013〕35號),首批在云南、湖南、四川和安徽4個省份進行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試點,2014年試點省份共招聘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1 080人,其中中醫類別全科醫生279人,占25.8%[2]。中央財政按每人每年3萬元進行補助,各地配套每人每年2萬~3萬元。在試點工作基礎上,2017年印發實施了《關于進一步做好艱苦邊遠地區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5],擴大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實施范圍,明確招錄、培養、使用、激勵、保障等政策措施。目前已有14個省實施了中醫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吸引了一批優秀醫療衛生人才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緩解了鄉鎮衛生院中醫全科人才短缺問題,提升了基層醫療服務能力[6]。
3.2 崗前培訓較完善 根據《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23號)和《關于開展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試點工作的暫行辦法》(國衛生發〔2013〕35號)等有關規定,各地對招錄的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為期2~3個月的入職前培訓[7]。崗前培訓包括中醫全科醫學相關理論知識及技能操作,涉及住院病歷及門診病歷書寫規范、處方書寫規范、心肺復蘇、骨折簡易包扎和止血及中醫技能技術,并對技能和理論進行考核。調查顯示,中醫類特崗全科醫生入職培訓以后,能承擔當地鄉鎮衛生院內中醫門診常見病、多發病診療任務,參與專科疾病的識別、轉診及危重病應急處理,對所轄農村地區居民進行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管理,參與家庭醫生團隊相關工作,有效緩解了鄉鎮衛生院中醫技術人員不足、看中醫難的問題[8]。
3.3 繼續教育需求較強 中醫類特崗全科醫生學歷層次偏低[9-10],接受繼續教育的愿望強烈,希望多參加實用臨床技能培訓;部分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希望能夠安排二級以上醫院醫師進行一對一師承教育,提高業務能力。但由于基層醫生少,工作繁忙,進修深造機會比較少。
3.4 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需求與供給矛盾突出通過網絡調查和現場訪談,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在貧困地區具備適應性,有擴大規模的必要,尤其是鄉鎮衛生院對特崗計劃需求強烈。但特崗全科醫生服務期內不屬于單位招聘的合同工或編制內員工,大部分省、市、縣沒有明確特崗全科醫生4年聘期結束后發展問題,影響了特崗全科醫生隊伍的吸引力和穩定,導致招聘不足和人員流失。
4.1 建議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實行帶編上崗 編制直接關系著特崗全科醫生可以享受到的待遇,以及獲得生活保障等切身利益。目前,尚沒有對特崗全科醫生編制問題的統一規定,各地做法不盡相同。少部分地區直接將特崗全科醫生納入編制管理,部分地區擬在4年期滿后解決編制,部分地方將特崗全科醫生的編制放到鄉鎮衛生院[2]。考慮特崗全科醫生的編制需求,為穩定特崗全科醫生隊伍,提升特崗全科醫生崗位吸引力,建議將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納入編制管理,將崗位和編制直接設在鄉鎮衛生院,對招聘人員實行帶編進崗;或在公立醫療機構招聘在編人員時,拿出部分編制崗位面向服務期滿的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進行定向招聘。同時,推動各地落實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8〕3號),加大對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的政策支持力度,嚴格中醫類別全科特崗醫生招收條件,確保發揮作用。
4.2 建議強化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繼續教育 充分發揮縣級中醫院在基層全科醫生進修培訓中的作用,每年免費對基層中醫類別醫生進行常態化的繼續教育,加強對全科醫生的中醫藥和康復醫學知識與技能培訓,鼓勵提供中醫診療、養生保健、康復技術、健康養老等知識技能培訓。積極開展基層全科醫生進修培訓和學歷提升教育[11]。充分發揮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作用,培養一批留得住的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
4.3 建議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 遵循醫療技術服務的內在規律,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體系,合理提高中醫診療費用等醫療服務價格,使之體現醫療服務合理成本和醫務人員勞動價值,建立符合醫務勞動特點和規律的薪酬制度和績效考核與激勵分配機制,解決好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的薪酬待遇等利益相關問題。
4.4 建議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國家和各省繼續完善政策制度,提高中央財政和地方財補助標準,探索特崗全科醫生在享受同等條件下鄉鎮衛生院工作人員待遇基礎上,將中央財政補助資金作為績效獎勵的形式,提高特崗全科醫生收入,提升崗位吸引力。同時,進一步加強中醫館、中醫科建設,及時更新完善中醫館、中醫科設施設備,改善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工作條件,提高中醫藥健康服務可及性。
4.5 建議進一步加強政策宣傳解讀 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加強對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相關政策的宣傳與解讀,鼓勵和引導更多符合條件的優秀醫療衛生人員服務基層,特別是支持各地大力招收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發揮中醫藥在疾病治療與預防中的特殊作用。同時,選樹一批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優秀特崗全科醫生典型,宣傳特崗全科醫生先進事跡,增強特崗全科醫生榮譽感、責任感,達到“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良好效果。
4.6 建議進一步加大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培養力度 當前院校全科醫學教育不斷深化改革,一些高校相繼成立全科醫學學院,一批高等醫學院校成立全科醫學教研室、全科醫學系,加強面向全體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7]。建議中醫藥院校繼續通過定向免費培養本科醫學生,免費實施國家繼續醫學教育培訓項目,加強縣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對口支援,同時探索更廣泛的方式加大中醫類別特崗全科醫生培養力度,加快壯大全科醫生隊伍,譜寫中醫藥在基層建設服務中的新篇章。
作者貢獻:曾興水、陳令軒負責文章的構思與設計、文章的可行性分析;鄧國興、韓云鵬、陳智權負責文獻/資料收集;鄧國興、陳令軒負責論文撰寫;鄧國興、韓云鵬負責論文的修訂;韓云鵬負責英文修訂;王超楠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鄧國興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