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學大提琴的年輕人向20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討教: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
卡薩爾斯面對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意味深長地回答:先成為優秀而大寫的人,然后成為一名優秀而大寫的音樂人,最后成為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文章運用了哪種方式開頭?這樣的方式有什么作用?)
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還年少,老人回答時所透露的含義我還理解不多,然而隨著采訪中接觸的人越來越多,這個回答在我腦海中越印越深。(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為什么理解不多?后來呢?)
在采訪北大教授季羨林的時候,我聽到一個關于他的真實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手續。老人爽快地答應了。近一個小時過去了,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在采訪北大教授季羨林的時候,“我”聽到了什么故事?)
幾天后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臺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此時年輕人的內心會有怎樣的沖擊?)
我不知道這位學子當時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但我聽到這個故事之后卻強烈地感覺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的含義是什么?)
這之后,我又在醫院里采訪了世紀老人冰心。我問先生,您現在最關心的是什么?
老人的回答簡單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狀況。
當時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終點,而這位在八十年前的“五四”運動爆發那一天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對蕓蕓眾生的關愛之情,歷經近八十年的歲月而仍未老。這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傳統!
冰心的身軀并不強壯,即使年輕時也少有颯爽英姿的模樣,然而她這一生卻是用自己當筆,拿歲月當稿紙,寫下了一篇關于愛是一種力量的文章。她在離去之后,給我們留下了偉大的背影。(為什么說冰心老人給我們“留下了偉大的背影”?)
世紀老人在陸續地離去,他們留下的愛國心和高深的學問卻一直在我們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還想加上一條,這些世紀老人所獨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該作為一種傳統由我們向后延續?(“獨具的人格魅力”包含哪些方面呢?)
前幾天我在北大聽到一個故事,清新而感人。
一批剛走進校園的年輕人,相約去看季羨林先生。走到門口,卻開始猶豫,他們怕冒失地打擾了先生。最后決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門口的土地上留下問候的話語,然后才滿意地離去。(請用一句話概括這個故事,不超過15個字。)
這該是怎樣美麗的一幅畫面!離季老家不遠,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門口的問候語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學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生活中,這樣的人格投影在我們心中還是太少。(寫“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是為了襯托什么?)
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薩爾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個聲音在回答: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然后成為一個優秀的新聞人,最后自然地成為一個優秀的節目主持人。
我知道,這條路很長,但我將執著地前行。(請聯系生活實際,簡短闡述“這條路”要怎么走。)
閱讀回眸
這篇演講稿把“人格”比作“最高的學位”,選擇季羨林為學子看行李、冰心關心年老病人的狀況、年輕人在季老家門口的地上留問候語三個事例,展現出世紀老人的人格魅力,形象地說明了追求崇高的人格在每個人成長歷程中的重要性。
寫作巧解
這篇演講稿是主持人白巖松參加“演講與口才杯”全國新聞界“做文與做人”演講比賽時所作的演講,融事、情、理于一體,立意深遠,構思巧妙,通篇閃耀著理性的光彩。那么,怎樣才能寫出一篇演講稿呢?
1.根據選擇的演講主題,起一個合適的題目,如“我讀書,我快樂”“健康成長,安全護航”……題目要新穎、生動、恰當而富有吸引力,能夠鮮明地表現演講的內容,滲透出作者所持的觀點。
2.稱呼要恰當、得體。要看準對象,明確對誰而講,根據聽講者的身份、特點,在演講稿中設置合適的稱呼,這也是后面我們確定演講方式,選擇怎樣來演講的一個依據。
3.開場白要有吸引力。演講稿的開頭,也叫開場白,猶如戲劇開頭的“鎮場”,在全篇中占據重要地位。開場白通常是對自己的簡單介紹,告訴聽眾發言的題目、演講的原因等,當然也要有創意,富有文采。
4.結構簡單,論題清楚,觀點鮮明。時刻謹記你想要表達的觀點是什么,你旨在宣傳什么,不能講到最后大家還不知所云。要做到觀點明確,整篇演講稿的論據就必須服務于中心觀點。演講是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所以要努力做到“有禮”“有理”“有節”。
5.注意表達方式,力爭語言通俗易懂且風趣幽默。演講稿的內容要做到能使大多數人接受,根據聽眾的年齡、身份、受教育程度等情況,合理確定表達方式。語言要風趣幽默,努力讓聽講者伴隨著笑聲接受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