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粟

從生命美學而言,審美哲學意味著生命與美的結盟。美學的范疇無邊無際,而生命美學正適用于當代生活,不僅僅是一種理論,更是一種靈魂指導。
《走向生命美學》是潘知常教授在《美學何處去》《生命活動:美學的現代視界》《生命美學》《生命美學論稿:在闡釋中理解當代生命美學》《我愛故我在:生命美學的視界》《詩與思的對話——審美活動的本體論內涵及其現代闡釋》等著作之后的一部新作,本部書的內容同樣是延續了他一貫主張的以生命為視角去探索研究美學。
那么何謂生命美學?生命美學是以人類的自身生命作為現代視界的美學。生命美學要追問的是審美活動與人類生存方式的關系,即生命的存在與超越如何可能這一根本問題。生命美學,意味著一種以探索生命的存在與超越為旨歸的美學。
而我們這個時代所面對的也已經不再是馬克思所批判的“貧困的疾病”,而是“富足的疾病”。人們對于技術文明和虛無主義的青睞已經不遺余力,“沉與物,溺于德”,已成為常態。正如茨威格指出的:“自從我們的世界外表上變得越來越單調,生活變得越來越機械的時候起,文學就應當在靈魂深處發掘截然相反的東西?!?/p>
無疑,“在靈魂深處發掘截然相反的東西”,就正是生命美學的使命。真正的美學,必須以自由為經、以愛為緯,必須以守護“自由存在”并追問“自由存在”作為自身的美學使命。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命美學曾經熱鬧過,乃至風流過,雖此前已有四大美學流派:以呂熒和高爾泰為代表的主觀論美學,以蔡儀為代表的客觀論美學,以朱光潛為代表的主客觀統一派,還有以李澤厚為代表的實踐派美學,而潘知常教授創立的生命美學作為后美學時代崛起的美學新學派,至今仍有著很強的理論生命力。
有意思的是90年代伊始,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由于美學取向的根本差異而展開論爭,并且取代了從50年代始新中國成立后的美學界四大學派之間的論戰,而成為了90年代中國美學界最為重要的論戰之一。
這場論爭的實質,是對于馬克思主義實踐原則的理解以及馬克思主義實踐原則與美學研究的關系問題。李澤厚先生以“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最根本觀點來解釋美的本質,也就是基于實踐的美學。而實踐美學和生命美學的爭論點便在——美學的研究,是從實踐活動開始,還是從生命活動開始?
潘知常教授在《走向生命美學》中對實踐美學的存在提問,并分析了實踐美學的美學困局。他在文中提到:“在李先生看來,美在實踐。既然如此,那么,究竟人的實踐活動是人的生命的需要,還是人的生命是實踐活動的需要?當然,在李先生觀點中,則答案只能夠是后者??墒?,在生命美學,答案卻必然就是前者。試想一下:人又是為了什么而去進行實踐活動的呢?人不是一按電鈕就可以無條件地開始運轉的機器,沒有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命需求,又怎么會有所謂的實踐?”
在他看來,李澤厚先生的實踐美學的失誤恰恰就是從片面否定“生命”開始的。潘知常教授認為:“實踐論與生命論的內涵應該是彼此互釋的。李先生在看到了實踐在破除傳統的神話方面的作用的同時,卻一廂情愿地把實踐奉若神話,并且對于‘生命’表現得十分不屑,實在是失之片面?!?/p>
潘知常教授強調,無視生命存在的實踐只能是也必然是無根的實踐。他在書中提到:在人類的主客體分化過程中,人的實踐能力也處在形成過程中,因此實踐活動并不是最早的活動,但是,就在那個時候,生命活動卻是存在的??梢?,人類生命活動在時間上先于實踐活動;其次,生命活動分為外部活動、內部活動,實踐活動只是外部活動,例如必須是“感性活動”??梢?,人類生命活動在內涵上也較之實踐活動更為全面?,F在卻要用實踐活動來代言生命活動,這顯然也是一種簡單化的做法,是一種對生命活動的豐富內涵的擠壓和縮減。
正是基于實踐美學自身的矛盾性以及后來實踐美學的多學派、多分枝,實踐美學的美學困局也愈加明顯。到了1994年,楊春時先生挑起的美學大討論即是實踐美學和生命美學的討論,這標志著實踐美學在當時主流地位的結束。
潘知常教授說:“相對于時代危機的問題始終沒有被實踐美學積極回應,相對于實踐美學的為能夠‘吃飯’而愉悅,生命美學的問世與對于時代危機的回應與反思密切相關。因此,必須有一種從中國美學精神而來,又能超越中國美學精神的美學?!痹跁械淖詈髱渍?,潘知常教授分別對人類生活、身體、自然生態、環境問題遇到的美學困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生活問題、身體問題、生態問題、環境問題自身的美學研究亟待審慎思考、亟待認真商榷。而這四者要走出美學困局,就必須從生命美學出發,尋覓變革。
潘知常教授在一九八五年發表驚天一問《美學向何處去》之后,九十年代初就出版了《生命美學》專著,初步建立了生命美學的理論體系,緊接著他就出版了《中國美學精神》一書。這相繼出版的兩本書有何關系?我的理解就是潘教授要把他的生命美學筑居在中國美學精神的大地之上,同時也暗示了生命美學的建構方向和特色。
美學的發展并不是只能有實踐美學或是生命美學,學者的爭論也好,一輩又一輩的美學創新也罷,都是在對美學深入研究,學問自有其強大的包容和兼容性。
而生命美學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有其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就外因而言,學術界期待一種新的美學;而就內因而言,生命美學的內涵不僅滿足了眾多學者的期待,還具有深刻的現實針對性。
而潘教授深入淺出的思想講解和有趣的觀點辯證,也正是《走向生命美學》帶給我們讀者的暢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