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匪
東經116.6度、北緯23.4度,兩條無限延伸的線相交于一個小鎮,她便是我的故鄉——濠江。
綠樹紅花繞農田,小巷青磚伴少年。
朝上青云聽晨曲,暮至沿江數漁燈。
悠悠濠江三生夢,片片風帆百載緣。
踏訪千山和萬水,不及中鞍鷺低飛。
這便是流淌在時光里的濠江映象,她風光迤邐,自成一色。
記憶中,每每提到故鄉,離不開的便是“漁”與“魚”。優越的地理環境,黃金經緯度,讓這一片海域的魚貨格外鮮甜,馳名海外。隨著物流的發展,濠江的魚貨早已走出本土,走向全國,甚至出口海外。
你瞧,當江上升起風帆點點,響起汽笛聲聲,隨著“啪嗒啪嗒”船身劃破水道、水浪追擊水浪的聲音傳來,就意味著人們捕魚歸來啦。遠遠的岸邊,人群開始騷動,魚販們往前擠,看熱鬧的人也往前擠,等著嘗鮮的人更是往前擠,挨挨擠擠,有說有笑。
“第一筐,絕對是馬鮫。”有人說道。“這時節,最多的應該是‘紅目鱗’”,有人馬上接上。“我看,能有20斤以上的大鰻魚,幾斤魚膘,再加工幾十斤丸子,這一趟出海就值了”……有船來,載漁歸,休整了兩個半月,濠江邊上熙熙攘攘,漁民們又迎來大豐收。
起漁,收獲。船上、岸上連成一片,熱火朝天。一拖網,一筐筐的海鮮從船上被運到岸上,又被迅速分裝,裝進竹筐里,裝上大大小小的貨車里。馬達一轉,汽笛一響,“突突突”地,滿載著海產品,駛向遠方。剩余的鮮貨被鄉民們左一袋右一袋裝起,過秤,打包帶走。不一會兒,魚貨就被瓜分了。江岸邊漸漸平靜下來,剩三三兩兩的人收拾著現場。魚販們滿掛汗珠的臉上,有著藏不住的滿心歡喜,心里應是盤算著,這一趟真大賺呢。“魚大公”站在船頭,看著眼前的熱鬧,笑容爬上他的臉頰,躺進他的皺紋,彎進他的眼角,弓起的眉骨向上聳,撐開漾出來的笑容。
等到人群散去,江邊也恢復了平靜。清晨的風,夾雜著魚腥味,輕拂而過。向洋遠眺,寥廓海天,萬里紅霞,真是一年好光景!
近幾年,政府大力支持漁業發展,給漁民減輕負擔,推行休漁政策,讓海洋得以休養生息。待到開捕,漁民總能滿載而歸。而漁業發展只是濠江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下,濠江已經成為宜居宜游宜業的幸福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