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隴東南民間美術的歷史文化意蘊

2021-01-07 03:48:18余永紅
齊魯藝苑 2020年6期
關鍵詞:文化

余永紅

(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民間藝術研究中心,甘肅 成縣 742500)

隴東南是指位于六盤山余脈隴山兩側的甘肅省東南部地區,地域范圍包括今隴南、天水、定西、平涼和慶陽五市,為甘肅省“一帶三區十三板塊”文化戰略中的“三區”之一,即“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隴東南是連通西北、西南和中原地區的樞紐地帶,早在史前時期就發生著部族的遷徙與融合。考古資料證明,以“漢渭文化圈”(1)“漢渭文化圈”是祝中熹先生近年來深入研究甘肅東部上古歷史時提出的人文地理概念,具體指以隴山為依托,以今天水市為中心,西漢水和渭水上游支流鄰側的那片地域,是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水系唯一密鄰的地區。這一帶不僅是大地灣文化及其后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洼文化的密布區,也是有關伏羲、女鍋、黃帝神話的流播區,無疑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為中心的史前文明,[1]在距今7800年前就開始向周邊傳播和擴展。仰韶文化以后,居于西北的西戎部族和中原、西南地區的原始部族交流更加頻繁,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時期達到鼎盛。進入階級社會以后,隴東南的樞紐作用愈發凸顯,周人先祖在夏商更替之際就來到隴東黃土高原,以農耕起家,使其部族不斷發展壯大,最后進入關中建立西周王朝;秦人先祖也在商代中晚期來到渭水和西漢水上游一帶,借助這里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部族發展壯大,最終翻越隴山進入關中統一六國。西北地域以氐羌為主的西戎部族,也通過隴東南一帶向西南和關中地區滲透,在與商、周、秦諸族的碰撞融合中,促進了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隴東南這種獨特的地理因素,也使其成為“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在后來的東西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中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

隴東南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不僅體現在豐富的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中,也蘊含在隴東南一帶豐富的民俗民藝中。民間美術既是民俗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一類獨特的圖像系統,是民族美術中群眾性最廣泛、生活味最濃厚、地域性最鮮明、歷史文化內涵最豐富的文化形態,具有極其豐富的哲學、美學、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和人類文化學內涵,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淀。[2]所以,民間美術也是民族歷史文化研究的“四重證據”(2)葉舒憲先生首提“四重證據”論,即在王國維提倡的“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二重證據的基礎上,將民俗學、人類學資料和圖像資料也作為人文學科研究的佐證材料,從而形成“四重證據”法。其后他又在系列研究論文中反復重申和印證其觀點。之一。[3]隴東南一帶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文化,其獨特形式特征的形成,與隴東南深厚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關,是隴東南歷史文化的視覺符號系統。

一、史前文化的延續——以“抓髻娃娃”為代表的原始崇拜美術文化

民間美術傳承了原始藝術精神,與生活融為一體。隴東南史前文化遺跡遍布,豐富的史籍、考古資料與當地民間傳說中人文始祖的活動軌跡相互印證,古史傳說中的伏羲、女媧、炎黃部落,早期都活動于渭水、西漢水上游地區。原始文化的精神在這里延續,且在部分民間美術造型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中華民族之所以被稱為龍的傳人,最初源頭應為伏羲氏族的龍圖騰。在渭水、西漢水上游一帶出土的石嶺下類型彩陶中,流行一種獨特的鯢魚紋,這種奇異動物紋的頭部似人面,身子似鯢,張牙舞爪,富有生命活力和神秘的精神意味,與伏羲氏族的龍圖騰密切相關,也就是人首龍身伏羲形象的淵源。[4]隴東南一帶的民間藝術中就普遍流行龍圖像,最典型者是春節期間民間社火中的“龍燈”,其精神內核源于史前的龍圖騰崇拜。[5]伏羲“人首龍身”或“人首蛇身”造型其實就是一種將龍人格神化的圖騰符號,體現了原始圖騰文化的思維方式。在隴東地區的香包造型中,也有一些造型神秘怪異的“人面魚龍”“魚娃”“豬頭龍”“蛇身娃娃”(圖1)等造型,這些神秘奇異的民間美術造型,其文化精神亦源于原始崇拜,是史前圖騰文化的延續。此外,隴東南民間剪紙、雕刻、面塑等其他民間美術中的一些祥瑞動物,身軀為動物,頭部及五官卻是富有表情的人面造型,既體現了民間美術淳樸稚拙的藝術情趣,也傳承了史前時期圖騰崇拜的文化基因。

隴東剪紙中有一種獨特的人物造型“抓髻娃娃”,皆呈對稱的正面姿態,雙臂上舉或下垂,兩腿外撇,形象多為女性。目前主要用于招魂、辟邪、燎疳、送病、驅鬼、鎮宅、祈雨、納財、求福等。這種簡單而稚樸的造型,卻蘊含深厚的原始崇拜含義。此娃娃應與隴東南一帶史前時期的人文始祖女媧有關,其功能雖已泛化和世俗化,但其本源文化則源于最初的生殖崇拜。女媧摶土造人故事的實質其實是女媧化生人類,這也符合母系氏族社會結構特征。女媧之“媧”與“蛙”古文字相通,也是后來“娃”字的來源,史前人類對蛙的崇拜,也正是源于蛙類強大的繁殖能力。《山海經·大荒西經》云:“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粟廣之野,橫道而處?!彼^“女媧之腸”,其圖像本質與蛙類產卵圖像是相同的,真實含義是象征女媧孕育和化生人類。[6]

圖1 隴東香包——蛇身娃娃 圖2 隴東剪紙抓髻娃娃

隴東南一帶的彩陶文飾中,也普遍流行蛙紋,到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期,已逐漸演變為當時西北地區許多原始部落普遍崇拜的“蛙神”形象。[7]此蛙神亦與當地的女媧信仰文化相關,蛙神也就是女媧。[8]女媧化生神話在民間影響巨大,所以在歷代民間藝術中都不同程度地包含這種題材和內涵。隴東地區的抓髻娃娃雖然已普遍用于民間各種宗教巫儺活動中,但其本質和源頭仍是女媧神話。抓髻娃娃最初應是象征家族人丁興旺,這也可以從抓髻娃娃的造型和文飾中得到印證:多數抓髻娃娃都有圖案化的生殖器,有些抓髻娃娃還在生殖器的下方,安排一個更小的娃娃造型,其表達的含義就是一種最原始的生殖崇拜(圖2)。無獨有偶,馬家窯文化彩陶文飾中亦有描繪女性生殖器的蛙紋,與抓髻娃娃造型極其類似。所以,這種完全對稱狀的娃娃造型,與彩陶文飾中的蛙紋一樣,應是史前生殖崇拜文化的延續,也是原始崇拜文化的活化石。

二、周文化的承傳——以春官《春牛圖》為代表的牛耕美術文化

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起源很早,渭水上游和西漢水上游平坦的河谷以及隴東高原一望無際的黃土大塬,也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從史籍記載來看,對農業最重視、也最有成就者當屬周人。其始祖后稷就是一位農業天才,另一先祖叔均則發明了牛耕,周族也以農業起家。夏商更替之際周先祖不窋率族人逃于北豳,即今隴東慶陽一帶,發揚族群傳統,利用這里優越的農業資源使部族發展壯大。先周發達的農業開啟了我國傳統農業之先河,西周政權建立后,通過國家制度的形式確立了農業的核心地位,進一步奠定了我國古代傳統農業的基礎。[9]居于渭水和西漢水上游的秦人,作為周的諸侯國,在文化上也積極向周人學習,重視農業生產。悠久發達的農耕文明,造就了隴東南一帶古樸深厚而多彩多姿的民俗文化,民間美術最具有代表性。從更為廣泛的意義上來考察,我國傳統民間美術其實都屬于農耕文化范疇,但部分民間美術類型則直接表現農耕題材?!芭8钡陌l明又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高度發達的標志,所以,由“耕?!焙汀稗r人”組成的《牛耕圖》就成為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標志性符號。隴東南民間美術中的牛耕題材,也進一步佐證了這一帶深厚悠久的農耕文明。

隴東南流行的民間風俗“春官說春”就是農耕文化的縮影。隴東春官為社火隊“主角”,身穿長衫,頭戴禮帽,手拿彩扇,以即興作詩、說吉利話為主,是新春的“傳話筒”。隴南春官身穿禮服,肩掛褡褳,一手拿拐杖,一手拿木雕“春?!保瑧汛А洞号D》走家串戶說春——演唱古樸的“春曲”,發送圖文并茂的《春牛圖》?!按汗佟币辉~最早見于《周禮》,是西周設置的六官之“禮官”,其中的“馮相氏”和“保章氏”負責天文歷法,觀象授時,與農業生產緊密聯系。[10](P71)隴東南民間春官雖然與《周禮》中的春官有根本區別,但也有著內在聯系,民間春官是由古代官方春官逐漸演變而來,[11](P758)他們都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隴東南民間春官則充當春天的使者,通過說唱、送《春牛圖》的形式向農民們報告來年的節氣及天文氣象,提醒農民按時耕種,不誤農時。

《春牛圖》為春官自制版畫(圖3),內容以二十四節氣為主,并附有來年的雨水氣象信息,是督促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指南。《春牛圖》上部為文字,下部繪制一耕牛和農人,圖像簡潔質樸,具有鮮活的生命氣息,洋溢著濃郁的農耕文化意味。既是一件重要的生活實用品,也是一幅韻味十足的民間繪畫。自牛耕技術發明以來,“耕?!焙汀稗r人”就成為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的圖像符號,所以《春牛圖》也是農耕文化的標志和索引。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典型符號其實形成很早:《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人方耕,名曰叔均?!盵12](P336)古本《山海經》的《海經》和《荒經》部分是以圖像為主的,周人始祖后稷之孫叔均是牛耕的發明者,這里描繪的情節正是一幅《牛耕圖》;西周以后,官方一直流行“鞭春”習俗,俗稱“打春”,就是鞭打土春牛的儀式,由此形成了制作土春牛和耕人的風俗;漢代畫像石中已有大量完整的《牛耕圖》;宋代開始流行送小春牛、粘春貼等習俗。春官手中所拿木刻小春牛,即源于宋代以來流行的“送小春?!绷曀住0娈嬓问降摹洞号D》也至遲在宋代出現,明清至民國時期仍流行不衰。耕牛和農人這種單純的形象組合,伴隨著周人牛耕技術的發明和農耕文化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并不斷凝練,最終成為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典型符號。

隴東南民間社火中還流行“娛牛”習俗(圖4),當地老百姓俗稱“務?!?。就是用紙扎造型方法制作一個耕牛,牛頭用竹篾和彩紙裱糊制作,牛身用麻布縫制,表演時前面一人頂牛頭,后面一人頂牛身,造型憨厚質樸?!皧逝!北硌菔且惶淄暾拇焊顒舆^程,內容從探查地情、散糞、撒種子、耕作、休息、送飯直到結束,耕作時一人在前牽引耕牛,一人在后扶犁,旁邊幾個老農輔助,唱著悠揚婉轉的《務牛曲》,圍繞圓形表演場地進行牛耕表演。娛牛是社火隊的壓軸節目,一般在最后表演,可見其意義之重大。隴東南社火中的春牛和娛牛,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深厚農耕文化結晶。此外,老百姓除了以這種獨特的民俗民藝傳承牛耕文化,同時在民間刺繡、剪紙、泥塑、面塑中亦塑造憨態可掬的春?;蚺8麍D像,這些形態各異、造型稚樸、生動有趣的《春牛圖》或《牛耕圖》,不僅展現了隴東南民間藝術的燦爛豐富,更體現出隴東南一帶民俗的古樸和農耕文明的深厚悠久。

圖3 春官《春牛圖》 圖4 社火中的娛牛

三、秦文化的遺風——以“乞巧”和“香包”為代表的女紅美術文化

乞巧在古代是一種各地民間普遍流行的民俗文化,但從相關史籍記載來看,源于秦文化。從歷史文獻結合隴東南一帶乞巧風俗考察,巧娘娘就是織女。趙逵夫先生認為織女的原型是秦人始祖女修,牽牛原型是周人始祖叔均;女修擅織而稱“織女”,叔均擅耕且發明牛耕而稱“牽?!?。牽牛星和織女星最初是秦人以本氏族杰出人物命名的星名,而后演變為中國封建社會“男耕女織”農耕文化中的牽牛和織女,“天漢”之名亦因漢水(西漢水)而得。[13]可見牽??椗畟髡f及乞巧習俗早在秦人居西漢水上游時期就已形成了?!端涀ⅰの妓酚涊d:“秦始皇作離宮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宮,故《三輔黃圖》曰: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度,以法牽牛?!盵14](P433)可見秦人進入關中后依然保留和傳承了族群的古老風俗。另外,敦煌文書中也有關于乞巧風俗的記載,[15]進一步證明乞巧風俗源于秦人。

乞巧目前主要流傳于隴南西漢水上游一帶,但從相關調查資料來看,隴東也曾盛行乞巧風俗,而且乞巧的方式與西漢水上游地區基本相同。[16]隴東雖為先周文化發源地,但從文化源流來講,隴東乞巧風俗亦應為秦文化遺風。隴東在春秋戰國時期為義渠戎居地,秦滅義渠戎后,義渠戎遂為秦民,民族融合必然形成文化融合;另外乞巧風俗在秦漢以后已廣為流傳,明清以來已成為官方和民間都普遍流行的重要民俗。隨著社會的轉型與發展,乞巧的主題由早期的始祖崇拜逐漸轉向祈求心靈手巧,乞巧崇拜的對象由早期的牽??椗騿渭兊目椗绨蒉D變,乞巧的主體由早期的男女共同參與逐漸向純女性化演變。巧娘娘(織女)也因為擅織而成為婦女崇拜的智慧女神。婦女乞巧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使自己心靈手巧,并通過精美的刺繡、編織、剪紙、茶飯等民間美術得以體現。乞巧是一種民俗事象,但乞巧的文化基礎卻是女紅文化,乞巧的結果最終要通過女紅美術的形式呈現出來。

圖5 隴東南刺繡《魚鉆蓮》

隴東南一帶民間女紅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婦女們也通過各種豐富的民間美術造型展示著她們智慧與靈巧。隴東南民間刺繡類型豐富多樣,服飾中的肚兜、裹肚、纏腰、出脫帽、虎頭鞋、布襪、繡花鞋、鞋墊,生活用品中的枕頭頂、老虎枕、門簾、枕套、桌裙等,繡花精美,款式獨特而富有鄉土氣息。作為裝飾品的荷包,是隴東南一帶端午節期間給小孩和小家畜佩戴的獨特刺繡,尤以慶陽香包最具代表性,題材多樣,做工精致,形式美好,寓意深厚,不僅裝點服飾、美化居室,也充分展示著隴東南婦女的靈巧與智慧(圖5)。除此以外,婦女的勤勞與靈巧也展示在其他一些民間美術造型中。根據節日、紅白喜事等需要,民間婦女將食物做成各種造型,例如隴南乞巧中的巧果、端午節的花饃饃,隴東祭祖敬神的花樹、婚嫁風俗中的綠獅子、紅老虎等,[17](P249-250)不僅增強了食物的審美功能,也表達著美好祥和的精神含義。心靈手巧的婦女們也將各種祥瑞動物、十二生肖、植物花卉和人物等剪貼在窗戶上,這些剪紙作品造型質樸、色彩絢麗,在陽光的映照下十分奪目。隴東南婦女們這種源于乞巧文化的系列民間美術作品,不僅將生活藝術化,也將藝術生活化;不僅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和諧觀念,也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精神。

四、氐羌文化的余韻——以“池哥晝”“羊皮鼓舞”為代表的巫儺美術文化

隴東南自古為氐羌聚居繁衍之地,其文化本身就有氐羌因素,氐羌遺風至今仍蘊含在隴東南民間藝術中。隴東南一帶的史前文化就是西北先民創造的地域文化,其主人就是以氐羌為主的西戎部族。仰韶文化以后,向西發展為馬家窯文化,向東發展為常山下層文化,至齊家文化和寺洼文化時期,氐羌部族的文化已覆蓋整個隴東南區域。周人和秦人在隴東南期間,一直和戎狄毗鄰共處,秦漢以后,隴東南一帶仍為氐羌聚居繁衍之地。唐以后隴東南一帶的氐羌雖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但隨著部族的遷徙融合,氐羌文化已融于當地民俗文化中。極少部分人群則在陜甘川毗鄰地區的深山險惡地帶生存下來,并傳承了本部族的古老文化。隴南一帶的白馬藏族和藏族,就是古代氐羌的遺裔,從白馬藏族的居地和族稱來看,應是活動于西漢水流域的白馬氐后裔,[18](P10-18)武都、宕昌一帶的藏族應是活動于白龍江流域的羌人后裔,他們的民族文化也具有鮮明的氐羌文化特征。

遠古時期生活于西北地區的氐羌族群盛行巫儺文化,當地的一些考古實物中,就有巫儺文化因素,部分彩陶文飾就具有鮮明的巫術含義;《山海經》的《西經》部分,也有大量關于巫覡的記載。這種從史前時期就盛行的巫儺文化,其后在隴東南一帶民間廣泛流傳,直至現在,從西北遷居川北的羌人,每年都要舉行大型的巫儺祭祀活動。隴東南一帶廣泛流傳的“羊皮鼓舞”和藏族同胞的“儺面舞”,就是古代氐羌族群巫儺文化的活化石。

白馬藏族每年春節舉行的大型儺舞“池哥晝”(圖6),其源頭就是古代氐羌族群巫儺文化。首先,其裝飾特征體現出鮮明的氐羌文化特色:主體角色“池哥”身穿羊皮襖,背后用羊皮做成尾飾,手持牦牛尾,頭戴裝飾雉尾的“三目神”面具,威武神秘。羊皮襖和尾飾應是白馬人對羊造型的模仿,源于氐羌人對羊的崇拜。其次,組織形式也具有原始儺舞的特色:在“池哥晝”表演中,四個“池哥”手持法器,和兩個“池母”隨著鑼鼓節奏同時起舞,這種形式雖然經過歷代的演變已具有民間社火的特色,但仍保留了古老的巫儺舞特征,這正是群巫同時起舞驅邪的原始巫儺文化形態。最后,“池哥”所戴“三目神”面具,也具有古老氐羌文化的淵源:白馬人的“三目神”面具,其文化淵源應是遠古氐族的“三目神”崇拜,而“三目神”崇拜又源于氐羌族的“雕題”遺俗。[19](P1-11)所以,白馬藏族的“三目神”面具,其實是氐羌族群先祖崇拜的延續。宕昌藏族也舉行“羌巴舞”,因舞蹈時頭戴怪異的面具,所以也稱“牛頭馬面舞”,一些地方學者認為宕昌羌是由古代牦牛羌與白馬羌融合而成,所以視牦牛和白馬為圖騰。其面具的頭頂部位不僅有羊角或牛角裝飾,且額頭正中也有一縱目,亦為“三目神”面具??梢娝麄兣c鄰近的白馬藏族在文化淵源上有內在關聯,他們崇拜的“三目神”都出自遠古氐羌族群的圖騰崇拜或先祖崇拜。

圖6 白馬藏族《池哥晝》

隴東南一帶漢族廣泛流行一種祭祀活動“羊皮鼓舞”(圖7),也稱“傳神”或“傳爺”,因祭祀活動在巫師邁著舞步敲鼓唱歌中進行,和佛教、道教宗教形式迥異,所以當地老百姓形象地稱其為“花兒道場”,其實就是能歌善舞的氐羌部族遺留下來的祭祀形式。其法器羊皮扇鼓,源于氐羌人的羊崇拜。據目前川北羌族民間傳說,羌人的天書被羊吃了,羌人受神猴指使殺掉了吃經書的羊,用羊皮繃鼓,敲鼓時就會傳出經文。[20]巫師控制著氏族部落的宗教、政治、歷史和文化,所以故事的實質是指羌人的文化源于羊皮扇鼓,羊成為羌人文化的本源。羊皮鼓儺舞的男巫師稱“師公”,女巫師稱“師婆”,男巫身穿長衫,腦后扎一條長長的馬尾辮,隨著羊皮鼓的節奏邁步甩動,節奏強烈。巫師這種奇特的裝飾特點可能源于古代氐羌人的裝飾習俗。幾個巫師同時起舞唱歌,這種組織形式也與《山海經》中記載的群巫作法進行宗教活動頗為相似。在隴南北部一些地區,當祭祀活動達到高潮時,師公還要用菜刀砍破自己的額頭以祀神,這種形式也可能與遠古時期氐羌人所謂的“雕題”習俗有關。

圖7 羊皮鼓舞

隴東剪紙中的“娃娃”,除了單獨紋樣以外,還有一種二方連續的組合式“娃娃”,俗稱“五道娃娃”或“燎疳娃娃”,主要用于招魂驅邪,顯然已不僅僅是“抓髻娃娃”的生殖崇拜主題了,其造型、組織和結構特征亦與群巫祭祀形式相類似,應源于古代氐羌的巫儺文化。此外,隴東南一帶民間的“楊氏爺”“白馬爺”“馬王爺”“家神爺”信仰及其宗教造像,也都帶有鮮明的氐羌文化特色??傊登嘉幕仁请]東南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隴東南民間美術獨特的審美意蘊形成的重要因素。

結語

秦漢以后,隴東南一帶交通樞紐的作用依然突出,早在史前時期就存在的秦隴、隴蜀古道,在秦漢以后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絲綢之路”的興起,使隴東南一帶成為中外經濟貿易的通道,也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端口。其后,又有南北之間以茶馬貿易為主的“茶馬古道”興起,隴東南中部的天水一帶曾是茶馬貿易的核心地區,[21]而茶馬古道同樣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在隴東南縱橫交錯,促進了東西南北和中外文化的交融,也不斷將不同的文化因素注入隴東南一帶的民俗民藝中。其中以宗教美術和民居藝術最具代表性。佛教文化正是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中國內地,隴東南也是佛教文化和佛教藝術傳播的重要地區,形成了以麥積山和北石窟寺為中心的隴東南佛教藝術群,隨著佛教文化的民族化演變,當地民間藝人在創作中遵循宗教藝術程式的同時,也將隴東南的歷史文化和風土民俗融匯于佛教美術中,使其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意蘊,從而形成了隴東南民間宗教美術鮮明的地域特色。隴東南區域地理跨度大,氣候差異明顯,地形多樣化,縱向貫穿西北黃土高原和西秦嶺山地,再加上多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由此形成結構獨特、風格多樣、內涵豐富的隴東南民居美術文化特色。隴東南北部的隴東黃土高原一帶由原始類窯洞式居室逐漸演變為窯洞式民居;[22]隴東南中部的渭水、西漢水上游由原始地穴式和半地穴式居室逐漸演變為“土墻板屋”式地面土木結構建筑;[23]隴東南南部則吸收南方民居因素,形成了二層或三層土木結構的木樓式民居。

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塑造了隴東南獨特的地域文化,原始文化、周秦文化、氐羌文化、巴蜀文化、藏文化和中原文化在這里熔于一爐,從而形成了隴東南民間美術歷史淵源深厚、藝術類型多樣、文化意蘊豐富、區域特色鮮明的地域特色,并且體現出東西南北區域之間鮮明的過渡性特征。隴東南民間美術遍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家具、泥塑、繪畫、剪紙、皮影、紙扎、編織、服飾、刺繡、面具、木偶、儺舞、社火、戲曲裝飾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民藝,都深受本土文化和隴蜀古道、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文化傳播功能的影響,類型豐富,底蘊深厚。這些民間美術以其特有的方式,講述著隴東南地區復雜深厚的民族歷史,彰顯著隴東南區域豐富獨特的民族文化。對這一區域民間美術的研究,既是我們研究和探尋隴東南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也契合國家“一帶一路”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精神,更是甘肅省“一帶三區十三板塊”和“向南開放”文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不可或缺的文化戰略意義。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亚洲最黄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一个色综合久久|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婷婷亚洲天堂| 男女男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91|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亚洲精品你懂的|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99久久性生片| 成年人国产网站|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亚洲永久视频|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伊人网址在线|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久草视频| 国产不卡在线看| 色综合日本|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男人天堂伊人网| 久久五月天综合|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国产后式a一视频|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日韩色图区|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99热|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系列在线|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福利在线不卡|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午夜影院a级片| 欧美在线三级| 青青操国产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成人蜜桃网| 欧美激情网址|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99re6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伊人| 亚洲男女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