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杰
(龍建路橋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分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9)
道路工程伴隨著我們的生活而產生,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我們對道路工程的要求逐漸提高,滿足我們舒適出行。同時,道路貫穿祖國的大江南北,對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隨著社會發展也呈現出一些問題。近年來很多原有道路出現大面積裂縫、塌陷、彈軟等現象,已不能正常使用,需要進行改建或者重建,國家投入大量的資金來修復道路。而影響道路工程穩定性的關鍵因素就是水。地表水對道路進行沖刷,沿著裂縫滲入到路基內,造成路基彈軟,影響道路的使用。地下水腐蝕著路基,讓路基失去承力層作用,從而破壞面層結構。地表水與地下水已嚴重影響了道路工程的穩定性,影響公路的使用壽命。近年來對于道路工程中的地表水與地下水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已形成一系列有效的處理辦法。
道路工程中地表水的處理方法有:邊溝、排水溝、截水溝、攔水帶、跌水、跌井、急流槽、蒸發池等。
(1)邊溝
適用于道路工程中挖方地段和填方高度小于邊溝深度地段。邊溝的結構形式有:土質結構、水泥混凝土結構等。邊溝形狀可分:梯形、矩形、三角形、流線型。邊溝尺寸:一般底、高為0.4~0.6 m,特殊的局部加大尺寸。路堤靠山一側的坡腳可鋪設一層隔水層或不透水的土工織物。縱坡大于3%的土質邊溝需要加固。
(2)排水溝
適用于填方較高和路塹邊坡較陡的地段,主要是將匯集的水引向路基以外的河流或者蒸發池。排水溝半徑大于10 m,長度小于500 m,線形流暢,彎點做成弧線。在邊坡上通常設置多條排水溝,將水引流和收集匯入河流。排水溝的形狀和尺寸與邊溝無大的差別。樹枝狀排水溝可用在滑坡面上。
(3)截水溝
主要針對道路工程路基施工,將山坡上外部水攔截,沿著既定的方向引流,匯入到排水溝內,避免上部水下流對道路造成傷害。道路施工前應先施工截水溝,根據具體施工情況對截水溝進行防滲和加固處理。根據具體情況可設置多條截水溝。間距一般是50~60 m。
(4)攔水帶
適用于填方較高的地段,水自上向下沿邊坡流動,會沖刷邊坡,需要在邊坡兩側安裝攔水帶,攔截水不能隨意向下流動,按照固定間距或地理位置設置排水口。
(5)跌水
適用于坡度較大,溝底縱坡大于45°的地段,水流速較快,對排水溝底有較大的沖刷力,為減少沖刷力,在坡度較陡的位置,設置臺階形或者消力石,減小流速,緩解沖刷力。
(6)跌井
道路兩側水需要引流到河流內,遇到轉折點,改變方向,克服一定的高差流進河流,需要設置跌井。
(7)急流槽
適用于比較陡的地段,道路是沿著一定的線形設置的,急流槽配合著攔水帶等排水設施使用。急流槽應做加固措施。
(8)蒸發池
適用于排水困難、氣候干旱地區,可利用取土坑收集水,利用物理原理,逐漸降低地表水量。蒸發池沒有固定的大小、形狀和尺寸,需要因地制宜,與周邊環境相結合,充分利用水資源。可以形成梅花式、葡萄串式、矩陣式等多種形態和布局。
道路工程中地下水(大水流)處理方法有:暗溝、滲溝、滲井、檢查井等。
(1)暗溝(管)
適用于排出地下集中水流和泉水,把水流到路基以外。溝底必須埋入不透水層內,采用混凝土或漿砌片石砌筑時,在與水層接觸面的溝壁上設置向內傾斜的滲水孔,滲水孔可設置一排或者多排,最低一排滲水孔高出溝底大于200 mm。溝壁應做反濾層設置,在軟硬巖分界處應設置伸縮縫和沉降縫。每間隔10~15 m應設置一道。
(2)滲溝
適用于地下水埋藏淺或無固定含水層時,為降低地下水位或攔截地下水,設置滲溝。滲溝可分為:填石滲溝、管式滲溝和洞式滲溝。滲溝均應設置排水層、反濾層和封閉層。管式滲溝可采用預制鋼筋混凝土管和塑料聚乙烯管,針對流量較大、引流較長的地區。每100 m在其末端設疏通井和橫向泄水管排水。洞式滲溝溝底設置在干燥地層上,填料高度高于地下水位,填料采用透水性好的材料。適用于地下水流量較大的地段。
(3)滲井
適用于地下水埋藏較深或有固定含水層時,降低地下水位或攔截地下水,。滲井粒料填筑自下層至上層從大粒徑到小粒徑。井頂應加蓋井蓋。多個含水層時,將上部水引入到更深的含水層中。
(4)檢查、疏通井
適用于含水層較長且較深的地段。配合暗溝(管)、滲溝完成排水工作。在轉彎點或者直線段100 m處設置檢查、疏通井。兼顧滲井作用的應設置反濾層。深度超過20 m,應設置檢查梯和安全設備。井口高出地面0.3~0.5 m,并設井蓋。
層間水指土體內天然含水率30%~70%,孔隙比1.0~1.9。
地下水(層間水)處理方法有:墊層和淺層處理、豎向排水體、真空預壓、粒料樁、加固土樁、剛性樁、爆炸擠淤、路堤地基隔離墻、強夯和強夯置換。
(1)墊層和淺層處理
適用于含水層深度小于3 m的淺層地段。主要是對原地面碾壓處置后直接填筑或者換填上透水性較好的材料,形成排水層,排出地下水,把水引流到排水溝或河流。墊層和淺層處理方法對填料的要求和施工工藝有嚴格的規定。
(2)豎向排水體
適用于含水層深度大于3 m,層間含水較大的地段。豎向排水體可采用袋裝砂井和塑料排水板。利用打樁機讓豎向排水體底端進入到持力層,豎向排水體穿過地下水層,地下水進入到豎向排水體內,傳入到上部的砂礫墊層,引流或排出地下水。豎向排水體頂端應埋入到砂墊層中,根據具體情況在砂墊層上設置防水層和排水管。
(3)真空預壓
適用于含水層深度大于3 m,土性質很差、土源緊缺、工期緊的工程項目。真空預壓是在豎向排水體的基礎上增加了有孔洞的網絡排水管、塑料薄膜、真空射流泵等。網絡排水管應設置止回閥和閘閥,在砂墊層內,砂覆蓋厚度0.1~0.2 m。塑料薄膜覆蓋在砂墊層上,兩側深入土層,形成密閉空間,通過真空射流泵抽氣,形成真空壓力,促使地下水沿著豎向排水體向上傳遞,通過網絡排水管排出或引流地下水。
(4)粒料樁
適用于含水層深度大于3 m,土層彈軟,需要通過粒料樁加固土層的地段。粒料樁與豎向排水體相比,除排水外,還對土體進行加固補強,提高土體的承載力。粒料樁是成孔后,清孔、填料并振動,使粒料密實,增強粒料之間的咬合度,同時對土體有反作用的摩擦力,不僅排出地下水,還提高路基的承載能力。
(5)加固土樁
適用于地下水含量較小,抗剪強度大、有機質含量小的地段。加固土樁包括粉噴樁與漿噴樁。成功的避開水對路基的傷害,直接提高土體的承載力。地下水通過砂礫墊層排出路基范圍以外。
(6)剛性樁
適用于地下水層較深、變形要求嚴格,荷載較大的地段。剛性樁排水原理與加固土樁排水原理一致,剛性樁的承載力更強。每次沉管前先灌入不小于1 m的混凝土,避免地下水或泥漿進入管內。
(7)爆炸擠淤
適用于含水層深度不宜大于15 m的沼澤地段。將抗水性好的炸藥放在沼澤中爆炸,利用爆炸時的張力,把淤泥和沼澤揚棄。再回填透水性較好的材料,排出地下水。
(8)路堤地基隔離墻
適用于相鄰兩路堤之間或者新、舊路之間出現干擾產生不利影響情況下的地段。通過物理原理隔離地下水,使地下水不能滲入到路基內,保證道路的穩定性。
(9)強夯和強夯置換
適用于含水層不大于7 m的粘性土、粉土和軟土等地段。強夯與豎向排水體相結合,在地表上鋪設墊層,由內向外,采用隔行跳打的方式夯實。土體收到向下的沖擊力,地下水受壓,進入到排水體內,傳入到砂礫墊層排出路基以外。
道路工程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體系。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處理方法,進一步總結和歸納。對道路工程施工具有重大的參考意義。指導道路工程施工,減少水對道路工程的破壞,達到利國利民的研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