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明
(黑龍江省龍建路橋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7)
農村公路是我國公路網絡的基礎部分,交織復雜、覆蓋范圍廣,連接著大量的縣、鄉、村,是全國最基礎的扶農富農設施,對鄉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大作用。但我們同時應該看到,盡管中國農村道路的總體面貌有了較大的改觀,但總體發展水平并不高,區域開發也參差不齊,還沒有滿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等方面的要求。主要問題集中在:對農村道路建設的看法沒有達成共識;缺乏全國范圍內系統的農村公路規劃計劃方案、發展的方向和政策目標;農村道路的建設質量很難保證;沒有穩定建設的資金支持;各地區的發展不平衡,建社養護不協調等問題。但是,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村公路建設是相輔相成的。周邊地區的整體經濟資產價值比的高低也可能限制于交通道路的規劃建設利用空間。因此,要加快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穩定發展,提高局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價值,增加地區農產品市場流通量,增加地區農民收入,就要切實做好地區鄉村交通道路的規劃建設管理工作。
農村公路的總體建設、規劃中,政府通常將具體的施工項目交給并無競爭力的某些農民施工隊伍,又因為對這些施工隊伍款項用途乏明文規定,施工隊伍對施工款的分配又不盡合理。所以很容易導致資金鏈的斷裂,加之施工隊盲目追求施工進度,為節約成本采購劣質材料,導致公路質量低下。
在農村施工時,為節約工程成本施工隊伍“就地取材”,現抓當地農民工,由于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加之對公路施工流程只“了解一二”,而對于一些先進的技術,更是“如讀天書”。因此,只靠這些基礎建設的人員,缺少核心技術人員,在施工過程中很難有任何創新,就是按照老套路老方法悶頭干,并且在施工過程中遇到技術問題時基本上都是靠他們所謂的施工經驗來解決,缺乏科學性,甚至遇到—些自己解決不了的技術問題,要么潦草敷衍,要么忽略不計,給公路施工埋下了質量和安全隱患。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農村公路網絡雖然初步建成,但普遍存在著使用周期較短、監管及養護不健全的問題。在農村公路建設過程中,由于道路的養護與管理機制欠缺,養護資金不足,專業的養護工人缺乏,導致農村道路建設監督和養護力度不足,影響公路的建設和使用的壽命。而對于已建成的公路,由于鄉村地區車輛復雜,監管不力,過度使用及不當使用常有問題,致使道路經常受損,邊修邊損現象比較嚴重。這樣,不僅不能達到服務農業、農民、農村的目標,而且浪費了大量的建材資源。因此,必須加強對管理與養護的認識。
首先,施工地方政府要根據與當地建設有關的情況及實際問題,結合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相關的法律和規章制度,整合出一套可行性的法律法規,以公共文件的形式進行宣傳。第二,在實際工程建設過程中,應嚴格遵守相關規則進行建設。在建設過程中,加強施工人員對工程法律和規定的理解,引導施工人員全面貫徹實施工程法規等。另一方面,嚴格遵守有關規定的招標,嚴格對招標單位進行資質認證,技術指標等審核。而在建設過程和竣工后,依法進行農村道路的質量監測。這樣才能為新農村公路建設提供法律保障,提高鄉村公路質量水平。
施工隊的好壞與工程質量是成正比的,首先,要對農民施工隊進行組織培訓或者定期安排施工相關技術負責人到標準化施工現場進行學習,從而提高農民施工隊的技術水平,達到建設的標準要求。其次,施工隊要適時的注入新鮮血液,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定向培養相關人才,勇于探索技術盲區,全方位有計劃的進行施工,避免資金鏈斷裂問題,保證人員穩定性,提高農村施工隊的整體技術水平。
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監督機制的實施,可以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一是建筑材料的監測機制,通過具體統計建筑材料來源,規格用量進行有關統計,抵制劣質材料進入農村建筑材料市場;二是在新農村公路建設過程中對質量的監督,嚴格控制建材的用量和配比,以提高建社質量;三是建成新農村公路后的終測,嚴格按照有關公路建設法律規定實際監測,加強對路段使用實際監督工作。
建而不管,等于沒建,管而不嚴,等于沒管。實行責任到人,養護到戶,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不但節約人力,而且節省養護資金。嚴格控制同行車輛,減少大載荷給公路段帶來的負擔。與此同時要嚴格落實公路養護資金,做到建三分,養七分。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對農村公路的建設給予了高度關注,近年來已開始加強農村公路的建設力度,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針對農村公路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同時把規劃、設計管理和養護三個方面抓住,并將這三個方面貫徹落實在公路建設中。為農村公路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