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圓 楊 寧
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311231)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理念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浙江省近年來水利建設發展的方向一直與生態環境治理息息相關,從“五水共治”到“美麗河湖建設”,再到提出“幸福河”建設,一直秉承著總書記的新發展理念。
該工程大壩背坡設計采用覆土重塑地形,結合景觀設計的方式代替傳統單一的混凝土面板。此設計是閑林水庫工程建設的特色之一,在浙江省尚屬首例,同時也開創了全國面板堆石壩壩體景觀綠化的先河。
該工程大壩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一改傳統堆石壩白化、硬化、粗放化的面貌,結合庫底清理土方的處理和生態景觀美化,在保障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大壩下游壩坡從原設計的1∶2.0 優化到1∶1.6,并在大壩主體結構外的下游壩坡上進行填土綠化,壩后填土放緩至1∶4.0,其中表面厚1.50 m,為庫區清表土。庫區清表土方約30 萬m3,用于大壩壩坡覆土,剩余清表土方全部用于管理區覆土和綠化,表土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水庫大壩的建設阻隔了原有水系的自然流通,工程通過泄洪兼導流洞設置放水管下泄生態流量。放水管通過設計營造生態跌水景觀,不僅保證全年24 h 穩定流量下泄,保護下游河道生態系統,還有利于工程景觀。另外,水流經過壩區跌水后曝氧,增加水體溶解氧濃度,有利于水中微生物順利進行好氧消化作用,凈化水質。
生態放水采用四級跌水的形式,并將大壩58 m 高程處的觀測房與景觀建筑一并考慮,布置假山石、園路、休閑亭,體驗山、亭、石、路、草相結合的自然休閑景觀空間。建成后的大壩,不是一座生硬的水工構筑物,而是一座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的完整生態景觀界面。
工程的泄水建筑物設計時充分融入保護生態環境和注重景觀的理念,考慮到工程山體地形陡峭,如采用埡口開敞式溢洪道。整個溢洪道全長約360 m,地表開挖面積約2 hm2。大規模開挖對溢洪道沿線的生態環境產生較大破壞,開挖后的巖石面不利于植物生長,生態景觀恢復難度大。因此,工程設計突破傳統溢洪道的泄水方式,采用導流洞兼深孔泄洪洞。泄洪洞布置在山體內,減少了地表開挖面積,除進、出水口邊坡開挖對景觀產生一定影響外,洞內開挖對景觀基本不造成影響,且進口邊坡基本淹沒在水下。泄洪洞的設計降低了大規模的邊坡開挖對山體景觀造成的影響,減少了地表開挖和對生態環境破壞[1]。
該工程在前期設計階段不斷深化土石方挖填設計,注重土石方的合理調配。在施工階段合理安排施工時間和進度,減少開挖量,防止土石方的重復開挖和多次運倒,減少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
工程經優化設計和多方協調,取消了水土保持方案設計階段的棄渣場,將工程棄方全部綜合利用。本工程棄渣64 萬m3,除用于大壩背水坡覆土外,棄渣運往杭州之江度假區深塘石料加工場粗骨料加工、場地回填。杭州震洋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市政道路路基回填、園區地坪抬高,杭州市雙浦鎮周富村西山廢棄礦山整治等利用。棄渣全部綜合利用,有效防止新增棄渣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棄渣綜合利用節約渣場用地2 hm2,減少水土流失量1018 t。
工程以展現水庫水景觀、科普教育、生態修復以及濱水景觀特色的生態園林式水庫形象為主要出發點,著力打造人水和諧的品質工程。委托專業單位進行景觀專項設計,包括壩后及管理區景觀設計,還增加了壩肩及上壩公路邊坡的植被恢復和庫灣的綠化。
工程以展現水庫水景觀、生態修復以及現代化園林式的辦公景觀為主要出發點,景觀設計體現自然山水園林的風貌。
壩后生態公園通過道法自然的地形重塑,與周邊山坡融為一體,并結合休閑步道、茶園、梅園等景觀休閑場地,打造自然、絢爛、愉悅的景觀效果。壩后的管理用地在保護場地特征性元素的基礎上進行布局,廣場和道路大部分選用透水地磚和透水混凝土鋪裝。泵站運用自然造林手法,讓建筑在植物中若隱若現,營造自然、生態、休閑的辦公空間。
大壩兩側壩肩和上壩公路邊坡主要為石質邊坡,原設計為噴混凝土防護。綠化設計考慮景觀的同時,兼顧石質邊坡植被生長的需求,采用懸掛生態袋處理后,進行厚層基材噴播植草。裸露邊坡被植被替代,極大地改善了工程區景觀[2]。
按照“生態優先”的原則,結合庫區管理和景觀綠化的需要,景觀設計在庫灣淺水區將種植大量的挺水、沉水、浮葉、漂浮等水生植物,在凈化水質的同時構筑庫灣自然野趣的風光,閑林水庫總綠化面積達11 萬m2。
該工程為供水水庫。為保證水體安全,水庫蓄水前對水庫淹沒線以下的種植作物、耕植土等潛在污染源全部進行了清理,一方面保護了珍貴的表土資源,另一方面也防止表土中豐富的有機質和微生物影響水庫水質。同時對庫區主要出入口進行了物理隔離、在線監控,確保水庫水源安全。采取水質實時監控和定期取樣監測,確保達到II 類標準[3]。
閑林水庫是距離杭州主城區最近的中型水庫,不僅肩負著杭州城區抗險防洪、應急保供的重任,還是展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城市水利建設成果的標桿工程。工程的壩坡景觀綠化、庫區及壩肩生態修復設計,吸引了數十家工程設計單位前來學習調研。建成后的閑林水庫是集成防洪排澇、文化展示、生態示范于一體的現代城市水利工程。作為生態水利科普示范工程,閑林水庫已接待全國各地水利行業單位及高等院校、中小學校等來訪者100 余批次,同時還借助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活動宣傳科普水利知識,展示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成果[4]。
項目建設區經治理后,擾動土地整治率為99.98%,水土流失總治理度為99.74%,土壤流失控制比大于1.7,攔渣率為99.33%,林草植被恢復率為99.84%,林草覆蓋率達到67.32%,土地生產力得到恢復,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項目建設減少永久占地158 畝,減少臨時占地面積81 畝,取消原有棄渣場,棄渣63.78 萬m3全部綜合利用。擾動地貌的減少和土石資源的節約利用,有效了減少水土流失源,保護了土地生產力,減少了江河淤積。
該項目各項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實施后,工程建設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將得到有效遏制,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改善了局部生態環境,地表徑流沖刷帶來的水土流失明顯減少,對改善工程周邊生態環境、蓄水保土等都起到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健康發展[5]。
該項目開創性地將生態環保理念引入水利工程建設中,注重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應用,一改傳統水利工程大面積白化、硬化的工程面貌,用美化、綠化、集約化改變白化、鈣化、粗放化,綠化面積和綠化投入兩項指標高居全省水利工程前列,并榮獲省級綠化模范單位。
該項目地處杭州市主城區,通過優化設計節約利用土地,采用導流洞兼深孔泄洪洞,減少了地表開挖面積約30 畝,土地開發價值超過4 億元。項目運用多項新技術、新設備,施工簡便、高效節能,具有突出的經濟效益。
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水利工程建設全過程中要全面落實水土保持工作,提高水利工程建設水土保持效率,促進水利工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進而保護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