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颯
安康職業技術學院(725000)
在土建類專業教學中,建筑識圖繪圖應用作為一門極具實踐功能的核心職業能力課程,不僅培養學生具備和掌握建筑物構成原理和方法,還培養學生的識圖繪圖能力,為后續設計、施工及預算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學生學習建筑識圖繪圖的積極主動性,在建筑工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推進建筑識圖繪圖的改革和應用,將能為建筑工程領域培養滿足時代需求的學習型應用人才,滿足不同工作崗位的需求,推動企業實現信息化發展。
當前,高職院校建筑工程學生生源主要分為普通高考招生、對口招生及中專升高職等。首先,普通高考招生的學生具有良好的紀律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其次,對口招生的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較差,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對于理論知識的接受能力比較弱;最后,中專升高職的學生中,部分學生紀律性差,缺少學習主動性,并且具有不良的學習習慣。當前高職院校建筑工程專業學生成績差別較大,對建筑識圖繪圖專業的學習和應用帶來不利影響。
建筑識圖繪圖課程的設置,主要是培養學生學習建筑構造和識讀建筑施工圖的能力。除此之外,建筑識圖繪圖應用有助于培養學生掌握建筑制圖的基本知識。在第一學期教學中開設建筑制圖課程,幫助學生全面學習和掌握點、線、面等基礎的制圖知識,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加強學生對三維空間的認知,應將該課程與建筑識圖繪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避免學生因為學習困難而產生厭學情緒[1]。
建筑識圖繪圖作為一門極具實踐性的課程,教師主要針對建筑物中的基礎墻體、樓底層、樓梯及房屋門窗等的構造原理和構造方法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熟練地識別和閱讀建筑工程施工圖。
當前,在建筑識圖繪圖應用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按照教材從頭到尾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針對不同專業班級的學生采用同一套教案和知識點。這對于學習能力接受強的學生來說理解十分容易,相反對于學習能力弱、缺乏想象力的學生就很難理解。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聽不懂,但由于面子問題可能會放棄問老師,久而久之形成的惡性循環就會讓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
建筑識圖繪圖應用在教學中只能滿足少數學生的需求,不能有效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此,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滿足高職教育的需求,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采用相應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崗位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基于土建類專業學生生源結構多元化、質量層次不齊的原因,全面采用因材施教原則,制訂和實施分層次教學的計劃。
1) 根據學生的基礎能力和學習能力分為中專生源和高中生源,結合學生的特點重新定位課堂,實施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式,針對基礎薄弱的中專生采取淺講理論、多講實訓的教學模式,注重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就感。對于高中生源學生則采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少講多練的方法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2]。
2)針對中專生源,教學只為幫助學生能夠查閱建筑規范、建筑構造處理。針對高中生源,教學主要是為了在查閱建筑規范和建筑圖集資料的基礎上,能夠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建筑施工圖進行識讀,并能夠對現場簡單構造施工予以指導、處理建筑構造,深刻理解建筑圖紙的設計理念。
3)教學內容主要劃分為建筑構造與建筑施工圖的識讀兩大塊內容。中專生源學生應當積極學習建筑構造方面的內容,學習和掌握建筑基礎、墻體、樓梯、屋頂及門窗等基本概念和較為常見的類型,了解和掌握對常見類型的基本構造做法及構造詳圖的識圖。高中生源學生多是對多層建筑施工圖的學習和掌握,除了能夠識讀多層建筑平面圖、立體圖、剖面圖及詳圖外,還要學習高層民用建筑構造的設計和做法,熟練掌握部分構造組成、理論與方法。
建筑識圖屬于一門綜合性的課程,涵蓋了工程制圖、建筑材料、建筑構造及土木工程施工等內容。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離不開實踐,因此,教學中應積極轉變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情景對話的教學方式、圖紙結合照片的講授模式,做到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的無縫對接。教師須了解作業難易度,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結合建筑和結構圖紙的實例解析,內容由淺及深,培養學生識讀建筑施工圖的能力。
在教學備課時,邀請建筑行業或者施工企業中的優秀工程技術人員,一起分析教材教學內容,根據學校教學大綱要求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流程,以實際工程案例為主線,運用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串聯,將工程圖紙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主要采用建筑施工圖紙和結構主線施工圖紙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提升建筑類專業學生的識圖繪圖實踐能力。同時,注重將相關建筑設備的制圖標準融入實際教學中,選擇較為常見的圖例進行講解,提高學生查閱圖例的便捷性。在真實情境的學習過程中,將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促使學生熟練掌握理論知識,顯著提升自身實踐應用能力。與此同時,當學生在識圖過程中遇到不熟悉或者不認識的圖例,教師可鼓勵學生自主查找制圖標準,以便深刻地理解建筑的施工工藝[3]。
工程圖紙是建筑工程的一門技術語言,建筑工程的每種構造做法都借助建筑施工圖來表達。對此,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實際應用的建筑施工圖作為載體來傳授和講解建筑構造的知識。對于建筑構造的學習和識圖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中往往存在交叉互助,學生可以通過識讀建筑施工圖提升個人的識圖能力,熟練地掌握更多的建筑構造知識。
在建筑工程識圖繪圖教學中,創新教師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應當變被動聽講為主動參與,教師應承擔起指導與激勵的作用,針對學生的個性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激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如可以將學生按照分小組形式分組進行討論。
教師為每個小組提供配套的建筑施工圖,分別為多層住宅建筑、多層公共建筑、高層住宅建筑及高層公共建筑等施工圖,讓每個小組的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施工圖,針對同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在不同的建筑施工圖中完成,保證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都能從不同規模的工程中學習構造知識,培養和提升識圖能力,這種教學方法較為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在小組討論中,學習接受知識較快的學生可以幫助接受能力差的學生,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培養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建筑工程教學中,傳統教學手段側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導致學生很難將所學與實際案例相匹配。這種理論與實踐的脫離,不利于培養學生分辨系統結構與設備的能力。對此,應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出發,積極改革和創新教學方式。
1)教師積極運用案例現場教學模式,將教材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圖紙相結合,安排學生到建筑施工現場或者實際建筑物中,對建筑設備系統進行直觀學習,接觸建筑物竣工后被掩蓋的工程系統。在案例現場教學時,教師和建筑工程師可為學生提供與實際建筑物相應的建筑圖紙,讓學生通過實體建筑工程對照圖紙進行識別和分析,強化提升學生對圖紙、圖例等知識的識別能力[4]。
2)老師鼓勵學生積極發現和提出問題,并將這些問題作為課題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表達觀點,通過對學生識圖問題的答疑解惑,促使學生對建筑圖紙更加熟悉,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識圖能力。
3)高校應當加強校企合作建設,為學生爭取更多的現場教學機會,讓學生深入施工現場學習,在案例現場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識圖實踐能力。教學中教師應當了解建筑工程,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充分準備,根據實際教學目標設置相應的預習任務,讓學生對現場建筑設備有初步了解。在案例現場教學中,教師進行現場講解,將教材、圖集上的構造做法進行具體化與實物化,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
4)將教材中并沒有出現但是在實踐中已經應用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材料及新工藝等內容及時地告知學生,幫助拓寬學生的視野,零距離接軌未來工作。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作好記錄,在案例現場教學結束后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并將參觀報告作為課堂考核的重要內容,以提高學生參與案例現場教學的積極性。
由于建筑識圖繪圖專業中涉及到的圖例內容較為多樣化,學生很難熟練掌握,由此,教師在教學中搜集相應的管材、管件等零部件圖片或者選取小型的零部件實物帶到課堂中,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和學習。
同時,積極采用慕課、微課、模型及動畫等新興的教學手段,將復雜、抽象的施工工藝更加具象化和簡單化,打破時間與課堂空間的的限制,讓學生實現反復觀看鞏固所學。
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當積極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大幅縮減日常教師制作板書板圖的工作量,提升建筑識圖繪圖的教學效率,并且可以規避板書繪圖的誤差。課堂中運用多媒體課件介紹和展示建筑工程識圖繪圖,根據實際教學需求對圖紙進行靈活放大或者縮小,促使教學更加靈活,對隱蔽工程施工的驗收和進展更明晰的認知[5]。
此外,教師還應當根據行業最新規范和標準,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保證建筑識圖繪圖與時俱進,符合行業實際發展需求。
建筑識圖繪圖屬于建筑類專業必修的專業理論課程,其教學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建筑識圖和繪圖的能力。不過,在建筑識圖繪圖課程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對此,文章主要從建筑識圖繪圖的現狀進行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對策,從教師積極轉變觀念、優化教學內容和完善教學模式等多個角度提出措施,不斷優化和提升教學質量,重點培養學生建筑識圖繪圖應用能力,為建筑行業發展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