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爽 徐 藝
安徽財經大學藝術學院
在早期生活中,沒有發達的科技,沒有精確到毫米的機器,只有勞動階層的手工勞動,漂亮的繡花枕套、精致的被面床單、美麗絢爛的陶瓷等傳統手工藝設計,在歷史長河中體現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創造性、實用性。現如今,我國的手工藝產品——具有中國特色的繡花鞋、旗袍、中國福字等遠銷國外,如在美國的唐人街隨處可見中國傳統工藝設計產品,體現了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發揚光大。傳統工藝設計不僅在古代對我們的先人有著實用價值、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更是流傳至今,具有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體現了我國民族文化的長久性和不可磨滅性,創造了具有價值的中華民族文化。
面燈盞,是一種皖北常見的面食,但是出現的頻率較低,通常是元宵節時制作,又稱面燈,形式多樣,用料與其他的面食有較大區別。人們用面粉制作各種各樣的燈,用來寄托對生命的祝福和對生命的熱愛。面燈的習俗源于人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農事順利、健康安寧。在元宵節,人們會做12個碗狀的面燈,并在每個面燈的邊緣捏上精美的折痕。這種精致的褶皺不僅是為了美觀,而且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代表了新的一年中每個月的祝福。面燈揉捏完成后,在籠屜中蒸。由于面燈是用死面做成的,所以蒸面燈比較硬,可以充分展現面燈的形狀。同時,面燈折疊處保留的蒸餾水越多,意味著相應月份將有更多的雨水。可以看出,面燈還蘊含著人們對來年風調雨順的期望。這種習俗也源于人們對農業的關注。由于安徽北部常年干旱,雨水需求量大,因此,人們用面燈來表達對來年豐收的期望。
家庭傳承最大的益處在于毫無保留、盡心盡責,親人會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藝完完整整地傳授給自己的家人,這種傳承就像父輩將他們辛苦積攢的財富傳給后代一樣。對于手工藝者來說,其手藝得到延續可以說是一種欣慰。
面燈是家人元宵節團聚一堂時必備的祈福食品,所以更多的時候是以家庭傳承制作的形式為主,子女在年復一年的耳濡目染中,逐漸掌握了制作的技巧。
師徒傳承與家庭傳承有所不同,是在傳統技藝傳授中形成的紐帶關系,分為家傳和師傳,都要求沿襲師傅的手藝。以皖北面燈為例,多以家庭傳承為主要方式,以村為單位,總有手藝更為精湛的“面點師傅”,不僅在口味上加以改良,還會制作出受孩子們喜歡的老鼠燈、龍燈等,這些燈盞會引得晚輩在爭相品嘗的同時,對技藝產生興趣,進而產生學習的欲望。
在傳統社會中,手工藝和大眾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手工藝品大多數都是日常生活用品,現如今,手工藝品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如面燈只有在元宵節的時候才會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這是由當時的生活環境決定的。
手工藝的后繼乏人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手工藝的學藝者越來越少,這就面臨著手工藝失傳的危險?,F在很少有年輕人會以學習手工藝技術為生,尤其像面燈這種飲食類的手工藝,現如今也幾乎只有50歲左右的婦女才會在每年的元宵節蒸制,送給子女來寄托美好的愿望,面燈這一手工藝的未來發展堪憂。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人們都在追逐“效率”,但同時,手工藝的慢工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逐漸趨向多元化,手工藝不僅具有文化功能,也具備社會功能,引導著手工藝產業的發展。手工藝的傳承必須依照其自身的特性,給予其一定的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手工藝存在和傳承的方式都是以生產為主,在供與需之間,手工藝走過了漫長的時光,現代保護是科學而理性的,從而使傳統文化遺產煥發生機。手工藝是曾經的傳統,也是當今文化的一部分。
就傳統手工技藝和民間美術這類可以被“物化”為文化產品的文化遺產而言,如皖北面燈盞這種不適合機器大規模生產,完全需要依靠傳統手工制作才能最完整、最真實地實現其文化價值的手工藝品,如何才能滿足現如今的社會需求是當今傳承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不同的產品開發歸納了幾種不同的梯度開發方式。
產品一度開發是依照原來的樣子進行原汁原味的復制,整個過程不經過后天的改良,保持了傳統手工藝的原汁原味,如無錫惠山泥人中的阿福、鳳翔泥塑、楊柳青剪紙等,這種開發方式可以極大地保護傳統技藝的本色,但是卻會因為量產的缺乏受到極大的威脅。
產品二度開發,是指在一度開發的前提條件下,根據市場需要和審美需要實行的變量開發。如皖北的面燈,可以在保留原始配料的基礎上,就其造型等方面展開創新,設計出當今社會人們普遍喜愛的形狀,不僅僅局限于兒童的喜好,也迎合青年人的喜好,拓展至不同的年齡層。
產品三度開發,是指在前兩種開發的基礎上,對產品的使用意義進行定義與傳播。面燈的制作背景是人們對于生活的美好憧憬,是對來年風調雨順的一種向往與祈禱,在制作與傳播的同時可以將其美好的祈福意愿進行推廣,使購買者產生情感的訴求。
產品四度開發,是指在所有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運用不同的宣傳媒介,如公眾號、小視頻、朋友圈等加以推廣,可以先進行品牌的推廣,其次是意義的推廣,最后是產品的推廣,讓人們先產生情感需求,再萌發購買需求。
培養傳統工藝傳承人是繼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傳統工藝傳承人處于一種比較尷尬的境地,不僅后續的繼承力量不足,人們對于傳統工藝的看法也有很大的偏見。國家為了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對傳統工藝傳承人的重視,出臺了很多相關的保護措施,以讓傳統文化重回大眾視線,再一次流行起來。
我國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不斷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力度,近幾年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非遺傳承實踐日漸活躍。如將“科學保護、提高能力、弘揚價值、發展振興”作為非遺保護工作的主要任務,將“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作為非遺保護工作的指導方針。
文化對傳統工藝設計的影響是巨大的,傳統工藝的造型、線條、用途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影響,尤其在服飾上,如苗族人、藏族人、蒙古族人、朝鮮族人等的服裝受民族文化影響很大,根據不同的地域環境、語言、宗教信仰、民族文化設計出不同的民族服裝,民族文化的核心通過民族服裝的設計體現出來,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展現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對傳統工藝的設計尤為重要,是工藝品的靈魂,是衡量工藝品藝術價值的重要標準。民族文化還從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每一種工藝品的制作。民族文化不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都是處于交流狀態中,通過商貿、旅行、文學作品等傳播。折扇、雕塑、服裝、絲織品都會受到文化不同程度的影響,即使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傳統工藝的制作都會受到影響。清朝年間的瓷器就加入了西洋元素,使造型突破了原本的中規中矩,成了傳世佳品,被人稱道。為了使傳統工藝品更具有市場競爭力,民族文化元素的加入就顯得更加重要。融合東西方文化的精髓,創新每一件傳統工藝品,都離不開民族文化的影響,在文化交流過程中,無形之中就對設計過程有所影響。民族文化對傳統工藝設計的影響方式多種多樣,在信息化時代,信息交流加快,民族的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傳播于世界各地,政府推動的文化交流、商貿交易、教育傳播和旅游等都是民族文化傳播的方式,傳統工藝設計會受到這些文化交流帶來的民族文化的影響,這些影響體現在工藝品的設計中,融入了當地的民族風情。可見,民族文化對傳統工藝設計的影響巨大,在每一次設計中都應把握好民族文化的融入。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傳統工藝無論是材料還是功能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這個時候就不能盲目地對其進行傳承,而是應該積極地結合時代特征進行創新。皖北面燈盞如果想很好地傳承下去,利用現代技術和工藝來實現傳統工藝的創新就顯得十分重要。由此可見,在傳統工藝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首先還是要將設計理念進行適當的傳承和創新,具體來說,傳承是對當地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所以在工藝制作過程中可以盡量凸顯出當地文化和特色;創新則是利用已有的新技術來更好地進行傳統工藝制作,這樣就能真正實現地域性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在對地域性傳統工藝進行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除了要在設計理念方面進行創新之外,還需要在造型方面進行適當的傳承與創新。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很多企業都會在工藝造型設計過程中融入一些民間的藝術元素或者是精神,通過這一方式來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和價值。傳統工藝制作也不例外,要想在市場中取得較大的優勢,就一定要和現如今的市場接軌,探索出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和造型,以此來開發出新的產品以及種類,從而有效地促進地域傳統工藝的發展。
關于傳統工藝的主要任務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傳承與創新這兩大話題之中,這種爭論至今也沒有形成固定的答案。理論派偏重傳承傳統工藝,生產者更偏重創新。傳統工藝作為一種文化,之所以可以傳承到今天就是因為保留了獨特的風格,沒有喪失它的精髓。這是支持傳承的主要觀點。而支持改革創新就是針對市場的需求,如果只是一味地傳承就會出現與市場的需求相脫離的情況,創新才可以適應市場,才會有發展的潛力。這無疑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對傳統工藝進行理解,其實沒有本質上的沖突。傳承是對過去的繼承,創新則是在傳承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創新可以讓后人更容易接受傳統工藝,要不然傳承也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意義。傳承與創新作為兩種方式都是為了傳統工藝可以更好地發展,這兩者之間并不沖突,而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
關于傳承與創新之間的爭論,還在于有一部分人對這兩種概念有誤解。傳承并不是一味地堅守,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面的多元的傳承。如果認為某一個特定時間的傳統工藝最為正宗,而忽視或是排斥其他時期的工藝,也就與傳承的概念相背離。
對于創新的誤解就在于將創新與拋棄傳統相結合,曲解傳統工藝的文化內涵。如果對傳統文化的內涵沒有充分的了解,就隨意地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或者是創新,那么就會造成這樣的錯誤,既沒有辦法體現傳統工藝的特點,又不具備現代工藝的美感,最后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只能被時代與社會所拋棄。
在機器大生產成為主流,并且還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經濟財富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工藝想要恢復到以往的輝煌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傳統工藝的價值卻不容忽視,它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手段,它提醒著人們,我們曾經這樣生產生活過,今后也可以這樣生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