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冉光 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和地方都非常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審美觀念、就職意向的巨大改變以及現代工業化生產、設計方法的影響,傳統工藝美術傳承的生態環境面臨著嚴重的失衡。而職業院校作為現代學徒制工作開展的主要試點單位,在人才培養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并為傳統工藝美術傳承人的培養和工藝美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工藝美術的傳統傳承方式中,講究師帶徒、父傳子的傳承模式和理念,具有強烈的地域限制、門戶偏見、男女區別,如“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傳媳不傳女”等陳舊保守的傳承規則,嚴重制約著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另外,“家傳絕藝、秘不外傳”的傳統觀念,雖然增強了某個家族、某個傳人的競爭優勢,但卻讓很多工藝美術“絕技”因為傳承人的逝去而消失,對工藝美術的技藝傳承造成了巨大損失。因此,傳統工藝美術中一些陳舊、落后的傳承觀念仍然束縛著我國工藝美術的傳承,是目前工藝美術優秀傳承人培養亟待解決的難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內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發生了重大變化。由于傳統工藝美術技藝傳承、人才培養用時長、學習苦、經濟回報率低,使得很多年輕人對工藝美術的學習和技藝傳承望而卻步。而使用機械化、信息化的生產加工方式制作的各類工藝品又喪失了傳統工藝美術所蘊含的文化屬性、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因此,新時代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展。
近些年雖然國家和地方都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但是傳承人隊伍面臨著人數少、結構不合理、綜合素養有待提高等問題。
首先,傳承人的數量少、傳承人隊伍結構不合理。在當前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就業選擇日益多樣化,學習難、就業面窄、實用性不強的工藝美術行業的從業人員不斷減少。就現有的工藝美術從業者而言,“老齡化”的問題日益嚴重,工藝美術大師普遍年齡偏高,缺少合理化、年輕化的人才梯隊,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其次,傳承人的綜合素養還需繼續提升。傳承人的人文素養、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價值觀念、道德素養等直接決定著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質量。但是目前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從業者的綜合素養顯然無法滿足工藝美術技藝傳承、行業發展的需求。例如,教學語言方言化嚴重,很多外地學徒因為語言問題而學習緩慢;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較弱,很多能工巧匠盡管具有高超技藝、嫻熟的實踐技能,但是卻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以及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缺乏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意識和能力,這大大限制了工藝美術技藝傳承的效率和規模。
現代工業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對傳統技藝的傳承造成了巨大沖擊,傳統傳承方式難以滿足新時代經濟快速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另外,職業教育雖然培養了很多人才,但是學校教育過于強調理論傳授,傳統工藝美術技藝難以達到較高水平;職業教育的標準化、廣泛性和普適性忽略了不同門類工藝美術技藝的特殊性,使得很多技藝精髓難以有效傳承;職業教育一對多的師生比、教師的頻繁更換使師生日常交流時情感投入較少,使得傳統工藝美術技藝傳承艱難。
將學校教育與傳統師徒制有機融合的現代學徒制,是一種“學校+企業”的新型職業教育模式,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基礎,強調學生和企業雙主體、教師和大師雙師資、學生和學徒雙角色,可以說既傳承了傳統學徒制的核心特征,又發揮出新時代學校教育的優勢。現代學徒制政校企一體化的辦學模式、技藝道一體化的培養目標、教學做一體化的培養過程,更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職業觀念,大大降低了工藝美術傳承成本,提高了民族傳統工藝的傳承質量。
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工藝美術傳承人培養實踐路徑,具體從以下幾方面實施。
學校作為工藝美術有序傳承過程中工藝美術傳承培養政策的制定者和教學活動的主要執行者,需要根據工藝美術傳承的實際情況和不同門類的工藝美術技藝特點,制定相應培養政策并執行貫徹。例如,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根據蘇州市制定的《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定與管理辦法》《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政策,出臺了非遺大師聘任、非遺大師工作室建設、青年教師非遺技藝傳承培養機制、非遺項目團隊活動規章制度等相關制度。
現代學徒制要不斷深化職業教育的改革,實現校企合作人才深層次培養。一方面,完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開展工藝美術技藝傳承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激發企業、工藝美術協會積極參與人才培養。另一方面,通過企業實踐、技能培訓等措施,提高教師的工藝美術實踐技能,并引進工藝美術非遺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企業能工巧匠、優秀民間藝人擔任兼職教師或開設講座,不斷完善工藝美術師資數量和結構。例如,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通過建立大師工作室,聘請蘇扇大師邢偉中、核雕大師陸小琴、緙絲大師范玉明、蘇式旗袍大師馮英為客座教授,定期向師生傳授、展示工藝美術的制作技藝,形成了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工藝美術傳承人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引入工藝美術實踐項目,以工作過程為依據,開發豐富工藝美術人才培養的課程教學資源。一方面,以工藝崗位技能為依據,提煉各門類工藝美術的核心技藝,形成符合工藝美術行業崗位職業能力的課程資源。例如,蘇州緙絲技藝教學,緊緊圍繞套筘、嵌前后經軸、打翻、攬經面、畫稿、搖線裝梭、經緯制作、修整等緙絲制作流程,研發配套的教學資源,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藝術修養,使學生對緙絲技藝有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以交互式學習為導向,改革完善課程教學模式。通過開設企業教室、構建以工藝美術真實崗位為依據的開放式教學環境,并且以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為依托,增設以工藝美術項目為載體的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對工藝美術崗位的文化認同感和崗位歸屬感,進而實現工藝美術技能的高效培養和提升。
傳統工藝美術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因此其傳承人的培養一直以來都受到國家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將傳統一對一、口授相傳的師徒制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相結合,有效實現了企業與學校、企業專家與校內教師的有機融合,促進了工藝美術大師與學生之間的廣泛交流,有利于促進工藝美術傳承人培養的教學做一體化、技藝道一體化的發展。當然,傳統工藝美術傳承人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系統的人才培養過程,需要根據工藝美術的類別和特點,不斷完善政策體系、深化產教融合,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力量,才能讓更多的學生熱愛并投身到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