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剛
廣州市設計院(510000)
工程項目位于廣州市海珠區,為4棟超高層住宅以及地下室,文章著重介紹其中的D棟。本項目的D棟塔樓為地下6層,地上44層,總計容面積為23994.5m2。房屋高度148.1m。地下1層高5.4 m,非塔樓范圍3.5m,首層層高4.8m,2層層高4.1 m,5層層高4.4m,3層以上文化站層高3.5m、酒店層高3.1m、住宅層高3.1m,低區避難層層高5.4 m,高區避難層層高4.5m。地下室主要為車庫與設備機房,地上1層為開場大堂,2層及以上主要功能為文化站、酒店、住宅,在14層與29層分別設置兩層避難層。
根據建筑功能分區、平面布局使用舒適等要求,采用部分框支混凝土剪力墻的轉換結構體系。為滿足酒店、文化站大空間使用功能要求,6層及15層樓面以下取消部分豎向構件(剪力墻),在樓面采用型鋼混凝土框梁架托墻轉換上部豎向構件,以滿足轉換層上下兩個功能分區的使用及運營特點。
高度超限:房屋高度為148.1m,超過高度限值。
扭轉不規則:結構最大位移比為1.26(7層)。
構件間斷:6層層樓面存在局部托墻轉換。
其他不規則:15層樓面存在一片托墻轉換。
根據《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專項審查技術要點》要求,本工程應進行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專項審查。
按照《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07—2010)[1]第1.0.1條規定的抗震設防目標(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考慮到本項目存在高度超限、構件間斷、扭轉不規則和其他不規則的四項超限,結合結構的經濟性要求,本項目整體選擇C級抗震性能目標。在多遇地震下,結構滿足性能水準1。在設防烈度地震下,結構滿足性能水準3。在預估罕遇地震下,結構滿足性能水準4。對于框支框架(框支柱與框支梁)等關鍵構件,抗震性能目標提高至B級。
3.1.1 計算軟件
動力彈塑性計算軟件PKPM-SAUSAGE(PKPM Seismic Analysis Usage),運用一套新的計算方法,可以準確模擬梁、柱、支撐、剪力墻(混凝土剪力墻和帶鋼板剪力墻)和樓板等結構構件的非線性性能,使實際結構的大震分析具有計算效率高、模型精細、收斂性好的特點[2]。
3.1.2 材料本構
3.1.2.1 鋼材
鋼材的非線性材料模型采用雙線性隨動硬化模型,在循環過程中,無剛度退化,考慮了包辛格效應。鋼材的強屈比設定為1.2,極限應力所對應的極限塑性應變為0.025。
3.1.2.2 混凝土材料
一維混凝土材料模型采用規范指定的單軸本構模型,能反應混凝土滯回、剛度退化和強度退化等特性,其軸心抗壓和軸心抗拉強度標準值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3]表4.1.3采用?;炷敛牧线M入塑性狀態伴隨著剛度的降低。剛度損傷分別由受拉損傷參數dt和受壓損傷參數dc來表達,dt和dc由混凝土材料進入塑性狀態的程度決定。二維混凝土本構模型采用彈塑性損傷模型,該模型能夠考慮混凝土材料拉壓強度差異、剛度及強度退化以及拉壓循環裂縫閉合呈現的剛度恢復等性質。
大震下地震波選取一條人工波和兩條天然波,其 分 別 為TH024TG035、TH035TG035、RH2TG040。各波主方向加速度峰值調至220cm/s2,各向峰值比值為1∶0.85∶0.65,對結構X、Y兩個方向分別作用各地震波主方向進行計算,時程取完整的地震波記錄時程。
3.3.1 基底剪力
結構在所選的各條地震波作用下的最大基底剪力:小震CQC大震最大基底剪力X向6527.10 kN、Y向6280.89kN,TH024TG035大震最大基底剪力X向27000kN、Y向22600kN,TH035TG035大震最大基底剪力X向26900kN、Y向31000 kN,RH2TG040大震最大基底剪力X向42300kN、Y向34500kN,各條地震波剪力計算值均在正常計算范圍之內,可以認為計算結果有效可信。
3.3.2 層間位移角
結構在各波大震作用下層間位移角最大值。D棟在TH024TG035地震動下,X向層間位移角最大,為1/284。在TH035TG035地震動下,Y向層間位移角最大,為1/218。在RH2TG040地震動下,Y向層間位移角最大,為1/225。
3.3.3 結構能量耗散分布情況
各地震波能量耗散情況相似,取RH2TG040主X向地震波的能量耗散情況對結構能量耗散機制進行說明。通過資料可知,結構的總功主要由阻尼耗能消耗。在塑性耗能中,墻柱以及墻梁耗能為主要部分,振動過程吸收較多的地震能量。由耗能時程看出,隨著地震能量的輸入,結構的總功及阻尼耗能不斷增大。在結構地震后期不再震動,動能耗散完畢減為零,并產生大量的塑性耗能,充分發揮結構體系的耗能機制。
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樓層質心處層間位移角時程包絡滿足性能目標C的不大于1/125的抗震設防要求。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剪力墻的受壓損傷主要集中墻的底部,多為無損傷或輕微損傷。剪力墻的受拉損傷主要集中于底部剪力墻以及框支梁,為輕微至輕度損傷。可見,剪力墻滿足抗彎部分中度損壞性能水準要求[4]。
連梁作為剪力墻結構主要耗能構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大部分連梁出現受壓損傷和一定的受拉損傷,主要表現為彎剪破壞,所有連梁都滿足抗剪截面要求??梢?,連梁滿足中度損壞、部分比較嚴重損壞的性能水準??蚣芰憾紳M足抗剪截面要求??梢姡蚣芰簼M足中度損壞,部分比較嚴重損壞的性能水準[5-7]。框架梁、連梁進入塑性,消耗了大部分地震動輸入能量,使結構剛度降低、周期加長,較小地震力作用的輸入[8]。
綜上所述,罕遇地震作用下各項指標均滿足性能水準4的抗震性能目標要求。
本工程在小震作用下,主要技術指標滿足規范要求,所有結構構件均處于彈性階段,結構完好無損或無需修理即可使用。在中震作用下,結構底部部分剪力墻出現拉應力,對拉應力大于1倍ftk的剪力墻墻肢,設置型鋼,使混凝土名義剪應力小于1倍ftk,以控制墻肢橫向裂縫的寬度,剪力墻均滿足中震抗剪彈性、抗彎不屈服,框架梁和連梁滿足抗剪不屈服、少數抗彎屈服,所有構件滿足性能水準3。在罕遇地震(大震)作用下,靜力及動力彈塑性時程分析結果表明,主體結構進入彈塑性受力狀態,樓層的最大彈塑性層間位移角滿足規范的限值要求,結構整體的損傷程度并不嚴重,連梁在全樓絕大多數樓層均進入塑性耗能狀態,框架梁梁端在全樓絕大多數樓層出現塑性鉸并進入屈服狀態。通過以上結論可認為,罕遇地震(大震)作用下豎向構件性能保持良好,結構能達到“大震不倒”的抗震設防要求。為了增強結構在罕遇地震下的延性變形,對結構薄弱部位采取比規范更嚴格的構造措施,即對轉換梁柱的性能目標提高至B級,以達到抗震性能設計的要求。通過以上基于結構性能的抗震設計分析,可以證明本工程滿足國家制定的相關規范,達到業主希望得到的性能目標,即本工程抗震性能達到性能目標C級(框支框架提高至B級)的要求。
綜上所述,本項目能實現設定的抗震性能目標預期,滿足結構抗震安全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