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 333403)
梁思成先生在《中國雕塑史》中寫到:“然而藝術之始,雕塑為先...藝術之最古者也。”雕塑藝術作為人類文明中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中國藝術的杰出代表,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特有的審美價值,注重運用線條,闡述雕塑自身特征和美學特點。中國雕塑運用抽象于萬事萬物的形式和線條概括物象的形態神情,獲得圓滿的立體效果。
中國古代雕塑的體是形而上的,是精神之體、心性之體,強調的是心理、意理、情理的表達,中國古代雕塑的特征即是線體結合。回顧整個雕塑發展過程,無論是原始樸拙的史前陶塑、還是詭魅獰厲的商周青銅器、亦或是氣勢恢宏的秦俑、雄渾寫意的漢代雕塑、俗情寫真的宋代雕塑等都可以看到線條使用的身影,大到石窟造像、小到捏塑玩偶,無一不透漏著中國雕塑獨特的線性審美。
商周時代精美絕倫的青銅藝術品以豐富多彩的紋飾雕刻、以曲形線作為基本造型,器物造型與紋飾渾然一體,完美結合,紋飾作為青銅雕塑藝術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與神權、王權結合,展現了青銅器物的神秘感。三星堆的青銅鑄像對線條的提煉運用是很有特色的,其中尤以青銅頭像和面具為最,這些線條多呈水品分布,且為左右對稱,工匠在處理面部五官邊界線條時,盡量避免僵硬的直線線條的使用,而采用柔婉秀麗的弧線來勾勒形態,這種對線條有意或無意的使用,與后世書法、線描的線條審美相暗合。秦漢時代的畫像石、畫像磚、陶塑、陶俑等使用陰刻、陽刻等多種線刻技法雕刻而成;兩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時代的佛教造像中隨處可見極具表現力和形式美的線條手法,運用線的藝術表達佛教造像的理想模式,主要涉及面部的神態,衣褶的走勢,手相的各種程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體傳達的“大自在”。面相之“線”的塑造,使佛像臉上柔美、謙和,讓人感到親切,衣褶的處理,衣紋曲線優美而富有層次感,手部塑造上,運用線條的技巧更好的表現佛手的動姿,使手部動態上更加生動完美。宋代風俗人物的刻畫,也具有線性審美特征。總之,在歷代優秀雕塑藝術作品中都滲透著線性審美特征,在此就不贅述了。可見,中國古代雕塑正是通過這些滲透著中國文化精神的線,書寫著中國傳統雕塑的輝煌,在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進程中,構成了不朽的雕塑歷史。
宗白華先生曾贊美道:“抽象線紋……能以它的勻整、流動、回環、屈折,表達萬物的體積、形態與生命;更能憑借它的節奏、速度、剛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態,寫出心情的靈境而探人物體的詩魂。”這就說明線條美感的提升表現出一種人文主義精神與觀念;強調線條美感的再現與表現力,可以展現中國藝術的精髓,那么探究線條運用魅力是很有必要的,吳為山先生曾在《中國古代雕塑風格論》一書中提到“線”時說:“線的功能一般有三種:一者表現輪廓;二者表現體積:三者表現精神——神韻。”①這些功能正是線條魅力的體現,從以下幾點論述雕塑線條的美。
所謂“裝飾”即是指用點、線、面、色、材質在物體表面加以點綴,以達到滿足大眾審美、滿足藝術家審美意趣的藝術形式,中國古代雕塑的線條就具有這一特征。首先,雕塑中線條的裝飾性表現為:用概括、夸張、變形的線條達到裝飾效果。中國雕塑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器物本就有很濃厚的裝飾意味,雕塑中的線條用夸張、變形的方式更加強了這種裝飾性,如故宮博物院藏以及各處收藏殷商時期的銅器、骨雕、石雕,上面的各種裝飾花紋,將現實中的動物形象提煉概括用單線陰刻、雙鉤法等技法表現出來,多為饕餮、夔、鳥、蠶等紋樣,線條與器物造型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有這些繁復密匝、夸張變形的線條裝飾,使得石雕更加威嚴、神圣不可侵犯。其次線條的裝飾美是經過工匠藝人的巧妙布局、合理安排所體現的。由于中國古代雕塑“重神輕形”,更加重視氣韻的體現,線條使用上就更加流暢、富有韻律。例如佛教造像衣紋處理的疏密、輕重緩急、穿插關系在工匠藝人的精心安排組織下有如繪畫中計白當黑、虛實相生,頗有一番趣味。

圖1

圖2
中國古代雕塑不似西方雕塑注重光影、體塊,力求真實的“模仿自然”、精確的塑造物像,而是“遺其形骸尚其神”,而且雕塑藝術不同于繪畫、書法可以一揮而就,一氣呵成,是一個增增減減的過程,在細節處理上勢必會用到線條來輔助造型,對造型細節進行填補、刻畫,使作品更加完善、生動。秦兵馬俑作為中國雕塑藝術卓越的代表,整體上氣勢恢宏,兵俑數量、種類繁多,但每個陶俑的面部神態卻不盡相同,這些兵俑看起來有的老練穩重,有的忠厚樸實,有的清癯瘦削,有著“千人千面的說法。對面部、發式、衣褶等細部的刻畫正是通過線條輔助造型完成的,向我們展示了卓越的雕塑技藝,使雕塑更添幾分神韻,更具東方浪漫氣息。(如圖1 所示)
中國古代雕塑“重神輕形”,強調了神韻的表現。在繪畫理論中,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形神論"的核心思想。這種思想作用于雕塑中同樣適用,線簡而意駭,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在雕塑藝術中,線條可以用來描繪、塑造形體,用線寫形,以形寫神。這里的“神”指觀念及精神,而關于“韻”,季羨林先生曾用暗示性和含蓄性來解釋神韻中的“韻”的范疇。中國古代的雕塑藝術,不同于西方光影、體塊的追求,運用流動的線條進行概括,以此達到一種自然和諧的神韻,同時線條溫婉、含蓄的展現了東方內斂、謙遜的審美態度。其中佛教造像藝術最具代表性,在佛教造像中,隨處可見那既有表現力,又有形式美的線條手法。在唐代佛教造像中,面容之線的塑造,“氣厚而蒼,神和乃潤”,“不豐不腴,不刻不雋”,沒有棱角分明,方正生硬的形式,相容線條柔和、流暢、圓潤、典雅,顯示出佛像神圣、崇高的韻味;衣紋褶皺的處理上,用平直圓潤、簡潔繁密的線條用陰刻和捏塑的方式展現,富有節奏和韻律感。(如圖2 所示)
中國古代雕塑線條的發展演變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首先是繪畫藝術的影響,早從彩陶時代,便有“塑型繪制”,中國繪塑相輔相成,這就導致了兩者的審美趨于一致。雕塑與繪畫的線條表現上存在著內在貫通性,古代雕塑藝人卻“運刀如運筆”,創造出富有彈性,富有變化的線條。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曾指出雕塑以繪畫為楷模的事實,畫史上著名的曹、張、吳、周四大經典樣式也為雕塑者所楷模,并長期影響造像,北齊佛像的薄衣貼體風格與“曹衣出水”的“曹家樣”畫風極為接近。因此證實了雕塑線條受到繪畫藝術的影響。
當然雕塑還受到了書法藝術的影響。書法作為純粹線性藝術,對線條的準則和審美滲透到中國古代藝術的各個門類之中,可以說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的任何門類均繞不開書法。書法最早的淵源也與雕刻有關。比如,早期制陶的文字刻符以及甲骨文的文字刻畫。這種在硬質材料上進行文字刻劃的行為在本質上也屬于一種雕刻活動。所以,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字、刻符、線條、書法、繪畫、雕刻(塑)、建筑等實際上隸屬于同一系統。除此之外,中國古代哲學、審美思想也都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影響著雕塑藝術的形式。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信息科技飛速發展,中西文化交融,雕塑藝術的造型理念自然而然受到西方寫實塑造審美理念的影響,怎么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尋求本民族藝術特色的立足之地?這需要每一位當代雕塑藝術家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雕塑的造型特征,研究中國古代雕塑的精神內涵,然后將其運用到創作實踐中。以刀代筆,刀法及筆法,注重雕塑的意象性表現,以線造型、注重神韻展現。當然盡管中國雕塑藝術風格不斷嬗變,但在許多優秀的雕塑作品中也仍然可以看出中國雕塑藝術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