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兮

如果想逃離焦慮,去柏林度過一個周末吧。作為歐盟第三大人口城市,這里包含了超過190個國家的人口,文化多樣性在這座包容的城市里擦出了不同的火花。
走過不同街區,你可以先看到氣勢恢宏的教堂、博物館和宮殿,而在下一個路口遇見的可能就是畫滿涂鴉的破爛墻體,新和舊,整潔又臟亂,端莊亦嬉皮,這是柏林。如果你問德國人,最不像德國的城市是哪一座?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投給柏林。
第一次去柏林是在夏天。作為見證歷史的柏林墻,是全世界游客的必經之地。一幅幅涂鴉畫作前,不斷出現與自由、和平、推倒墻體相關的詞匯和畫面。曾經的柏林墻兩側是同一個國家的人民,經歷過28年的分離,他們對于自由、民主、和平的熱烈追求程度可見一斑。
屬于東柏林的街區并不整潔。無論是街頭樂隊,還是來消磨時光的年輕人,仿佛都自帶B G M。墻東側的施普雷河邊躺滿了人,放音樂、烤肉、跳舞,完全看不出有什么生活壓力。
要問柏林哪里適合看夕陽,我投位于博物館島中的博德博物館門前一票。
傍晚散步來這里,遠處夕陽美得不像話。就像電影《喜歡你》末尾金城武和周冬雨坐在一起同看夕陽的場景,浪漫又讓人心動。
附近有一個露天舞池,行人走過邊上也不由自主跟著節奏扭動身體。不少上了年紀的老人非常享受,自由切換探戈、拉丁、恰恰等舞種。舞池中央的兩個年輕男孩則是青年人主力,旁若無人地狂舞。最主要的還是顏值在線,很有感染力!
在柏林放下包袱的時候,會發現其實人生才沒有那么多“必須要……”的規定,不必過于在意別人指手畫腳的評論,也鮮有人會認為你穿得破破爛爛的就是奇怪不正常。你決定你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聽起來挺雞湯的,卻是大實話。
在歐洲,逛跳蚤市場是提升生活幸福感的途徑之一。久仰柏林墻公園跳蚤市場的盛名,我特意空出周日的安排來好好逛一逛。
德國是個資源回收執行程度非常高的國家。超市里有塑料瓶+酒瓶回收機,可以換成購物折扣;校園里和住宅區會有“二手物品角”各取所需。我所在的城市每年3月和10月底人們會在固定一天,將家里閑置的大件家具集中放在社區回收處,也可以去搜刮自己所需的二手家具,剩下的大型垃圾將由清潔機構統一處理。


德國人更喜歡把不再需要的物品換出去而不是扔掉,因此有遍地的二手成衣店和二手書店,跳蚤市場則是他們的集合。乍一看跳蚤市場賣的東西都是些二手“破銅爛鐵”,但如果有耐心慢慢逛下去,跳蚤市場里每位攤主都是收集故事的高手,并且從穿著能看出他們的個人性格。有些濃烈得跟威士忌一樣,有些沉穩得像生活在20世紀的王室。只要你隨手拿起一件小物品,他們就能滔滔不絕侃上好一會兒。換句話說,想要了解當地的生活和歷史,本地跳蚤市場有很多免費的“公開課”可以上。
一個20年前的盤子,一截殘碎的鹿角,在創意攤主手里能變成新穎獨特的家居裝飾品,并且很有可能是只此一件的孤品。我不由想到,如果被名牌消費觀念和精致消費主義限制了對美的想象,實在是件可惜的事。
我喜歡跳蚤市場的一點是,這里是多元文化、包容的社會環境與心態的體現。它更像是一個不被現代商業腐蝕、理想主義永存的陣地。當失去生活興趣和耐心時,來這里走一走能收獲不少靈感。
巴黎白天和夜晚展現著不同的風情。塞納河畔坐落著埃菲爾鐵塔、巴黎圣母院、盧浮宮、奧賽博物館、莎士比亞書店等一系列耳熟能詳的巴黎代表性地標。走在這座經常被貼上“文藝浪漫”標簽的都市里,讀書時,書里看的圖片和文字都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了,感覺新鮮且奇妙。
莎士比亞書店坐落在塞納河左岸。如果有看過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的朋友,對這家書店應該不陌生,電影第一幕Je s s e和C e l i ne的重逢就發生在這兒。店里裝潢并沒有很刻意的痕跡,只是一間普通的閣樓式小屋。從屋內樓梯和木質橫梁的陳舊程度不難想象這間即將滿百歲的書店所經歷的風雨。二層閣樓有沙發和一打開就能看到巴黎圣母院的窗戶,不知過去有多少文豪曾坐在這里感悟人生。
零下11攝氏度的天氣里,穿梭在巴黎第九區,這一區布滿了名勝景點。距離老佛爺不遠的巴黎歌劇院門前,有好些模特兒在擺拍。剛好是巴黎時裝周,我們在著名的景點總能看到不少光鮮亮麗的模特和團隊在取景,有些更專業的團隊擁有打光板和職業攝影師,在附近來回擺pose。
走過他們身邊,忽然想起海明威筆下的巴黎:“巴黎永遠沒有個完……我們總會回到那里,不管我們是什么人,她怎么變,也不管你到達那兒有多困難或者容易,巴黎永遠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帶給她什么,你總會得到回報。”
我想巴黎至今仍是一場流動的盛宴,無論定居或是流浪,每個人對它都會有幻想。
//摘自三明治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