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冉
5G技術場景下新聞的采集、生產、分發、反饋等環節都發生了全新的變化,因此新聞報道的起點與核心一新聞價值,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文章基于5G技術場景下新聞智能化傳播、視覺化傳播、沉浸式傳播、精準化分發的發展趨勢,對新聞價值變化進行分析。面對這樣的轉變,我們應當進行一定的反思,堅守新聞真實性原則和新聞專業主義,適應新聞價值的變化和發展。
對于新聞傳播業來說,5G意味著新聞傳播過程需要全新構建與重塑。有學者認為,以傳感器為代表的信息采集工具將成為信息獲取的常態,人和機器的深度合作將為新聞生產提供全新的生產模式,以VR和AR技術所營造的沉浸式體驗成為新聞傳播的全新途徑。在5G技術所營造的“所到之處皆媒介”的場景之中,新聞傳播業也更加需要重新定義新聞報道的起點與核心——新聞價值。
新聞價值的定義和發展概況
新聞價值是指報道者所報道的新近發生的事實吸引讀者注意力的程度和向讀者傳達思想的力量,程度和力量越大,則新聞價值越高。新聞價值是新聞報道者權衡和甄選事實的根據。
目前,新聞價值在我國的發展已有百年的歷史。新聞價值在不同的政治背景、經濟背景、技術場景下也會發生與之相匹配的變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本文基于5G技術場景來分析新聞價值所發生的變化。
5G技術場景下新聞傳播的趨勢
2019年6月,工信部向三大運營商頒發了5G商用牌照,2019年也成為中國的5G商用元年。其高速度、低時延、萬物互聯的特點為新聞的采集、制作、傳播、分發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使得新聞傳播擁有全新的趨勢。
助力新聞智能化傳播
5G技術的推動使新聞的報道在“云端”完成成為一種新聞工作的常態。“云采訪”“云直播”“云錄制” “云剪輯”在新聞傳播行業得到廣泛使用,輔助記者和編輯進行新聞的采編工作。在2020年兩會的報道過程中,湖南臺采用的基于RTC協議的云采訪系統大放異彩,在電視大屏云采訪的直播過程中,各代表委員在手機中下載一個APP,就可以自己操作并接受采訪,采訪嘉賓通過4G/5G或Wi-Fi信號接入云采訪服務器,多路信號可以接進長沙演播室,與新聞主播實時在線訪談交流,大屏和小屏形成豐富的應用場景,多方位更好地進行視覺呈現。“5G技術賦能促使智能技術向人機自然交流、交互的方向演變,人機功能進一步高度智能化和人機一體化,而且,還囊括智能匹配、智能擇取甚至智能決策等效用。”5G技術大大縮短了記者親臨現場的時間,對一線的工作者起到了一定的輔佐作用,增強了采訪能力,提升了新聞生產的效率。
助推新聞視覺化傳播
“在5G技術的推動下,新聞報道趨向高速率傳播與超高清新聞內容呈現,新聞視頻化趨勢日益明顯。”在4G時代現有的新聞視覺化傳播的基礎之上,5G技術勢必會使得新聞視頻的發展迎來全新的變革和突破。在利用智能化手段進行新聞采集和編輯后,短視頻傳播成為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主導形式,文字、圖片的傳統表達形式也由于不能滿足受眾多元化信息需求而受到挑戰,在這一過程中先進的技術手段激發了新聞讀者對高質量視覺傳播的需求,為視覺內容的制作、分發、擴散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短視頻的生產制作量、傳播分發量還將進一步提升,短視頻行業也將擁有更多的可能。
助勢新聞沉浸式傳播
在5G技術的推動下,沉浸式新聞將迎來新的發展。我國相關的實踐也逐漸豐富,比如VR技術在全國兩會上的應用異彩紛呈,財新傳媒推出的國內首部VR紀錄片《山村里的幼兒園》也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5G網絡為VR/AR提供了必要的通信條件,其帶來的身臨其境的通信體驗將突破傳統通信形式中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制約,使用戶實現身臨其境的信息傳播體驗。憑借著5G技術構建的信息通路,及穿戴式頭盔、眼鏡等設備的出現,媒介能夠將新聞的傳播鎖定在“人身”上,而不是游離于“人身”之外,讀者都能夠全身心地沉浸于為自己定制的新聞內容之中,沉浸式傳播也有希望成為未來傳播方式的主流。
助力新聞精準化分發
5G技術帶來的變革不僅體現在內容的生產方面,還體現在新聞的分發和互動方面,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分發的模式較為單一; Webl.0時代的來臨,新聞分發的時間節點以及傳播渠道發生了改變,但實際上對于內容的分發并沒有什么改變,仍然是“千人一文”;隨著3G時代的來臨,受眾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報紙、廣播、電視的傳統受眾開始轉向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客戶,從“千人一文”逐步走向“千人千文”,用戶有了主動選擇的權利;而基于“4G+算法推薦”的技術支持下,通過抓取用戶的瀏覽記錄進行分析,用戶畫像不斷清晰,媒體更加了解自己的用戶,并按照用戶偏好分發內容,新聞分發的精準化取得了一定的建樹;而伴隨著短視頻成為內容傳播的主要呈現形式,5G帶來比4G更高的傳輸速率和低網絡時延,憑借這樣的技術場景優勢,大數據技術可以更加迅速地挖掘、抓取、分析用戶的信息行為,加之在“5G+AI”的技術支持下,新聞分發機制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機器人寫作不僅可以以用戶偏好來制作相關內容,而且還能提供與用戶個人生活場景相匹配的私人定制產品,在適合的地點、場景用適合的形式分發給有定制需求的用戶,實現“一人千文”。
新聞價值在5G技術場景下的變化
時效性轉向即時性
以往信息渠道較為單一,受眾的信息來源主要通過傳統媒體。在4G時代,各種新興自媒體快速發展,在向受眾傳遞新聞的過程中與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不同,傳統媒體與自媒體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新聞的時效性不斷提升。未來,在5G技術場景下,VR、AR技術的不斷應用于新聞報道,新聞價值的時效性將不斷向即時性發展。
接近性轉向泛在性
傳統的新聞價值的接近性主要包括地域上的接近和情感層面的接近,但是在5G時代,沉浸式新聞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傳播,使得用戶突破傳統傳播維度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擁有更多接觸不同類別信息的機會,而每個人對信息的興趣是不一樣的。因此,除了地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普遍存在的事件也會成為讀者所關注的焦點。
顯著性轉向全民性
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媒體主要聚焦于名人、勝地等,普通人很少出現在新聞報道中,但是在5G場景技術下,由于對普通人的信息獲取迅速以及媒體報道渠道的多元,新聞價值的取舍會更加偏向于對普通人的關注。前有“冰花男孩”一云南昭通留守兒童王福滿成為新聞媒體重要報道對象,一張頭頂風霜上學的照片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后有 2020年底藏族小伙丁真珍珠走紅網絡。攝影師錄制的幾十秒的短視頻將丁真純真爛漫的笑容拍下,特有的純樸氣質引來網友的熱切追捧。
新聞價值發生轉變的反思
新聞生產需要更加迅速的信息處理速度,面對海量的消息來源信息,僅僅依靠人的力量就顯得力不從心。5G時代,新聞記者可以利用機器進行新聞寫作來解決這一難題,機器人較之于編輯記者,更擅長對枯燥的海量數據進行高效地處理,新聞從業者能夠理性、恰當地協調好與新聞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產品的合作關系顯得尤為重要。面對海量、雜亂、冗余的數據,人會感到焦頭爛額;書寫更加有力度、有深度、有溫度地表達,機器人顯得乏善可陳,只有更好地促進人機默契合作,才能夠適應新聞價值的轉變,寫出令讀者滿意的新聞報道。
明確生產內容版權及責任,注重私人數據安全的保護
在未來5G技術場景下,無論是大數據算法助力新聞精準化、個性化、定制化推送,還是新聞機器人高速度編輯新聞稿件,其本質都是生產創作,我們應當警惕內容創作者的權益在任何技術背景下都有遭到侵犯的可能性。另外,5G技術助力新聞精準化分化推動了數據產業發展,新聞業對私人數據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大,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出臺嚴謹的應對方案,注重私人數據的保護問題。
5G技術與新聞傳播領域深度結合,將成為新聞報道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面對這樣的轉型升級,我們需要清楚雖然技術可以改變新聞活動的形式,但不會改變新聞活動的本質,新聞活動依然要堅守新聞真實性底線,并且新聞從業者須繼續堅守新聞專業主義,還要充分理解5G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適應新聞價值的變化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曹素貞,張金桐。5G技術賦能:媒介生態變遷與傳播圖景重塑【J】.當代傳播,2020 (02):37-40+66.
【2】尹斌,5G+云采編技術在全國兩會報道中的應用實踐【J】.廣播電視網絡,2020,27 (07):24-26.告的創意表現方法——以河北省第二屆廣播,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