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從2013年到2020年,高校融媒體建設已經走過了7年。從以圖文為主的兩微一端新媒體階段到視頻內容異軍突起的兩微一抖融媒體階段,可以說高校在新媒體大發展的背景下,始終與時代同行,高校學生作為高校融媒體建設的直接力量顯現了年輕人在這個時代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融媒體建設方面,較之本科院校有著先天不足,在內容質量和影響力方面也有著較大差距。高職院校建設隨著“雙高建設”進入2.0階段,建設與之相匹配的融媒體已成為諸多院校的迫切需要。
高職院校融媒體建設的主要目標
致力于塑造高職院校新形象
改變社會對高職院校的普遍偏見。充分展現高職院校在推動社會發展、履行社會職責、服務區域經濟、保障高質量就業和開展創新創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致力于引領社會發展新風尚
將工匠精神作為高職院校融媒體建設的核心內容源泉和精神烙印,讓勞動光榮重新成為全社會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普遍共識。“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致力于增強師生凝聚力
將思政教育+融媒體變成思政教育的標準配置。融媒體的碎片化和沉浸性特質,使其成為當代思政教育的天然選擇,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突破現實和網絡的隔膜,在年輕人的話語體系內開展教育工作。
致力于凝聚師生員工新力量
將融媒體建設作為一個支點,翹起教師群體的職業自豪感和使命感,撐起學生群體的自信心和自強力。改變部分教師群體“冷漠視之”和學生群體“自怨自艾”的不良心態,重塑師生群體挺直脊梁、昂首挺胸的精氣神。
當前高職院校融媒體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職能部門力量不足
高職院校的融媒體建設多由宣傳部門負責,高職院校宣傳部長“入常”少之又少,宣傳部門作為傳統意義上的“非核心部門”,在推動全校性的工作方面常常會面臨底氣不足的窘境。
融媒體建設是一個跨部門、跨學院的建設過程,融媒體建設所統籌的資源往往分散在宣傳部、學生處、團委、教務處、思政部和各二級學院,需要打破部門與部門、學院與學院之間的界限,需要統一的思想和強有力的整合能力。
作為建設職能部門的宣傳部,特別是有些院校宣傳和統戰合署辦公,近年來由于意識形態工作、統戰工作、民族宗教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重要程度不斷提升,而人員配置未發生根本變化,作為新增項目的融媒體建設往往陷入人員短缺、專業不足、過度依靠學生團隊的困境。專業建設支持不足
融媒體建設發展到現階,已經成為個龐雜的體系,所需專業技能從新聞寫作到多媒體制作,從社群運營到品牌營銷,從電子商務到電子競技,從專業主持到網紅主播,不一而足。而高職院校較之本科院校,專業涉及面相對較窄,可以利用的專業資源相對較弱,從而導致團隊的專業性不足,早期發展尚可“用愛發電”,長期缺乏專業支撐難免后繼乏力。
從業隊伍能力不足
指導教師隊伍能力不足。融媒體建設除專業技能外,還需要較強的組織能力,以及對行業的深度浸入、年輕的審美和強健的身體,而符合這些條件的多數人往往已經投身到自媒體創業的大潮中。
學生團隊續航能力不足。高職院校融媒體建設的模式,在當下依然是指導教師+學生團隊為主,而學生團隊在校時間太短的頑癥依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在不改變學生團隊作為主要工作力量的前提下,學生團隊培養投入大、成熟期短、傳承斷代的無限死循環極大地禁錮了高職院校融媒體的建設水平。
自我認知不足
高職院校融媒體建設的目標,是致力于塑造高職院校新形象、致力于引領社會發展新風尚、致力于打造思政教育新平臺、致力于凝聚師生員工新力量,但對于不少高職院校來說,融媒體平臺的作用,“看見工作”比較重要,排行榜比較重要。這種錯誤的認知往往導致新聞稿件的粗暴搬運,盲目追逐數據的強制閱讀點贊分享,甚至刷數據等惡行,不但做壞了作為學校形象的融媒體平臺的口碑,還在整個行業中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果,使得沉下心來做內容的團隊不斷被淘汰,優秀人才不斷流失,更使參與其中的學生團隊受到了錯誤的引導。
加快提升高職院校融媒體建設水平的基本路徑
強化職能部門力量
強化領導力。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堅持高標準選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干部,高校黨委宣傳部長由學校黨委常委兼任。在政策支持的情況下,努力推動高職院校向本科院校看齊。
加強政策引導。將融媒體建設納入績效考核和文明校園建設,建立配套的激勵機制,將有限資源有重點的予以傾斜。
加強人才培養。有條件的學校,建議職能部門負責融媒體建設的指導教師從90后甚至95后開始培養,充分發揮年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適配融媒體年輕化發展趨勢。
強化融媒體團隊專業化建設
表中基礎專業內容,如果學校有開設的專業,可直接調配,如果學校沒有相關專業,可從教師隊伍或者外聘教師中尋找相關專業,開設相應選修課來補充。
優化課程體系,為融媒體建設持續發展可在現有學院基礎上,建立虛擬“融媒體學院”,將校院兩級融媒體建設團隊納入,其中各級融媒體團隊指導教師為虛擬學院的兼職教師,融媒體學生團隊為虛擬學院的兼職學生。按照實體學院形式設計課程體系,必修課、選修課和實踐課按照實際情況,指導教師計算相應教學工作量,學生授予相應學分。
打通融媒體從業學生創新創業渠道。在融媒體建設過程中,抓住行業風口期,注重培養學生在新媒體自媒體方向創新創業的能力,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實踐機會和平臺,迅速提升相關能力,為有意在融媒體行業創新創業的學生創造機會。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新媒體中心從2017年在學生團隊中孵化創業團隊和個人,參與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黃炎培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創翼杯”創新創業大賽,屢有斬獲。2020年,由團隊三名2017級畢業生組建的城市品牌服務創業團隊獲得了日照市創業大賽三等獎,并成功申請到45萬元創業貸款。
依托融媒體建設,強化網絡思政育人能力
精準物色網絡思政育人核心“主理人”:優質的思政教師,廣受愛戴的師德標兵和輔導員,以及自帶流量的學生KOL。
圍繞核心“主理人”打造團隊。圍繞三種不同類型的“主理人”,量身定制工作室的團隊成員,以達到更好的內容產出和傳播效果。在思政課教師“主理人”團隊組建上,充分發揮老師們表達能力強的特點,內容制作側重于對老師授課內容的短視頻化和實時的時政評論,將思政課的教育內容在網絡上延伸;在師德標兵和輔導員“主理人”團隊組建上,突出老師們的親和力、感染力形成的對學生的吸引力,強化老師與學生互動內容的體現;在學生KOL“主理人”團隊組建上,強化年輕人的網絡表達方式,寓教于趣,打造區域性“網紅”。
形成品牌效應。根據不同“主理人”特征建立網絡思政工作室,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這些風格特色鮮明的工作室生產的網絡思政內容,也具有了較強的辨識度;不同主理人的相對垂直專業領域聚集了同好者形成的“興趣部落”進一步增強了受眾的用戶黏性,主理人的KOL屬性得以增強,思政教育效果亦受到正面影響。建立與高等職業教育相匹配的格局和視野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始終牢記融媒體建設的目標和責任。
【課題項目:本文系共青團中央“青少年發展研究”課題 《融媒體時代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親和度與實效性的實證研究》 (20YB001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日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