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豹,王進峰,劉曉飛,石鵬,王淑衛,陳小賀
漿細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是一種慢性非細菌感染性疾病,病理基礎為導管擴張與漿細胞浸潤。此疾病病人臨床多見乳暈下或乳暈旁腫塊,且常存在局部皮膚發紅、疼痛、乳頭溢液等,后期有膿腫形成,反復破潰易出現瘺管,使疾病經久難愈,從而給病人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帶來極大地影響。目前,臨床多采用外科手術切除的方法治療PCM,可取得一定治療效果,但若病灶切除不徹底極易復發。本病在中醫中被稱為“粉刺樣乳癰”,有關中醫專家認為其主要病機為瘀血阻滯乳絡,而運用具有活血消腫、通經活絡功效的中醫藥進行治療,效果極佳。本研究試將萬應膏外敷聯合手術治療方案應用于PCM治療中,觀察其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石家莊市中醫院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PCM病人,PCM診斷參照《中醫外科學》相關標準:(1)發病一側乳頭內陷,凹陷的乳頭內有渣樣分泌物,少數伴有血性或水樣的乳頭溢液;(2)乳暈旁有結塊,疼痛或有觸痛,皮膚表面紅腫,結塊10 d左右可成膿,破潰創口不易愈合,或愈合后再復發;(3)反復發作,致乳漏形成。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病人劃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30 例。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的相關要求。對比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有關PCM的診斷標準,且經術后病理學檢查確診;(2)無藥物過敏反應;(3)病人及其近親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乳腺疾病、惡性腫瘤;(2)合并心腦血管、肝腎等嚴重原發病;(3)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4)無法很好地配合治療;(5)伴有精神異常。
1.3 方法
對照組單純進行手術治療,具體手術方法結合病人病情確定,即常規手術切除病變所在乳腺區段,對腫塊形成膿者進行膿腫切口引流手術,當有瘺管形成時采用切開法進行治療,后對創腔進行清洗并每日換藥。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萬應膏(石家莊市中醫院自制)外敷治療,即術后將萬應膏均勻鋪于無菌紗布上,敷于患處,切口內不用藥,用藥范圍超過病變1 cm,敷藥厚度約為0.5 cm,每日1 換,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
(1)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對兩組中醫各癥狀體征進行量化評定。評分項目包括疼痛度、腫塊大小、皮膚發紅、乳頭溢液,其中疼痛評分標準:無疼痛記為0 分,自覺輕微疼痛記為1分,自覺有明顯疼痛記為2分,自覺劇烈疼痛記為3 分;腫塊大小評分標準:無記為0分,小于2 cm×2 cm 記為1 分,2 cm×2 cm 至4 cm×2 cm 記為2 分,大于4 cm×2 cm 記為3 分;皮膚發紅評分標準:正常記為0 分,微紅記為1 分,潮紅記為2分,猩紅記為3 分;乳頭溢液評分標準:無乳頭溢液記為0分,有則記為2分。(2)測定兩組病人治療前、治療2 周后白細胞(WBC)計數、C 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進行比較。(3)術后進行為期1 年的隨訪,觀察兩組疾病復發情況。1.5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后,根據中醫各癥狀體征積分變化對兩組臨床療效進行判定。治愈:中醫癥狀體征積分較治療前減少90%及以上;顯效:中醫癥狀體征積分較治療前減少60%及以上但不足90%;有效:中醫癥狀體征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0%及以上但不足60%;無效:中醫癥狀體征積分較治療前減少在30%以下或增加。
2.1 比較臨床療效
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2.2 比較中醫癥狀體征積分
兩組治療前中醫各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各癥狀體征積分均有所下降(P<0.05),且治療組下降程度與對照組相比尤為明顯(P<0.05),見表3。
表1 漿細胞性乳腺炎(PCM)60例基線資料比較

表2 漿細胞性乳腺炎(PCM)60例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3 漿細胞性乳腺炎(PCM)60例中醫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分,)
2.3 比較WBC 計數、CRP、IL-6、TNF-α 水平
兩組治療前WBC計數及CRP、IL-6、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WBC 計數及CRP、IL-6、TNF-α 水平均有下降(P<0.05),且治療組下降程度較對照組顯著(P<0.05),見表4。
表4 漿細胞性乳腺炎(PCM)60例WBC計數、CRP、IL-6、TNF-α水平比較∕
2.4 比較復發率
治療組復發1 例,復發率為3.33%;對照組復發6 例,復發率為20.00%。治療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χ=4.043,P=0.044)。PCM 是一種發生于非哺乳期的慢性炎癥性疾病,發病初期有一側或雙側乳頭溢液,有時于乳暈下或乳暈旁形成界限不明的小結節。病情進一步發展時可出現局部皮膚紅腫,伴有明顯疼痛,可觸及質地堅硬的腫塊,易與乳腺癌混淆。后期腫塊會逐漸增大并軟化成膿腫,而后潰破形成常年不愈的瘺管,不僅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還會使治療更加棘手。目前,西醫關于PCM的發病機制尚未闡明,在治療上通常根據病人病情狀況采用相應的手術方法,但相關研究表明,單用手術方法往往治療不徹底,術后復發的概率較高。而病人一旦病情復發,行二次手術會使其乳房毀損。因此,有關學者建議在開展手術的基礎上聯合其他有效方法對PCM病人進行治療。
近年來,從中醫角度探索治療PCM的方法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本病屬于中醫“乳癰”、“乳漏”等范疇,《丹溪心法》曾云:“乳房陽明所經,乳頭厥陰所屬。”及《外科馮氏錦囊秘錄精義》論述:“乳子之母,不知調養……以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陽明之血熱沸騰,故熱甚而膿。”指出肝郁胃熱為本病發生的主因。現代中醫進一步闡述認為,PCM病因病機為在各種內外因素作用下,如先天稟賦不足、情志不暢、飲食不節等,以致肝郁胃熱,營氣不從,乳絡受損,氣滯血疲,瘀阻絡脈而出現乳房紅腫疼痛等諸癥。治宜疏肝清熱、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萬應膏是臨床精選生草烏、烏梢蛇、穿山甲、全蝎、蜈蚣、乳香、沒藥、血碣、人參、杜仲、麝香、梅片等十幾味中草藥遵循古法炮制而成的,方中生草烏溫經散寒、消腫止痛,烏梢蛇通絡止痙,穿山甲活血散結、消癰潰堅,全蝎配伍蜈蚣通絡止痛、解毒散結,乳香與沒藥合用消腫生肌、活血祛瘀,血碣祛瘀定痛,人參補益元氣,杜仲補益肝腎,麝香活血散結,梅片清熱止痛。諸藥合用,可達活血祛瘀、軟堅散結、通經止痛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生草烏含有的烏頭堿對中樞神經具有鎮痛作用,且有一定抗炎作用;全蝎含有的多肽類物質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長血凝時間;乳香中含有的乳香酸能緩解潰瘍的水腫,降低炎癥反應程度;血碣能抗血栓形成,且有助于促進傷口結痂;杜仲含有的木脂素、環烯醚萜類化合物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且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萬應膏應用于感染、潰瘍、瘀血腫痛等病癥治療中均可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但當前尚無萬應膏應用于PCM 中的研究報道,基于此,本研究探討萬應膏治療PCM的效果,以為臨床診療工作提供參考依據。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較優,復發率3.33%與對照組的20.00%相比較低;治療后治療組中醫各癥狀體征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均低于同時間段對照組。表明采用此聯合治療方案能夠大大提高治療效果,使PCM病人的臨床癥狀有效減退,且有助于降低病情復發率。
近年來,有病理學研究表明,機體自身免疫介導的炎癥反應參與PCM的發生、發展過程。PCM病灶局部浸潤有大量炎性細胞,可通過分泌諸多細胞因子介導特異性免疫應答,而最為常見的細胞因子是CRP、IL-6、TNF-α。CRP 是一種由肝臟合成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當機體受到感染或發生炎癥反應時,其水平會在短時間內快速升高,48 h 達到峰值,若炎癥消退,CRP 則將迅速下降,故其可作為炎癥性疾病的一種敏感性指標。IL-6在機體免疫調控、應激反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機體受到炎癥刺激后可誘導其大量釋放,且IL-6表達水平與炎癥程度呈正相關。TNF-α是一種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的促炎癥細胞因子,可趨化炎癥細胞并促使其大量釋放炎性介質。且TNF-α 表達水平過高可誘導IL-6釋放而發生炎癥放大作用。在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CRP、IL-6、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此聯合治療方案可通過下調CRP、IL-6、TNF-α水平而減輕PCM病人炎癥反應,這可能是其發揮治療作用的機制之一。另外,治療組治療后WBC 計數下降幅度較對照組明顯。提示運用此聯合治療方案還可有效改善病人血象。
綜上所述,應用萬應膏外敷聯合手術對PCM病人進行治療,臨床療效顯著,能夠快速促進臨床癥狀消退,有效改善血常規及炎癥反應,且顯著降低疾病復發風險。但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處,如樣本量不足,對萬應膏的作用機制研究不夠深入等。故在后續研究中將適當增加樣本量,并嘗試建立PCM大鼠模型,為萬應膏外敷聯合手術治療PCM提供更為可靠的循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