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杰,李云晶
(長沙縣水利局,湖南 長沙 410100)
長沙縣縣域總面積1 756 km2,下轄13 個鎮、5 個街道,行政村(社區)200 個,常住人口近109 萬人。至2019 年12 月,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 600 戶13 195 人,邊緣戶128 戶,非貧困戶低保戶、特困戶6 505 戶,重殘戶3 910 戶。已摘帽省定貧困村12 個,100 人以上面上村(社區)45 個,2019 年完成脫貧計劃148 人,剩余未脫貧159 戶381 人,貧困發生率0.06%。
多年來,長沙縣水利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脫貧攻堅的工作部署,堅持以精準度為標準,以滿意度為追求,以可持續為方向,以脫貧攻堅各類問題整改為契機,聚焦貧困人口脫貧和成果鞏固,扎實推進農村飲水安全精準脫貧攻堅工作。
1)加強組織領導,層層壓實責任;充實力量,合力攻堅。飲水安全是脫貧攻堅目標“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內容,飲水安全問題不解決,貧困戶就不能脫貧,2020 年是脫貧攻堅決勝年,工作量大,責任更大。縣水利局始終將飲水安全精準扶貧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來抓:一是加強領導、壓實責任。全年局黨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脫貧攻堅工作,成立了農村飲水安全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由局長任組長,分管局長任副組長,主抓工作落實,將專項扶貧工作責任落實到人,形成責任層層落實,人人擔子上肩的工作局面。二是充實力量、合力攻堅。建立健全聯點工作制度,每個鎮街都明確了飲水安全精準對接站(點)及聯絡人,進行常態化聯點。
2)精準信息比對、逐戶復核,確保數據與情況一致。一是核實基礎數據。嚴格落實工作要求,充分用好縣扶貧辦基礎數據平臺、民政部門數據系統、縣殘聯數據庫,做好貧困人口、困難群眾數據的核查,嚴防漏、錯;通過數據比、群眾講、村級評、鎮級查、縣級核的方式,確保貧困對象信息真實準確。二是飲水安全排查和復核。長沙縣共計組織6 次全面性排查,分別為2017年1 次,2018 年1 次,2019 年2 次、2020 年2 次,下派工作人員至各鎮街、村全面對“四類”人員進行飲水現狀調查、問題排查,每次排查均由幫扶責任人逐戶上門,采取“望、聞、問、嘗”的方法,精確掌握每一戶貧困戶的飲水安全現狀及其對飲水問題的現實訴求;對排查發現的疑似飲水不安全問題均立即由村進行現場踏勘、鎮級進行復核,確實存在問題的,縣級現場制定方案,迅速采取措施,確保農村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動態清零。
3)因地制宜定方案,幫扶措施在“精準”。飲水安全問題多種多樣,存在基礎不足、地質情況不同、環境污染、水量不足等導致飲水不安全的情況,給飲水安全扶貧工作帶來了很多挑戰。怎樣解決?采用什么方式?長沙縣水利局對全縣飲水狀況、地下水狀況、自來水工程現狀做了一次全面調查,根據縣域實際情況制定了《長沙縣貧困人口安全飲水扶貧專項工作實施方案》,通過“四個一批”措施精準實施扶貧,即全面核查科學界定甄別一批,農村自來水工程普及一批,新建水井解決一批,凈化設備完善一批。一是對符合自來水入戶條件的貧困戶,由長沙縣潔源水業、榔梨水廠、黃花水廠、星沙水廠實施管網入戶工程。二是對于距離自來水管網較遠,地下水存在渾濁、異味等,無法形成水源區域保護的貧困戶,由縣水利局統一采購一批家用凈水器,由設備商負責安裝到位,并提供3 年的易損件(濾芯)更換;至目前,累計完成家用凈水器397 臺/套,共計解決貧困戶1 270 人。三是對于自備井水量不足或無水井的貧困戶,在自愿的前提下,組織實施新建水井或水井加深工程,共計新建或加深34 口,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82 人;對季節性缺水情況,各鎮、街道均按要求制定了干旱季節應急送水方案,并對存在季節性缺水的貧困戶逐戶登記,鎮級、村級均配備送水車,貧困戶家中均張貼送水聯系人、送水電話,確保干旱季節貧困戶飲水安全。四是通過“望、聞、問、嘗”評價標準和水質檢測核查甄別一批,共計完成地下水水質檢測1 300 余戶。
4)以貧困村為重點,全力推進貧困村自來水普及。在《長沙縣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十三五”實施方案》中,2017—2020 年長沙縣水利局實施農村自來水鞏固提升工程31 個,其中扶貧項目6 個,覆蓋全縣12 個貧困村,對距離農村自來水主管較遠的貧困村進行重點專項推進,分別安排了長沙縣飲水安全專項扶貧(開慧鎮開慧村、白沙村、福臨鎮影珠山村)和飲水安全專項扶貧(北山鎮明月山村、青山鋪鎮天華村、安沙鎮宋家橋村)兩個自來水管網工程項目。如省級貧困村金江新村通過實施自來水入戶工程,26 個村民小組全部拉通自來水管網,通組率達100%;2019 年底全部貧困戶完成入戶。“自來水接到每家每戶后,擰開水龍頭,清澈甘甜的自來水嘩嘩流出來,洗衣、做飯既干凈又方便。原來在農村燃氣熱水器基本不能使用,現在自來水通水后,水壓很好,一年四季都可以有熱水了。”金江新村的貧困戶熊運全喜笑顏開地說,“而且建檔立卡貧困戶安裝還免安裝費,每月減免水費6 t,真正讓我們貧困戶沒有一點壓力”。
為保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政策應享盡享,長沙縣人民政府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五保戶減免入戶管網建設費1 500 元/戶,并對每戶每月減免6 t 水費。至目前,累計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五保戶、低保戶自來水入戶2 900 戶,減免自來水入戶安裝費約400 萬元,水費約110 萬元,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困難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
1)數據變化大,部門信息統計標準不統一。民政部門的低保、五保均為動態調整,經民政部門認定即進行調整,但低保數據變化頻率較高;殘聯按照申請情況辦理,符合申報條件的,隨時進行殘疾等級評定并納入數據庫;精準扶貧數據庫每半年調整一次。各部門數據更新時間不一致,統計數據的標準不一致,數據采集信息不一致,造成了數據變化大。首先,部門之間不同類型的基礎數據信息和調整時間不一致,發生數據變動時反饋不及時,給農村飲水安全扶貧和其他專項扶貧帶來很多困難;再者,系統數據標準不一致,給采用數據的部門信息比對、復核增加比較大的工作量和難度。
2)貧困人口居住分散,基礎設施薄弱。貧困人口居住都比較分散且較偏遠,大部分處于山上、山腳、沖里、田邊或河邊,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條件差;但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受道路設施、地理位置、供水規模、管道建設等情況影響較大。如何合理規劃,讓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發揮最大效益,給集中供水工程規劃和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和任務。
3)思想意識發生改變,安全飲水宣傳不足。隨著社會的進步,環境生態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水環境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而人們的主觀意識在各種道聽途說、虛假宣傳、產品推銷的喧嘩中潛移默化地發生了改變,對自己使用了十幾年的水井開始產生懷疑,一味放棄自備井供水,要求接入自來水,沒有滿足愿望就全盤否定扶貧工作,給地方政府和部門帶來壓力。
1)部門協作,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數據共享系統,綜合扶貧、民政、殘聯數據要求,加強困難群眾檔案體系建設,為各部門扶貧指揮體系及時、準確提供家庭信息、貧困信息、幫扶信息,對脫貧攻堅逐步做到部門協作、配合調節、精細施策。通過信息共享和部門協作,可以實行“三個精準”,即精準定點、精準定策、精準實施,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五保戶、低保戶、重殘戶等困難群眾實行全覆蓋、動態管理,完善覆蓋縣、鎮、村的“三級”應對體系,實現全社會、全部門聯動,有效實施精準幫扶措施。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結合高山移民、集中居住點建設,提高農村集中供水普及。
3)加強安全飲水標準宣傳,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加大“飲水安全”宣傳力度,廣泛普及《農村飲水安全評價標準》以及水源保護知識。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指引下,長沙縣緊緊盯住縣域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特困戶、重殘戶,加大飲水安全措施保障力度,全面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不斷提升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通過精準幫扶、精準施策,至2020 年12 月,全縣貧困人口全部完成脫貧,圓滿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任務。我們將繼續推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按照鄉村振興的目標要求,抓緊對現有扶貧政策進行梳理,強化脫貧攻堅政策與農村社會保障政策的銜接,逐步將脫貧攻堅舉措調整為常規性社會保障措施,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推動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穩妥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