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喜佳,劉靜雅,李 盈,劉惠琴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中國腫瘤臨床》編輯部,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市“腫瘤防治”重點實驗室,天津市惡性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天津300060)
科技期刊為科技成果的重要傳播載體,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為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之一[1]。評價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篩選出優質期刊,展示優秀的科研成果,并且可以優化科技信息的傳播路徑。中國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與影響因子應該為期刊評價所服務。本文旨在從中文科技期刊編輯的視角出發分析,并以《中國腫瘤臨床》為例,探討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履責擔當并提高國際影響力。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抗癌協會和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共同主辦的《中國腫瘤臨床》于1963年由“中國腫瘤學之父”金顯宅教授創刊,現任主編為著名腫瘤學家郝希山院士。作為我國第一本腫瘤學學術期刊,它的創辦標志著國內腫瘤學科的建立。本刊以“引導創新、關注前沿、突出臨床、講求實用”為辦刊宗旨,致力于快、精、專、細地報道國內外腫瘤學創新性研究成果與先進臨床診療經驗,引領學科發展,促進學術交流,指導臨床實踐,保障人民健康。《中國腫瘤臨床》為半月刊,年均發文260篇,2020年期刊影響因子1.414,被引頻次2245次,學科綜合評價總分63.04,在腫瘤學科領域位居前列,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美國《化學文摘》(CA)、SCOPUS數據庫、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等收錄,在傳承優良學術傳統的基礎上始終堅持創新與發展[2],2020年入選第五屆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國高校百佳期刊。
隨著中國科研經費投入的增加和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中國正加速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行列邁進,中文科技期刊作為中國科技期刊的主體,肩負著承載科技成果,并且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使命[3]。《中國腫瘤臨床》自創刊以來,始終引領腫瘤學術研究方向,推動臨床診療新理念、新技術與新方法的應用,已成為我國腫瘤臨床醫師追蹤學術前沿、擴充專業知識、提高臨床技能的參閱期刊,被全國腫瘤醫師進修班列為教材與參考資料。
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與影響因子應為期刊評價所服務,影響因子為評價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期刊影響力忽略了不同文獻所產生的學術影響定性差異性,計量某個統計年度內出版的某些源文獻引證期刊的次數,可以在統計學意義上反映期刊在該統計年度產生的影響力。《中國腫瘤臨床》為提高中文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將英文摘要擴充至350~400個詞且全部經專業編輯加工潤色,并全文在中國知網(CNKI)上雙語出版。《中國腫瘤臨床》充分發揮引領學術前沿、提升臨床診療水平的作用,助力我國腫瘤學科建設。
大部分醫學期刊欄目種類單一且較為固定,通常為論著、短篇論著、病例報告與分析、綜述,易給讀者“千刊一面”的感覺。《中國腫瘤臨床》根據辦刊宗旨、學科特點等設置欄目,類型較為豐富,并且重點打造精品欄目,對提升期刊國際影響力尤為重要[4]。現設有院士論壇、專家論壇、指南共識、國家基金進展綜述、術式交流、新藥臨床研究、多學科病例討論等特色欄目。
中國的病例樣本量較大,且類型較為豐富,如多學科病例討論欄目不僅記錄了腫瘤患者的診療經過,而且邀請多位各學科專家對病例的臨床表現和診治難點等加以說明、注釋和點評,更利于加深醫務人員對少見病、罕見病和疑難病的認知,把握學科方向,追蹤熱點領域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尤其針對我國高發癌種研究與診治前沿,快速報道院士、學科帶頭人、優秀中青年專家的先進學術成果與經驗觀點。如通過刊發詹啟敏院士《細胞周期與腫瘤轉化醫學》、于金明院士《肝細胞癌外照射放療的研究進展》、湯釗猷院士《控癌戰重在六個整合》,引導腫瘤學新概念、新方向與新方法應用。再如,歐美等發達國家在制定了女性乳腺癌篩查指南后,乳腺癌治愈率提高到90%,而我國僅為70%,本刊發表郝希山院士牽頭制定的中國首部基于人群的乳腺癌篩查指南,提出針對中國女性的篩查起始年齡、篩查方法、篩查時間間隔等,有助于提高國內女性乳腺癌的早診率,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降低女性乳腺癌的疾病負擔,相關成果獲得2019年天津市科技進步特等獎。與國家基金委腫瘤處建立合作,每年刊發約稿文章,解讀國家自然基金臨床腫瘤學科申請與資助情況及研究新方向,指導讀者把握學科動向,規范基金申報,提高中標率。
近3年來組織重點專欄6期,指南共識24篇,專家論壇文章108篇。33篇論文入選“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論文”。2017年2篇論文入選“中華醫學百篇優秀論文”。2020年1篇論文被中信所評為“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內學術論文”。積極參與每年2月4日“世界癌癥日”與4月15日“中國抗癌日”暨“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活動,發布科普彩頁,在公眾號刊登科普文章,傳播腫瘤預防知識,介紹最新診療進展,加強公眾對腫瘤疾病的理解,提高防癌意識,增強腫瘤患者抗癌信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期刊堅持約稿,并按期出版,從而提高了論文的時效性。結合COVID-19疑似病例的腫瘤患者,約稿并刊發《COVID-19疑似病例合并肝母細胞瘤多學科臨床討論》[5],深受臨床醫師青睞,在增加腫瘤學界和讀者關注度的同時,提升了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科技期刊為一個國家爭奪科技創新話語權與知識產權的平臺之一。中國在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之后,又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夢想具體化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因此,國內必須有更多的科技期刊,才能做到科技期刊的復興。科技期刊如果暫無高水準且與國際接軌的相關要素,就很難實現更優的定位,不會產生“高聚合”的化學反應。同行評議、選題策劃、編輯加工、公開出版精益求精的嚴苛要求,為國內科技期刊實現占據國際影響力制高點的重要基礎。若無全流程“嚴肅、嚴密、嚴格”的采編平臺接觸和實施精品科技期刊出版工程的出版實務,即使擁有高水平的編委會也難以精選、精編出高水平的科技期刊。
《中國腫瘤臨床》采用一體化采編生產發布系統,提高數字化作業與傳播能力。構建覆蓋網站、微信、各大數據庫的傳播網絡。建立了由編委、審稿專家、投稿作者、訂閱讀者、中國抗癌協會會員組成的龐大用戶群,按專業開展文獻精準推送。快速發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乳腺癌合理化診療指南解讀》等文章,且期刊發表的文章被眾多媒體關注,如《中國女性乳腺癌篩查指南》一文被新華網、央廣網、央視新聞網、新浪網、健康時報網等20多家媒體重點報道,惠及大眾,使我國女性乳腺癌早診早治意識提高[6],下載率和引用率雙高。提示約稿和選題策劃至關重要,要充分利用各種途徑、提供相關有利條件、想盡一切有效辦法,第一時間刊登結合當下醫療背景的優秀文章,并在文章發表后,提供相關最為優質的后續服務項目。與國內外相關專家形成可持續推進且牢不可破的科研學術共同體,持續且以獨具特色的人文關懷,建立深厚的感情。入駐CNKI在線教學服務平臺,以學術研討方式傳播期刊重點內容,策劃臨床試驗與科研設計、論文寫作在線培訓,與CNKI合作開展“中文精品科技學術期刊外文版數字出版”,擴大期刊國際影響力。
《中國腫瘤臨床》為中國抗癌協會系列期刊,依托“中國腫瘤學信息平臺”和“中國抗癌協會系列期刊集成平臺”發揮中文雙核心期刊在集群中的學術引領作用,促進腫瘤學術交流與爭鳴,推動成果傳播與轉化。協辦中國抗癌協會下設相關專委會的學術會議,如在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期間,主辦“首屆癌癥研究與臨床診療前沿論壇”與“科研設計與論文寫作培訓班”,在線觀看近10萬人,取得顯著學術效益。作為中國抗癌協會32本系列期刊的旗艦刊,每年舉辦學術論壇、作者培訓等活動,引導學科交流,培育腫瘤學人才。每年牽頭組織系列期刊學術論壇,邀請國內外期刊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研討學術出版前沿、擴大學術影響力,交流集群化辦刊經驗,啟發學術思維,深化學術交流,為促進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的轉化起到積極作用。
中國醫學期刊在促進學科發展、傳承醫學文化、培育醫學人才中擔當著重要的職責和使命。適逢“健康中國”的機遇期,中文科技期刊有了更好的發展前景。世界科技期刊發展至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而中國科技期刊誕生于20世紀初,與國際相比,我國科技期刊起步較晚。國內科技期刊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和國際背景之下,以全球化視野來謀劃,爭奪我國科技創新成果的首發權和在世界科技領域的話語權。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2018年11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也強調了重拾中華文化自信,將對優秀中文期刊進行財政和基金支持。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國家有關部門和相關單位,不斷發布科技期刊發展政策和措施,經費投入不斷加大。特別是近些年,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獲得了廣泛的認同,科技期刊的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新發現、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推動了民眾對于腫瘤認知的進步;新的治療手段也在不斷革新,顯著提升了患者的治愈率且延長了腫瘤患者的生存期,但是癌癥仍未攻克,抗癌道路仍然任重道遠。對于中國科技期刊來說,部分社交網絡(如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為其提供了一個快速、有效、便捷的與公眾交流的平臺。通過上述平臺,讀者和作者可以檢索和獲取學術成果,與編輯對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流。《中國腫瘤臨床》積極響應“2.4世界癌癥日”和“4.15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暨中國癌癥日”科普宣傳工作,持續在期刊插頁刊登活動海報,擴大宣傳。結合疫情形勢,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腫瘤患者新冠肺炎病毒防護的專訪。
《中國腫瘤臨床》為確保論文的時效性,通常專輯、專欄和共識的出版均是在短期內完成組稿、審稿、終審、編輯、排版、校對和印刷等一系列流程。完善管理體制,有利于對期刊進行定位、明晰作者群體和統一審稿標準,從而全面且有效地提升投遞稿件質量、審者評審質量以及編輯出版質量[7]。加強期刊的人才培養,并且組建專門的宣傳隊伍,在整個流程中,為使專輯順利刊出,可全方位把控工作進度。《中國腫瘤臨床》培養了一支兼具醫學背景與出版專業技能的高素質編輯隊伍,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期刊全體編輯在春節期間提前歸崗,結合實事背景快速開展約稿工作,并刊發腫瘤患者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診療的相關規范和病例討論,這是提升期刊國際影響力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公眾號及時且有效地推出專家訪談,介紹疫情期間癌癥患者管理的要點,為社會提供專業、及時、精確的知識服務。
科技期刊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水平與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在信息技術不斷加深革新的當下,提升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不僅需要與時俱進,也是全面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發展的需要。目前,中國科技期刊存在著中文期刊質量參差不齊、英文期刊數量有限和對論文質量把控不嚴等問題,其國際影響力難以有效地提升。為了不斷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國內科技期刊亟需積極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獲得國家政策的有效支持,通過外引內聯的方式提升國際知名度,努力吸引優秀的國內外論文,嚴守論文質量關,杜絕學術不端等行為,恪守國際相關倫理標準,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并與新媒體相互融合發展,第一時間共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如上所述,中文科技期刊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和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質量和水平,參與國際性的學術交流,從而助力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