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領全,李德強
(《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有限公司 天津300070)
學術會議和科技期刊、互聯網一樣都是科學工作者獲取科技信息與情報的重要渠道之一[1]。《中國給水排水》(半月刊)創刊于1985年,是面向全國給水排水和環境工程界的專業性科技期刊。作為行業期刊,《中國給水排水》始終將服務行業發展作為自己工作的出發點,通過整合雜志的行業資源和品牌優勢,不定期召開不同專題的行業學術會議,為專業技術人員搭建學習交流平臺,促進了行業發展。
2020年,《中國給水排水》克服疫情帶來的重重困難,及時恢復線下品牌活動,進一步拓展行業影響力。《中國給水排水》主辦的“2020年中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高級研討會(第四屆)”在山西太原成功召開(同期召開了2020中國排水管網大會),同時進行了網上云直播,會議的規模、層次和影響力居業內首位(規模超過1000人),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行業學術研討會的成功召開,助推了雜志的發展,使其品牌價值不斷攀升。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打造千人行業學術大會,助力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值得研究總結。
科技期刊專業性強,影響力比較容易輻射整個行業,期刊的文章能夠很好地反映行業發展現狀和最新研究成果,因此,科技期刊將產學研和行業主管部門很好地聯系在一起。科技期刊促進了科研成果產業化發展,成果產業化發展也推進了科技期刊的品牌化發展,二者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科技期刊主辦的行業學術研討會有非常強大的號召力和組織力,每年的行業學術會議將行業專家、企業家、行業從業人員、行業協會(學會)等匯聚在一起共同探討行業發展大計。
每次研討會都提前征集專業論文,編輯出版相應主題的論文集。研討會論文集交流文章都是本行業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科技期刊近水樓臺先得月,第一時間獲得優秀論文,直接精選組稿,在科技期刊上正式發表。同時,這也激發了參會代表繼續參會和創作的積極性。
根據每次會議的主題,編輯部及時聯系相關贊助單位,行業領袖人物會推薦高質量的贊助單位,通過期刊平臺宣傳也可獲得一部分贊助單位。編輯部根據贊助單位和會議主題的契合度,通過與贊助單位進一步溝通協商,確定研討會的最佳贊助單位。贊助單位看重的是通過聯合主辦會議的形式宣傳自己的企業形象,擴大知名度和美譽度,增進與業主單位、設計單位等的進一步交流合作。很多企業家將贊助行業學術會議作為自己為行業發展做貢獻的重要機會,認為贊助行業學術會議是自己的應盡責任。每次大會的成功舉辦,贊助企業的老總收獲成就感,為會議的連續成功舉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設是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品牌建設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建設,尤其是專家智庫的建設。科技期刊主編應牢固樹立品牌建設意識和品牌延伸策略,積極主動深挖各方面的資源,協同創新發展,整合學術資源、人脈人才資源,特別是編委專家、行業大咖資源,不斷提高辦刊能力,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充分發揮專家智庫作用,引領行業科技發展方向,為行業發展服務,助推行業科技進步。每次研討會都有幾十位行業大咖積極發言,有的是行業前瞻性研究和政策建議,有的是基層實干專家實踐經驗總結,有的是行業主管部門領導高屋建瓴的政策解讀。大家既交流了心得,又結識了朋友。編輯將學術會議的報告內容及時匯總,通過科技期刊及其新媒體平臺二次傳播,擴大行業影響力,更好地發揮了科技期刊的學術導向作用。
科技期刊主辦行業學術會議既可以為雜志社創收,提高雜志社的經濟效益,又可以創造機會同業內專家、企業家、行業同仁面對面交流溝通學習,同時又展示了自己的風采。會議的主題咨詢互動、會議通知的直投、科技論文的征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的互動等,都極大地提高了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每次學術會議的盛大召開,相關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的爭相報道,都極大地提高了科技期刊在行業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行業學術會議上交流展示的科研成果也同時得到了宣傳放大,為科研成果產業化發展贏得先機。科技期刊也贏得了同行的贊譽,為期刊以后的高質量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科技期刊應將作者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通過各種渠道不斷開發和維護作者資源,通過學術會議開發和擴充作者隊伍是直接且高效的方式之一。學術會議為編輯和作者創造了坐下來面對面交流溝通的機會。通過電話、網絡等有過溝通的老朋友,一見面倍感親切,直接交流,互通有無,知無不言,高效深入。另外,行業青年才俊不斷涌現,借助學術會議平臺,可以發現新人,優化作者隊伍,促進作者隊伍可持續發展壯大,打造活力無限的作者隊伍。
科技期刊要重視加強審稿專家的隊伍建設,采取各種途徑發掘、培養年輕審稿專家,通過各種渠道豐富和科學管理審稿專家庫。科技期刊編輯通過學術會議這個大平臺,與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宣傳期刊,擴大期刊的影響力,提升專家對期刊的認同感,發掘審稿專家,這是拓展審稿專家隊伍的直接高效的途徑之一。參加品牌學術會議的報告人多數都是在某一科研領域學術上有較高造詣、在行業內有較大影響力的大咖。通過聆聽專家的學術報告及面對面的交流,對每個發言專家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將有些專家直接邀請作為期刊的審稿人,面對面和專家深入交流審稿要求,同時也便于了解專家的特長喜好等。與紙質期刊交流相比,面對面的交流靈活性更高,針對性更強,反饋更及時。
科技期刊主辦高端學術會議,能使編輯更深入了解行業科技發展的前沿技術,邀約高質量的文章。編輯在會前進行行業背景分析、大數據分析、選題策劃、業內專家咨詢,會中面對面交流和直接約稿,會后跟蹤互動溝通和約稿審稿等方面進行精心的策劃和準備,可使組稿成功率大幅提高。科技期刊編輯只有與科學研究人員保持密切、深入的聯系,才能接觸到本學科前沿的源頭活水,實現稿源不斷拓展的目標。
科技期刊主辦學術大會的同期,編輯部一般選擇合適時段組織召開期刊編委會,為編輯和編委面對面交流創造了很好的平臺和機會。編委們對科技期刊以前的工作進行總結交流,對科技期刊未來發展提出更好的發展建議。科技期刊論文的質量水平與編委的科研水平密切相關。高水平的編委隊伍是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前提。編輯和編委面對面互動交流,提出各自發展目標,形成一個共創共贏共享的良好局面,為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從事科技工作的專家學者都特別重視學術交流,希望通過學術會議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希望被行業認可。另外,借助國內外行業學術會議向與會專家集中推薦期刊,擴大期刊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是編輯向科技界宣傳學術期刊的重要方式。結合《中國給水排水》主辦學術會議的實際工作介紹打造品牌學術會議的途徑。
不同的主題,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會議規模。確定選題之前首先要確定科技期刊的優勢資源,學術會議的主題方向和科技期刊優勢資源保持一致。這是會議主題確定的前提,否則,會議規模很難做大,質量很難保障。
組織報告時要充分調研,充分了解會議主題方向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做到會議報告內容系統、前沿,并兼顧解決行業實際問題。同時建立報告專家庫并不斷充實更新,為下屆會議的順利召開、會議質量的提高、會議規模的增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術會議主辦方不僅要追求會議報告內容的精益求精,還必須重視對會議的宣傳報道。現在已經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好的宣傳推廣能將會議的影響力提升一個臺階。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資源,全方位宣傳報道會議的各個階段的進展,將會議的精品內容、品牌優勢淋漓盡致且深入人心地傳達到行業內的專業人士。宣傳方式主要有新聞通稿、微信推送、實時微博、網頁更新、專業媒體報道等。
會務工作的各項安排切實關系著學術會議的順利推進,直接影響參會代表的體驗。會議場地布置、設備保障、防疫及安全預案的執行等都非常關鍵,是組織高質量學術會議的基礎。另外,會議報到注冊、參會代表用餐、住宿、交通、參觀等會務工作都需要會務人員的貼心服務。會務組織執行主要是依靠團隊力量,提前做好組織策劃執行方案,對團隊成員充分培訓,不斷在實際操作中錘煉,在實戰中不斷增長本領,提高實際執行能力。
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充分創造條件,以人為本,為每位與會代表提供個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務,打造有特色的會議服務品牌。
會議直播流媒體發展是大趨勢,《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順應科技和行業的發展,隆重推出的云直播平臺,受到了業內廣泛關注,也得到了業內專家、企業家和行業同仁充分認可,為會議的二次傳播創造了條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科技期刊整合利用好自己的資源,依托大的網絡平臺,做好云直播平臺的建設和運營,對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會議規模越大,每個參會代表的平均成本就越小,整體效益就越大;另外,會議內容越豐富,質量越高,參會代表可選擇的機會就越多,收獲就越大,會議規模就越大。大規模的學術會議可形成一個共創共享的生態圈。學術會議得到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會議越辦越好,科技期刊社就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這正好契合良性循環帶來收益遞增的規律。
盡可能多地邀請高校科研機構、專業公司、設計單位、工程總承包公司、相關配套公司等參與會議,建立完善且成規模的合作生態圈,共同探討科研、產業、工程、運營等方面的熱點問題,共創共享行業發展成果。
學術會議對科技期刊作者及審稿專家隊伍建設、促進編委與編輯的交流互動、品牌建設及延伸、擴大科技期刊在行業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科技期刊社成功主辦學術會議能夠切實助力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科技期刊社只有不斷總結打造品牌學術會議的經驗,確保主辦的學術會議成功召開并穩步發展壯大,才能為科技期刊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