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瀟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編輯部 天津300191)
目前,我國網絡與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通信技術正在邁入“5G”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這一發展現狀對于紙媒來說是巨大的沖擊,新媒體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傳統的閱讀方式由紙質載體逐漸向手機、電腦等電子載體過渡,微信、微博、抖音等手機軟件占據了人們的大量時間,也向大眾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的信息來源。與此同時,傳統的出版行業也在逐漸向網絡出版傾斜,新興的出版形式蓬勃發展,傳統出版與新媒體的融合日益密切[1]。
在這一發展背景下,科技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應運而生。目前,絕大多數科技期刊編輯部都已經實現了全網絡化辦公,編輯通常使用效率更高的在線采編系統進行審稿、組稿等日常工作,及時通過各個網絡平臺(如編輯部網站、知網、公眾號等)推送即將出版的科技成果,并與作者、讀者通過網站、QQ、微信等軟件直接溝通,縮短了作者與編輯、編輯與讀者、作者與讀者之間距離,也更加有利于編輯人脈的積累。新技術發展帶來的便利條件使得編輯的工作更加方便地開展,也促進了科技成果以更加高效、更加多樣的途徑傳播,科技期刊以更加創新的形式發展。
在傳統的編輯工作中,要求科技期刊編輯應當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良好的科學素質以及精湛的編輯實務技能[2],然而,在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除了紙面上的“基本功”,編輯更應當立足紙媒,放眼網絡,在新媒體方面實現職業素養的提升,力求尋找科技期刊發展的多樣化道路,拓寬科技成果傳播的途徑,提升科技信息傳遞的時效性。本文分析了新媒體背景下編輯應具備的個人能力,旨在為新媒體平臺的運營及科技期刊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傳播渠道的快速增加,也造成了相當體量的自媒體與融媒體快速發展。市面上,各類新媒體平臺層出不窮。目前,期刊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幾乎成為科技期刊新媒體發展的“標配”,這顯示出了科技期刊對于新媒體工作的重視與決心。然而,還有大量科技期刊的官方賬號存在更新頻率低、推送信息少、服務不到位等情況[3]。實際上,新媒體平臺是作者、讀者最易搜索到的與科技期刊進行聯系的官方渠道,也理應成為科技期刊服務作者與讀者的良性平臺、對外展示品牌形象的最佳窗口。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科技期刊編輯應當重視起新媒體平臺的重要性,將這一絕佳工具好好地用起來。
科技期刊是周期性制作發行的產品,其時效性往往不夠強,有些刊物出版周期較長,更使得科技文章需要經歷漫長的等待才能與大眾見面。與傳統紙媒不同的是,新媒體的信息推送是實時的、大量的,這一優勢使得新媒體能夠成為科技成果傳播擴散的優質平臺。
科技期刊的新媒體賬號內容往往與期刊本身的內容定位與行業特點密切相關,從狹義方面來講,期刊自身信息的時效性,是作者與讀者共同關心的。期刊在新媒體平臺及時、規律地發布最新錄用信息、網絡首發情況、新刊目錄、重點文章推介等,一方面能夠使作者與讀者了解編輯部的工作流程,得知文章的進展,同時將研究成果較早地傳播給大眾,為科研工作帶來幫助;另一方面,則能夠向作者與讀者刷“存在感”,增加其對期刊的關注度,也有助于樹立期刊嚴謹負責的品牌形象。一些專刊、征文、招聘等重要信息放在新媒體平臺進行推送,更能增加信息的傳播廣度,提升期刊的知名度,有利于組稿工作的進行,更有助于期刊的發展。
從廣義方面來講,科技期刊新媒體平臺不僅是期刊自身的信息傳播者,也是其所代表的學科、行業的信息傳播者,而其關注者往往也身處學科、行業之中,對于專業信息具有一定的需求。此時的新媒體平臺更應當立足期刊,放眼學科行業,提升自身功能站位,將大眾關注的、最新的領域信息推送給讀者,這既有助于凝聚平臺的人氣,提升讀者對于平臺和期刊的認知度,也能夠十分有效地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但值得注意的是,此類內容的運營更需要編輯具有極高的專業素養和知識水平,不僅需要在信息的海洋中大浪淘沙,選取讀者關注的有價值的信息,保證專業性、前瞻性,更應注意甄別信息來源,選擇合適的傳播方式,不做“標題黨”,更不傳播“假消息”。
新媒體的展現形式在近幾年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由傳統的文字形式,發展出了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如漫畫、音頻,以及新興的短視頻等。在人們閱讀習慣逐漸碎片化的今天,在除工作、學習需求以外的時間讓專業知識占據大眾的眼球,是一件相當需要技巧的工作。
從基礎技能方面來說,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的后臺,均具有大量的操作按鈕,對應至不同的使用功能,如何用好這些功能,是編輯開展新媒體工作需要邁出的第一步。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第三方平臺,如文章編輯器、數據分析工具、素材網站等,其功能與內容浩如煙海,但如果能夠熟練使用,就會成為優化傳播內容、助力平臺提升的有力工具。例如編輯器和素材網站能夠幫助排版和美化微信、微博的推送文章,使之更加美觀,閱讀更加順暢,從而更容易得到傳播;而數據分析工具則能夠幫助分析讀者人群信息及閱讀數據等,使平臺的信息選擇、傳播和運營更加有的放矢。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新興的網絡會議直播工具,更使得特殊情況下的學術會議交流有了新的形式,由于具有不受場地限制、節約辦會成本、報告質量更高、互動效果更好等優點,可以有效提升期刊宣傳效果,利于塑造期刊的品牌形象[4]。
除此之外,新媒體工具還包括多樣化的多媒體的編輯工具,由最簡單的圖片編輯,到較為復雜的漫畫創作、音視頻剪輯制作等,都是有助于信息傳播的有力工具。放眼網絡,不乏優秀的創作者,將專業的知識與有趣的展現形式巧妙結合,在獲得大量關注的同時,也將本來較為難以理解的內容科普給大眾。這固然與編輯的個人能力與興趣愛好緊密掛鉤,但也并非十分難以上手的專業技能,若能夠有余力學習掌握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將極大地提升編輯新媒體工作的能力。
與其他形式的工具一樣,新媒體工具的使用是一個逐漸熟練的過程,編輯應當積極接受新鮮事物,勇于進行嘗試。
目前,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5],這意味著新媒體平臺用戶數量極多。而科技期刊通過新媒體平臺,不僅能夠吸引期刊原本的作者與讀者,更有機會吸引各學科、行業中的大量潛在人脈。編輯也是一項與人溝通的外聯工作,經營人脈是編輯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在新媒體背景下,編輯運營新媒體內容,則是拓寬了與人交際的渠道。新媒體內容傳播廣泛,讀者發表看法也十分自由,在此過程中,編輯若能多多與讀者溝通,及時回應關注者的留言與需求,則能夠結識更多同領域的人員,發展作者、審稿人群體,為拓展人脈打下堅實基礎;若能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則可以進一步運營由新媒體平臺發展而來的“粉絲”社區,通過網絡大幅提升科技期刊信息傳播廣度與影響力,更加有利于期刊的長足發展。
隨著我國網絡與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科技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將日益緊密。在這一背景下,科技期刊編輯工作將不再僅僅局限于紙面,而是應當重視新媒體平臺建設,以內容為立足點,掌握多樣化的新媒體工具,打造專業型、創新型新媒體信息平臺,并以此為基礎,通過互聯網更好地服務作者、讀者,服務大眾,拓寬人脈,為科技期刊的發展尋求創新之路,為科技成果的傳播尋找多樣化渠道,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增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