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寧
(《紅外與激光工程》編輯部 天津300308)
專欄/專刊的出版是提升科技期刊創新性、增強競爭力、擴大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打造專業性、明確指向性的結構單元(精品專欄)能夠更好地吸收、引導該專業領域的科研人員深耕細作,學習共勉[1]。
《紅外與激光工程》是集學術研究、技術研發與工程應用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技期刊,主要刊登國內光學、光電子及交叉學科的學術論文與工程研究報告。自2017年10月始,《紅外與激光工程》在原有欄目的基礎上開辟了特約專欄,旨在為科研工作者提供最前沿且具時效性、更專業、更有針對性的技術熱點成果,并進一步助力期刊發展[2]。筆者以《紅外與激光工程》為例,介紹科技期刊打造專欄/專刊的途徑和方式,并列舉實例就專欄/專刊對科技期刊發展產生的重要作用進行了闡述和分析。
選題和組稿是科技期刊編輯流程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3]。具有前沿性、反映某一領域研究進展的選題可以提高關注度,促進學術成果交流[4]。《紅外與激光工程》始終秉承“專家辦刊”的原則,為保證專欄/專刊組織協調工作順利開展,在策劃選題時,特邀請某一專業研究領域的編委、權威專家、青年編委擔任“專欄主編”或“特約組稿專家”,與主編一起對選題進行論證。此外,他們要負責專欄/專刊序言的撰寫,擬定征稿范圍及約稿對象,至少撰寫一篇本人第一作者或本人所在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的高質量稿件,對稿件質量進行評審把關,安排專欄稿件整體布局、選定封面文章、參與封面設計,與約稿對象聯絡溝通,確保約稿在截稿日期前到位等工作。
例如,在充分發揮編委作用方面。《紅外與激光工程》2019年第2期“微納光學”、2019年第6期“計算光學成像技術與應用”、2019年第11期“光限幅材料與器件”、2020年第1期“新型紅外器件”、2020年第3期“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2020年第4期“近程激光探測”、2020年第5期“深空探測技術”、2020年第7期“紅外消光技術”、2020年第9期“超表面波前調控”、2020年第11期“星載激光測高技術”等特約專欄均由編委及/或青年編委擔任“專欄主編”,為期刊邀請到更多高質量稿件,充分調動了編委的積極性,為期刊發展發揮了引領作用。
聚焦學科領域熱點打造專欄/專刊也是獲取優秀稿源的重要方式[5],參加行業內高水平的學術會議是爭取優質稿源的有效途徑之一。《紅外與激光工程》精選光電領域學術會議,選擇會議專題主席或知名專家擔任“專欄主編”。需要注意的是:會議約稿論文要確認其未被會議文集收錄。
紀念性專欄/專刊是精選具有國際和國內重大影響力的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節點而策劃出版的,可提高關注度,實現科普功能[6]。
舉例:圍繞行業重大事件出版專刊。2020年是“激光器誕生60周年”,《紅外與激光工程》于當年12月出版了“紀念激光發明60周年專刊”。期刊榮幸地邀請到周炳琨院士為專刊撰寫出版序言,并力邀激光領域6名專家擔任“特邀組稿專家”,分別策劃了“先進激光器技術”“激光材料與光電子器件”“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3個主要欄目,主題與國際前沿基本同步,專刊共發表了34篇論文(12篇綜述、22篇科技論文),均為特邀,集中展示了我國在激光領域的最新高水平研究成果。
為了更好地落實國家四部委關于推動中文科技期刊創世界一流,以及“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文件精神,《紅外與激光工程》積極開展“走進高校,攜手共建”系列活動,目的是充分利用高影響力期刊平臺,與高校共同開展學術交流和論文出版等方面的合作,大力推動高校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工作。
例如,2022年2期即將出版《紅外與激光工程》之“南京理工大學”專刊。為此《紅外與激光工程》編輯部走訪南京理工大學,雙方就專刊出版工作達成一致,期刊將聯合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與光電技術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理學院等單位,共同出版一期包含該校“光電成像”“超快激光”“計算3D成像與顯微”“測試與光學設計”“量子探測”“微納光電子器件”等熱門專業領域最新科研成果的合輯,集中展現南京理工大學光學工程學科“十三五”期間的豐碩學術成果。此次專刊的出版必將極大地助力期刊發展,對高校及學科影響力的提升更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專欄/專刊文章的評審采取“三審”制,由編輯部和“專欄主編”或“特約組稿專家”進行初審,專業領域至少2位審稿人進行評審,主編進行終審,專欄/專刊負責編輯跟進整個評審與編輯出版的過程。專欄/專刊的審稿和發表周期務必要快。具體流程如下:
①專欄主編(特約組稿專家)+編輯部發約稿函→②受邀專家及投稿作者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交稿→③初審→④同行評議→⑤終審→⑥錄用+網絡首發→⑦專欄主編(特約組稿專家)根據文章類別進行整體編排,選定封面文章→⑧安排卷期定稿→⑨排版+編輯校對→⑩印刷出版+最終網絡版。
通常,①~③階段需要3~5個月,三審周期不超過15天,⑥~⑦階段歷時一個月完成,故整個專欄/專刊出版周期不超過半年。
精品專欄/專刊出版后,如何最大限度地傳播、提高關注度是更加關鍵的工作。在“互聯網+”背景下,期刊主要通過以下方式開展推廣宣傳:
①在期刊網站上開辟“特約專欄”板塊,將各專欄按照出版先后時間進行匯總,可根據專業關鍵詞進行檢索,所有專欄文章均為開放獲取。
②每期專欄出版前和出版后,期刊網站均在醒目位置發布征稿通知和專欄文章列表。
③每期專欄出版后,通過郵件向當期作者、期刊編委、相關領域專家等進行推送。
④制作專欄/專刊約稿通知、專欄文章合集、特邀文章推介等公眾號報道進行發布。
⑤邀請優秀專欄文章作者撰寫制作科普化的公眾號推文。
⑥制作精品專欄宣傳冊及抽印本,在參加相關學術會議時進行宣傳。
⑦與專業學會平臺微信公眾號合作共同推廣。
除了利用網絡媒體進行推廣宣傳外,積極參與專業領域學術會議,利用展臺展示推介期刊專欄/專刊成果,是最直觀、最親切的與專家、讀者互動的方式,更是宣傳推廣期刊最有效的途徑。此外,《紅外與激光工程》編輯人員多次走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對不同專欄/專刊進行了有針對性、專業性的宣傳推廣和傳播。
例如,精品專欄之一。《紅外與激光工程》于2020年3期出版的特約專欄“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共刊登20篇文章,中國知網數據統計顯示:該期專欄文章篇均下載量為258.85次,該期其他論文篇均下載量為92.8次。期刊官網數據統計顯示:該期專欄文章篇均瀏覽量為813次,篇均下載量為229次;該期其他論文篇均瀏覽量為269.3次,篇均下載量為34.3次。可見專欄文章的瀏覽量和下載量遠高于當期出版的其他論文。特別是由該專欄主編、《紅外與激光工程》青年編委,南京理工大學左超教授撰寫的首篇文章《3D真的來了嗎?——三維結構光傳感器漫談》被下載898次,被引用14次(CNKI);期刊官網瀏覽量為1634次,下載704次,此文公眾號閱讀量為1376次。此外,該專題推文的微信公眾號閱讀量為1204次,均居于微信公眾號推文閱讀量前列(以上數據均截止到2021年5月29日)。
專欄的出版、優質的稿源使得期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紅外與激光工程》連續7年(2014—2020年)榮獲“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全國科技期刊Top10),2020年入選“第5屆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在全國159種“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類期刊中,影響力指數排名第9位。
通過組稿專家和編輯邀請,期刊紙媒、網站、公眾號、會議媒體等渠道宣傳推廣,與各專欄專題相關領域的專家和科研人員積極參與,不吝賜稿,顯著擴展了期刊原有的受眾群體,許多原本對期刊不了解、不熟知的院校和師生開始關注期刊動態,許多青年專家加入期刊審稿人、青年編委的隊伍中,為期刊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通過組稿,期刊微信公眾號也吸納了更多新力量加入公眾號撰稿人的隊伍中,為公眾號推文形式和內容的豐富添磚加瓦。
專欄/專刊組稿的過程提升了編輯與專家溝通交流的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加強了編輯的自信心與責任感,對學科前沿和專業熱點追蹤的觸覺更加敏銳,宣傳推廣期刊的形式更加靈活和多樣化。
目前,《紅外與激光工程》的專欄/專刊組稿工作蒸蒸日上,光電領域的領軍專家、青年才俊紛紛為期刊組織優質稿件,牽頭組織策劃專欄出版工作。截止目前,《紅外與激光工程》共出版了26個專欄的288篇專欄約稿,邀請到了70余位專家擔任“特約組稿專家”。2021年下半年的專欄安排已完成,2022年的專欄策劃已啟動,與高校合作即將出版的院校專刊系列工作已經展開。
實踐證明,打造精品專欄/專刊能夠促進學科專業發展,豐富期刊專家庫資源,提升期刊行業地位,擴大期刊學術影響力,加強編輯隊伍建設,是一項助力期刊長足發展的有效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