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靜
(天津市天津醫院《中華骨科雜志》編輯部 天津300211)
近年來,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類論文持續升溫,盡管為二次研究,但它可以為臨床提供高質量證據。據以往研究,近10年來系統綜述的刊發量上升10倍[1-2],并且是引用率最高的文章類型,因此該文章類型通常受到較高關注,也具有較高影響力。隨著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類論文熱度的升高,期刊刊登的數量大幅增加,但文章的質量卻有所下降,如何加強對這類文章的審查以及后期編輯處理,成為當前多數期刊面臨的嚴峻問題。
文獻檢索是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制作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編輯審閱首先看到的以及最關注的部分。不同的檢索策略所得到的文獻數量是不同的,最好的檢索策略是要找到既與研究主題相符合又能盡量檢索出最多的文獻。來稿中,這一環節容易出現比較嚴重的錯誤或問題,需要引起編輯的高度重視。
檢索詞的選擇是否恰當是文獻檢索流程中的重中之重,它決定整個檢索流程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以及檢索結果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即保證查全率和查準率。編輯的審查建議包括2個步驟。
第一步首先利用重復試驗的方法,檢查檢索結果的真實性。編輯利用作者提供的檢索詞在相應的數據庫中進行檢索,查看檢索結果是否與報告中相似,通常檢索文獻數會高于或等于作者提供的數據;如果檢索到的文獻數據明顯少于報告中的數據,則應質疑試驗結果。
第二步是檢查檢索式是否科學、規范、完整,即制定的檢索詞是否能夠具有高的查全率和查準率,選詞過泛會大幅增加工作量,降低文獻檢索的準確性;選詞過窄則會降低檢索范圍,漏掉高質量文獻。對于很多重要的數據庫,如PubMed、EMBase(Excerpta Medica Database)、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等數據庫,作者應當盡量采用主題詞(Mesh terms)與自由詞(Free terms)結合的形式,以便做到真正的系統檢索[3]。此外,編輯應當要求作者提供完整的檢索式,不僅僅是提供簡單的關鍵詞,而是應當提供整個檢索式,包括主題詞、自由詞、布爾檢索以及實際采用的其他檢索工具[4]。
為了更好的查全,一般來說,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應當至少選擇3個重要的數據庫,因為不同數據庫對文章的收錄差別很大。對于英文論文,Cochrane協作組推薦的3個數據庫是PubMed數據庫、Embase (Excerpta Medica Database)數據庫以及Cochrane對照試驗中心注冊庫(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對于中文論文,主要的數據庫包括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維普數據庫(VIP),萬方數據庫(Wan Fang),中國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CMCC)等[5]。
系統綜述的寫作宗旨是盡可能收集某一話題現存的所有高質量文獻,在此基礎上合并文獻結果以指導臨床工作,因而查全是這項工作的重點。在來稿審查編輯中,有很多稿件存在檢索來源單一、檢索途徑局限的問題。有些稿件只對一兩種數據庫進行檢索是不夠的,編輯應要求作者增至3個以上數據庫重新試驗[6];此外,檢索途徑也不應只局限于數據庫一種,應盡量從多個渠道獲取文獻,如瀏覽相關文獻的參考文獻、翻閱或瀏覽高質量期刊、與醫藥機構交流搜集資料等。此外,灰色文獻,即未發表但高質量的研究結果也應納入,檢索途徑包括向研究機構、制藥公司搜集文獻,檢索國際和國內的臨床試驗資料庫(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和中國循證醫學中心的臨床研究資料庫)[7-8]。
制定科學、統一的納入排除標準十分重要,可以保證研究的客觀性和可重復性,保證研究是按照標準,而不是按照作者的偏好在進行,從而減少篩選過程中的選擇性偏倚。在來稿中,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的納入排除標準主要存在3個問題:無納入排除標準、標準內容不合適以及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呈互補關系。
針對第一個問題,如果檢索不是在事先擬定好納入排除標準的前提下進行的,那么檢索結果一定存在偏倚,編輯應退回稿件,請作者重新試驗。
第二個問題是納入排除標準的內容不合適,諸如標準過于簡單、過于復雜,或者將納入標準寫成手術或治療指征。納入排除標準應當是針對相應的研究主題,在符合倫理道德及實際情況下所指定的一種進入到研究的研究對象所應具備的條件,與手術納入病例的適應征和禁忌征并不相同。為了規范這類論文的合格標準,國際報告規范Prisma等聲明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定要求,應當包括5個方面(PICOS):參與者特征(participants)、干預措施(intervention)、對照組(comparison)、結局(outcomes)以及研究設計(study design),通過這5點基本可以概括這類論文的納入標準[9-10]。排除標準則是排除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一些混雜因素,如同時服用了其他藥物進行干預措;除了目標疾病,還有合并癥的患者,以及重復發表等不合格的報告特征[11]。
第3個問題是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互補。我們的研究過程是先通過納入標準納入一部分符合標準的文獻,而后在這些納入的文獻中通過排除標準去掉不符合要求的,得到最終的文獻。那么首先在第一個環節納入的文獻中,不會出現符合與納入標準互補的排除因素的文獻,因此撰寫互補的標準是不準確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納入標準的參與者是女性,那么納入的所有文獻的參與者都是女性,而排除標準中出現排除男性就是沒有必要的;再舉一個例子,比如納入標準中的研究類型是隨機對照研究,那么排除標準寫病例對照研究或個案報告等其他研究類型就是不合適的。
盡管在眾多證據等級標準中,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類論文都被列為最高級別,但實際上如果研究包含的文獻質量很差,文章的質量和級別也不會很高,甚至研究結果會存在較大偏倚,刊發后有可能會誤導臨床做出錯誤決策[12]。因此,編輯對這類論文的審查一定要更加嚴格,通過同行評議不代表就是優質稿件,醫學編輯自身也應當具備相關的知識,對可能出現的錯誤和問題有一定甄別能力。對于文獻檢索這個環節,編輯收到來稿后,可以首先根據P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聲明的條目逐一對照文章內容是否符合報告標準,然后再對文章內容進行編輯審查,如果有不確定的問題,應當請醫學檢索專家和統計學專家做進一步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