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婧娓 謝新穎 朱春鳳
吉林建筑大學土木工程學院(130118)
高校的內涵式發展,源頭在于教育思想的轉變,而特色專業建設是高校深化教學改革、轉變教育思想的關鍵。高校的特色專業建設重在“特色”,而對于地方高校來說,“特色”即表現在如何將科學技術發展、區域經濟發展、人才市場需求融入到高校的專業建設問題中去。針對土木工程專業來說,特色專業培養的人才,應具有絕對的社會競爭力,應具有符合某些特定企業需要的工程素養。如何能夠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特色專業建設,應采取何種人才培養模式達到企業所需的人才要求,是高校專業建設必須考慮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企業、科研機構及高校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逐步形成產學研合作機制,在人才培養、科技開發和生產活動中的有機結合,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但由于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不能與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有效結合、合作流于形式,合作各方更注重是否獲利而忽視人才培養等因素的制約,影響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產學研的合作不能與本地經濟與區域產業特點結合,不能與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結合,不能互利互補,協調發展[1]。
文章提出將土木工程特色專業建設與產學研合作機制相融合,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特色專業建設能夠借助產學研平臺實現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促進學校教學基本建設,提高辦學實力和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產學研平臺在特色專業建設的過程中能夠得到拓展和壯大,從而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于地方或區域經濟建設。
特色專業建設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特色專業建設思路與人才培養方案應符合人才市場的實際需求,應堅持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思想。對于土木工程專業來說,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是培養的人才是否具有社會競爭力,是否具有良好的工程素養,是否符合企業的需要。想要解決這些核心問題,就必須先找到土木類人才市場需求目標與特色專業建設目標都有哪些共同點,基于兩者的同一目標,才能找到一條專業特色突出、專業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特色專業建設道路。
針對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來說,將特色專業建設與產學研合作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打造具有專業優勢性的特色專業,并向社會和企業輸送本專業某一特殊領域的高、精、尖人才,提高高校在同類專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產學研合作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優質資源,這些優質資源又可以服務于特色專業發展。兩者融合,協同發展,校企能夠達成一致目標,可以通力合作創建特色專業,發展產學研合作機制[2]。這不僅可以化解高校資源困境,也可以讓企業參與到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來。同時,借助產學研合作機制高校與企業合作,也能夠搭建校外人才培養實習基地群。此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更有利于推進高校的專業內涵建設。兩種發展模式的結合,互惠互利,最終都是為了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
建立土木工程特色專業與產學研合作機制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首先要選擇合理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在這個機制的基礎上,打造特色型專業人才,一方面高校應利用所處的地緣優勢,把專業建設與區域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結合起來,瞄準區域經濟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大力發展與其密切相關的應用型專業,設置與其相關特色專業,培養特色專業人才,形成獨特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專業建設應與教學改革相結合,建立適應產學研合作的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建設等。
2.2.1 明確人才定位完善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必然要求修訂原有的培養方案,因為修訂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具體體現。對于土木工程專業來說,應依據工程應用型人才定位,立足于本專業人才就業的地區定位和特色,來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使新的培養方案在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環節安排等方面更好地適應特色專業建設與產學研合作機制相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要求,在技術上符合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培養方案內容的修訂可包含課程體系的改革、優化整合課程、實行課程拓展模塊教學、實行主輔修制和跨類選課制等方面。
2.2.2 有效推進教改措施提高學生工程素養
1)針對土木工程專業來說,對于學科基礎課程的學習要注重和強化土木工程背景知識。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學以致用,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際的工程中,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及實際應用的能力,將實踐能力、工程素質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寓于教學全過程。
2)改革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結合教學環節特點及具體知識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教學,注重啟發和強化學生的土木類專業思維;定期聘請校內外著名土木工程專業專家、教授、院士、企業人員進行講座。讓學生了解國內外最新技術成就,知道在四年中要學什么、將來干什么以及怎樣做學問、做事、做人的道理。課程改革應該能夠發揮以智引人、激發創新精神的作用。將第二課堂有機納入培養計劃并結合學生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專業素質。
另外,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對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課程改革中鼓勵采用多樣化、創新式的教學手段。實現課堂內容和授課方法的現代化,使學生們能夠站在一個土木工程從業人員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統管全局,運用最新技術去解決復雜的工程問題[3]。
2.2.3 特色專業建設融合產學研合作有效實現人才培養新模式
以上培養方案的具體實施、教改措施的實現,一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借助產學研平臺,一方面是專業的人才定位,可以立足于人產學研平臺企業,優先考慮為合作企業量身定制需求人才;另一方面,借助產學研合作機制,高校與企業合作,搭建了校外人才培養實習基地群,將第二課堂有機納入培養計劃并結合學生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專業素質。特色專業建設與產學研合作機制的融合,可以實現互惠互利。
1)通過專業結構調整可以實現特色專業建設,同時也能夠實現教學基地建設,拓展產學研平臺,實現創新性的實踐基地建設。
2)借助產學研平臺,有利于建設高水準的師資隊伍。通過建設教學團隊,形成教學、科研良性循環,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并與設計院聯合進行青年教師工程素質的培養。
3)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通過第二講堂、學術交流等方式實現特色專業建設,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輸出有指向性、有定位性的高、精、尖人才。
4)充分利用產學研平臺的企業資源,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聘請校外工程界專家為學生介紹工程行業發展應用的新知識,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同時為學生如何發展自我提供意見和建議,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4]。
特色專業建設與產學研合作機制的融合,使高校和企業可以通力合作創建特色專業,發展產學研合作機制。這不僅可以化解高校資源困境,同時也可以讓企業參與到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來。此種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土木類專業實施特色發展戰略,提高高校在同類專業的競爭力,同時向社會和企業輸送本專業某一特殊領域的高、精、尖人才,形成較好的學科優勢,增強專業競爭力和社會聲譽等,更有利于推進高校的專業內涵建設。在結合區域特色的基礎上摸索出一條具有特色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建設模式,也是當前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