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田(遼寧省環境規劃院有限公司大連分公司,遼寧 大連 116000)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重要開端,發展仍是第一要務,發展主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仍比較突出,黑臭水體、臭氧和揮發性有機廢氣污染等現象相繼發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明顯短板[1]。因此,本文探索 “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污染防治的重點方向,實現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相匹配。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重要開端,發展主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逐步實現從速度到質量、從規模到效益的轉變,發展理念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和安全。因此,高質量生態發展以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綠色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為目標,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生態文明建設倒逼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發展道路[1]。“十四五”時期,我國通過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的調整,生態環境質量將進一步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相繼出臺了多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逐步貫徹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自然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嚴密法治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生了巨大的轉變[2]。“十四五”時期,我國仍處于新老環境問題交織的復雜階段,傳統的環境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未完全消除,新的環境問題又陸續凸顯出來。因此,在鞏固強化生態環境治理成果的基礎上,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放在突出位置,調整轉移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方向、重點,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最終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的提高[3]。
基于“十四五”時期環境空氣質量控制面臨的新挑戰,篩選具有地區普適性、對環境質量有關鍵影響的污染物種類,作為控制要素[4]。《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進行了第二次修正,提出揮發性有機物、溫室氣體與區域的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等大氣污染物實施協同控制。因此,“十四五”時期開展揮發性有機物和溫室氣體的防治技術路線和裝備的研發,并將揮發性有機物納入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力爭實現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
治理黑臭水體的污染問題仍是我國水環境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時期,全面排查重點流域和湖泊點源、面源污染防治情況,開展河湖生態修復工作,優化產業布局,開展水質監測,強化總磷、總氮的污染控制,將總氮、總磷納入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
推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加快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建立污染地塊動態清單和聯動監管機制,強化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加快建設全國土壤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2]。持續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在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分步實施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加強部門聯動監管,強化協同治理。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推動自然資源部門形成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要求納入城市規劃和供地管理的機制。堅持水、氣、固廢和土壤等多要素共管,減少土壤污染物接納量,從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出發,構建系統科學的環境污染解決方案[5]。
建立閉環式全過程管理體制,鼓勵進口廢物加工企業的轉型,社會源危險廢物納入監管體系,積極推行“無廢城市”試點建設,鼓勵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模式、建立全周期監管體系固體廢物智慧平臺建設模式。加快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建設,推進農村垃圾就地分類、資源化利用和處置,建立農村有機廢棄物收集、轉化、利用網絡體系。
定期開展大氣、水、土壤、地下水環境風險隱患排查,以化工、石化企業、園區為重點,有效防范和化解環境風險、消除環境隱患。建立完善環境風險隱患規范化、常態化排查治理工作機制,全面提升環境風險防范能力。
完善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專業化隊伍和應急處置裝備,結合環境風險排查制度,督促企業完善應急預案,提升應急事件應對能力。完善重大疫情期間醫療廢物環境管理應急預案,落實疫情期間醫療廢物備用處置設施與配套能力建設。對疫情期間醫療廢物收集、貯存、轉交、運輸和處置操作規程進行規范。
充分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手段,實施智慧環保,通過可視化的數據將企業排污在線系統統一整合集成,實現污染一張圖、監測全覆蓋的監管流程,提高了環境監管部門反應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常態化監測制度,實現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估、環境風險預警和環保執法的綜合集成,提高常態環保監管的準確性和透明度,提高環保常態監管的成效[6]。健全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為基礎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持續提升環境影響評價管理效能,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充分發揮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在源頭預防和過程監管中的效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與先進制造業,提升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逐步淘汰產能。引導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產業的發展及應用,構建多領域循環經濟產業鏈。
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多種手段,持續推動落實企業大氣、水、固體廢物、土壤污染防治主體責任,建立企業自上而下的污染防治責任體系,完善產生者責任延伸制度。強化政府和相關部門監管責任。合理設立指標體系建立考核機制,督促各地政府和相關部門落實大氣、水、固體廢物、土壤的環境監管、處置能力保障等工作的組織領導、方案編制和能力建設,確保工作成效。
廣泛開展大氣、水、固體廢物、土壤等要素的污染防治宣傳教育,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以及培訓、發放相關宣傳資料等多種渠道加大污染防治的宣傳力度。通過公開違法典型案例,引導廣大企業自覺履行污染防治主體責任,同時推進大氣、水、固體廢物、土壤等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健全公眾參與環境監督的渠道和方式,推動社會監督。
“十四五”期間,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層思路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新形勢下,著力強化生態環境污染防治工作,是實現“十四五”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新局面的重要保障。逐步探索開創生態環境污染防治的重點方向,是推動污染防治工作向著規范化、精細化、信息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改善環境質量、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實現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