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香,劉曉霞 (臨淄區生態環境技術服務中心,山東 淄博 255400)
近年來,我國突發事故造成的水環境污染現象與日俱增,導致人類賴以生產和生活的水環境遭受嚴重破壞,使得受污染地區的居民生活用水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并且嚴重影響和制約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減輕突發事故引發的對水環境的不利影響,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強對水環境污染的應急監測,這樣不但可以有效預防水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也能在這些突發事故發生后及時采取應對方法,減輕突發事故造成的不利影響。對于突發事故水環境污染應急監測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在短時間內掌握突發事故造成的污染情況,這也是本文重點要研究的方向。
突發事故引起的水環境污染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突發性和造成后果的嚴重性。其產生途徑大致可以歸類為以下四種:(1)生活中的危險品例如有毒有害的化學藥品等在生產、運輸、存儲、處置等過程中由于操作不當造成的泄露;(2)油質品泄露引起的水環境污染;(3)生產、生活污水或廢水排放到地表水或者滲入地下水中引發的水環境污染;(4)重金屬泄露引發的水環境污染。
不難發現,以上所有突發事故造成的水環境污染問題都是由于人們操作不當或者故意排放引發的,只是污染物的種類和性質不同。但是這些污染物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就是有毒有害,會對水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對于這類突發事故,我們要做到早監測、早發現、早治理[1]。
目前,我們主要的應急監測設備有快速檢測箱和檢測管、多功能水質分析儀 (便攜式)、應急監測車,監測應用的方法有生物技術分析法、儀器分析法。快速檢測箱和檢測管以及多功能水質分析儀,以其體積小巧,方便攜帶為主要特點,它們能夠在突發事故現場對水質進行快速檢測,方便快捷;缺點就是檢測項有局限性。應急監測車也是較為便捷的檢測工具,它類似于一個小型實驗室,在污染事件發生后可以快速到達事故現場進行檢測,相較于快速檢測箱和多功能水質分析儀,應急監測車的監測設備更齊全,不但可以對污染水樣進行檢測,還能采集和傳輸圖像,特別適用于野外監測。生物技術分析法主要采用單細胞生物傳感器或者單芯片免疫分析等,對有毒有害物質的檢測比較全面。儀器分析法一般在大型污染事故發生時應用較多,因為實驗室儀器齊全,可以進行各種污染分析,缺點就是造價高且檢測耗時長。通常需結合現場條件選擇合適的便攜式或車載監測設備,一般來說對于常規pH、電導率、溶解氧等優先選擇現場便攜式設備進行監測,對于重金屬優先采用車載式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光譜儀進行監測,揮發性有機物優先采用便攜式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來測定污染物的種類和濃度,生物毒性優先采用便攜式生物毒性分析儀等。
除了在硬件設施設備上進行完善以應對突發事故造成的水環境污染外,我們還應建立健全應急預案。目前,雖然有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編制了應急預案,但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普遍不強,甚至有些地方仍未制定專門的突發環境應急預案,在一些基層地區,對于這些監測體系的建立也并未完善,這樣會導致突發事故水環境污染問題發生時,不能得到及時控制和解決,造成污染擴散現象。
結合上述對突發水環境污染的特點分析,在進行突發事故水環境的應急監測中,及時控制和快速監測是最基本的原則。
及時控制是突發事故水環境污染應急監測的首要原則。及時控制的前提是及時發現,只有及時發現水環境污染,才能及時采取手段進行污染控制。這里需要做到以下三點:(1)在第一時間發現水環境污染問題,對污染事件能夠進行基本分析;(2)制定針對于水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監測方案;(3)對污染區人員進行疏散,減輕水環境污染帶來的損失。
快速監測是分析突發事故水環境污染問題進而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重要手段。快速監測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據污染事件現場的基本情況 (污染區域面積、類型、污染濃度等) 選擇快速有效的檢測方法,這里主要是對于污染水樣的檢測。檢測方法可以視污染的具體情況而定。例如小型突發事故造成的小范圍的水環境污染可以用便攜式的采樣設備進行現場的采樣和簡單的數據分析,大型事故造成的水環境污染需要現場采樣,然后進行實驗室全面分析[2]。
根據上述對突發事故水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監測原則的分析,在實施突發事故水環境污染的應急監測中,為了最大限度地減輕事故造成的影響,主要應做到以下六點:
為了進一步掌握水污染事件的影響范圍以及其導致的水質變化,需要制定相關的水污染應急監測方案。尤其對于一些容易發生突發事故水環境污染的企業來說,必須嚴格制定專門的水污染應急監測方案,這樣才能保證突發事故發生后,能夠及時有效采取相應的措施應對處理。水污染應急監測方案主要應該包含以下內容:(1)監測項目名稱;(2)水污染的范圍劃定;(3)監測點位的布設;(4)監測頻次的確定;(5)污染現場采樣和檢測 (包括現場的檢測和實驗室的檢測);(6)監測的質量控制;(7)檢測數據的整理分析;(8)監測結果的總結。
合理布設監測范圍是確保分析污染事故準確性的前提。突發事故引發的水環境污染常常具有不確定性,在空間分布上存在不均勻性,且其可能對周邊的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所以在布設監測范圍時一定要進行充分調查論證,選擇合理的監測范圍是有效控制污染的保障。監測范圍選定后,才能確保之后所做的采樣分析的準確性,以便后期確定污染物的濃度、劃定污染范圍和污染程度。
如何合理布設監測范圍呢?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污染事件本身的特點,包括污染物的種類,污染環境以及現場水流的方向、水域面積來確定等,如果是地下水污染還需要考慮當地的地層條件,結合地層條件去分析污染物的滲透速度,以及污染地區的地下水位,來判定其對于地下水的污染情況。如果發生地表水的污染,需要分析污染水域的流動性,若是江河等水體的污染,則需要在事故發生地以及發生地的上、下游一定范圍內布設監測區域,以確保得到全面和正確的分析結果。
對于突發事故水環境污染,除了監測范圍的劃定,還要確定監測范圍內的監測頻次。不同區域、不同時間的監測頻次是不同的。在越靠近事故發生地的區域,采樣頻次要求越高,而且采樣時間越早越好,這樣才能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采集到最真實準確、最能反應污染情況的水樣。其次,在選定的監測范圍內,需要根據污染源的遷移方向以及遷移速度進行不同頻次的取樣,確保取樣能夠覆蓋整個污染區域,而且可以準確反應污染的遷移情況。
對于污染物,要做到及時采樣,因為采樣的及時性關系著我們最后的樣品分析的準確性。對于不同的污染事故,可以采取不同的采樣和監測方法。對于污染源單一的小型污染事故,可以做到現場采樣、現場分析;對于污染來源復雜或者大型的污染事故,可以現場采樣,然后進行實驗室的污染分析和檢測。總之,要保證采樣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并且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樣品。
對于突發事故造成的水環境污染來說,除了樣品分析的及時性,監測過程中的質量控制也至關重要。如果要想控制好監測質量,就必須要求監測人員足夠重視自身的工作,并成立專門的質量控制工作組對質量控制工作進行嚴格把控。首先要求質量監測人員必須進行專門培訓并經過專業考核后才能允許上崗;對于監測中用到的儀器和設備,要經常校正,保證硬件設施的質量達標;此外,還需建立相應的審查制度,對于監測結果進行分析審查,確保監測結果準確無誤。
前面的一系列工作都做好后,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對檢測數據的整理分析,這里主要分為兩個步驟:一個是對于檢測數據的整理,另一個就是對于檢測數據的分析。對于數據整理來說,首先要對原始數據進行審核,看檢測的條件是否符合標準要求,然后看選擇的數據轉化公司和計算方法、結果等的正確性,有沒有數值修改或者其他修改情況,如有修改情況,需要注明修改人,確保檢測數據真實合理。檢測分析要求有針對性的分析方法,且分析結果準確可行[3]。
最后一項是對監測結果進行總結,并出具相應的監測結果報告。監測結果的總結要求內容全面、分析合理、結果準確等。
總之,我們應該加強對突發事故水環境污染的應急監測技術分析,從根本上提高應急監測技術水平,這樣才能有效控制突發事故造成的水環境污染帶來的不利影響。此外,我們還要把制定應急監測方案作為一項應對突發事故水環境污染的利器,讓應急監測技術和應急監測方案成為應對突發事故水環境污染的“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