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泉
(山西煤炭運銷集團三元微子鎮煤業有限公司山西長治047500)
在煤礦生產過程中,礦井通風系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通過形成負壓系統將地面的新鮮風流引入到井下,將井下空氣中的危害氣體含量稀釋,從而為工作人員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1~3]。由于礦井生產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礦井通風系統必須能夠滿足生產活動需要,為井下各個位置提供足夠的風量,目前許多礦井由于開采范圍、深度的改變,導致礦井的地質環境有所變化,為了對礦井通風系統做出合理的優化,有必要對礦井通風系統阻力進行測定,從而分析該系統現狀,針對行的提出優化方案[4~6]。本文以山西某礦地質條件為基礎,對該礦井的通風系統阻力進行了測試與分析,從而得到了通風系統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優化方案,研究結果可對具有相似狀況的礦井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山西某礦生產能力為120萬t/a,屬于低瓦斯礦井。礦井目前開采煤層為3#煤,煤層厚度平均為8.4 m,傾斜角度平均為4°,煤層在整個井田開采范圍內具有著較為穩定的賦存狀態,采用綜采放頂煤方法開采煤層。礦井開拓方式為立井開拓,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風方式,其中主井負責回風,副井負責進風,礦井主要通風機型號為G4-73-12NO25D離心式通風機。
為了分析礦井通風系統的現狀,通常需要對通風系統的阻力進行測量,從而清楚整個系統中阻力的分布情況,得到通風系統的基礎數據,為通風系統的優化工作奠定基礎。
本次對礦井通風系統阻力的測定采用基點法。首先確定通風系統阻力測量路線,通過多個基點將整個線路分為若干個部分,然后布置兩臺氣壓計,其中一臺布置在井上以固定位置處,隔一定時間對氣壓值進行記錄,這臺氣壓計的作用主要是記錄在監測時間內的地表大氣壓變化情況,對井下氣壓數值起到一定的修正作用;第二臺氣壓計布置在已經設計好的基點位置,逐個對基點處的氣壓進行監測。在得到地表氣壓值和基點處氣壓值后,根據通風系統當時的溫度、風速以及基點處的標高可以計算出兩點之間的通風阻力。
由于該礦井通風方式為中央并列式,測量路線需要選擇風量比較大、途經回采工作面的路線作為主要測量路線,并且該路線內巷道具有多種類型與支護方式。該礦井主要測量路線為:副井→西翼軌道大巷→暗斜井→東翼軌道大巷→五采區石門→5306回風巷→5306工作面→5306運輸巷→東翼膠帶大巷→采區軌道下山→總回風巷→主井→地面。
在測量路線確定后,需要在路線中布置測點,測點需盡量布置在具有代表性的巷道中,并且這些巷道盡量具有風量大、人員易通行的特點,相鄰兩個測點的風壓差最好在20 Pa以上?;谠撛瓌t,本次通風測量路線測點共布置50個。
在通風路線及測量布置完畢后,對通風系統阻力進行了測量,并采用計算機對結果進行了分析。該礦井通風路線總阻力為1 841.5 Pa,風硐速壓為215.1 Pa,自然風壓為11.2 Pa,風機房風壓為2 053 Pa,本次測量結果誤差為0.72%,小于規程規定的5%,表明本次測量結果足夠準確,可以作為通風系統優化設計的數據依據。
測量結果得到后,需要對通風系統風阻情況進行分析,將本次風阻測量路線分為三部分,分別為進風段、用風段以及回風段,其中進風段為副井口到進風大巷區域,用風段為進風石門到回風石門區域,回風段為回風石門到主井口。根據上述劃分,50個測量點中的1~7號為進風段測量點,7~26號為用風段測量點,26~50號為回風段測量點,阻力分布圖與分布狀況如圖1、表1所示。

圖1 通風系統阻力分布圖

表1 通風系統阻力分布情況
從圖1、表1中可以看出,三個區段的風阻占比分比為26.8%、27.4%、45.8%,分配比例為2.73:2.74:4.53,該比例合理性較低,對其分析,具體問題如下:
(1)通風系統回風段風阻占比明顯過高,主要由于回風段巷道包括膠帶巷、總回風巷等巷道摩擦系數較高,并且局部巷道斷面較小,僅有8.6 m2,因此造成這些巷道內風阻增大。
(2)位于首采區以及六采區的部分巷道存在著一定的漏風情況,使得風流的一部分流入了采空區,易造成采空區出現自燃現象,因此通風系統穩定性較低。
(3)部分巷道內堆積有閑置的設備與材料,因此造成巷道的有效通風斷面減少,風阻增大。
(4)由于目前主要工作面大多分布在八采區,在這些區域巷道需風量較高,而目前該通風系統風量分配存在著一定的不均勻現象。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礦井通風系統存在的問題主要在于部分區域風阻較大,導致礦井各區段風量配比不合理,針對通風系統的問題,本文提出了三個方案來降低風阻,對通風系統進行優化,具體如下:
方案一:由于礦井的膠帶巷、總回風巷等巷道斷面較小,因此對這些巷道采取擴巷的方法,增大巷道斷面面積,減小巷道風阻。針對部分由于圍巖變形導致斷面減小的巷道,對巷道支護方式進行補強優化,采用高預應力錨桿、錨索,提高巷道支護強度,控制圍巖變形,提高巷道有效通風面積。對于礦井內長期閑置、不用的車場,采用構筑風墻的方法對其進行封閉,減少巷道漏風情況。此外在布置工作面時,合理、均衡布置工作面,實現均衡通風。
方案二:由于礦井內沒有布置專用回風井,通風線路較長,導致通風阻力較大,因此在井田范圍內新修建專用回風井,從而減小通風線路長度,減小礦井風阻。
方案三:對礦井主要通風機進行優化升級,增大通風系統風量,從而提高礦井通風能力,滿足井下各位置供風需求。
對比上述三個優化方案,由于方案二修建新風井需要對井下部分工作面進行停產,并且耗費時間多,工程量大,經濟成本耗費較大,方案三中對通風機進行優化升級,但目前礦井主要通風機性能已調整至最大,若要提升通風系統能力,只能對通風機進行更換,在經濟方面不合理,因此方案二、方案三并不適用。方案一在經濟方面比較合理,并且技術實施上可行,因此本文通風系統優化方案確定為方案一。
通風系統優化方案確定后,在2017年進行實施,為有效分析優化后的通風系統狀態,對此時的通風系統參數進行了計算機解算,通風系統參數如表2所示。

表2 2017~2019年通風系統參數
從表中可以看出,通風系統優化后,每年通風系統等積孔均大于2 m2,通風難易程度屬于容易類別,礦井總風量在4 800 m3/min~6 000 m3/min范圍內,能夠滿足井下供風要求,礦井總風阻在1 300 Pa~1 450 Pa范圍內,相較于優化前有了明顯的降低,該結果表明優化后的礦井通風系統符合規定要求。
本文以山西某礦地質條件為基礎,通過對礦井通風阻力的測量,從而分析出了現有通風系統的狀態及問題,提出了三個礦井通風系統優化方案,選擇了最合理的方案并在現場進行了實施。根據優化后的通風系統參數,礦井總風量能夠滿足井下供風需求,并且總風阻有了明顯降低,表明本文優化方案較為合理,能夠有效改善通風系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