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農業農村局,四川 南充 637000)
1.1 簡要案情 2020年10月,N市J區動物衛生監督所執法人員接到D 鎮非洲豬瘟臨時檢查站報告,在對一輛運輸商品豬的車輛實施檢查時發現其持有J區J鎮《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動物B),檢疫證上載明的車輛號牌、生豬頭數(45頭)和現場檢查情況相符,但在對其載明的牲畜耳標號進行檢查時發現,所載生豬僅有12 頭佩戴有耳標,與檢疫證相符。在進一步查證中發現其余33 枚耳標被某販運戶放于其隨身攜帶的挎包中,包中的耳標編碼與檢疫合格證明上載明的牲畜耳標號一致。
由于涉案者持有的檢疫合格證明顯示該車生豬來自J 區J 鎮,J 區動物衛生監督所第一時間派出兩組工作人員進行檢查。一組通過電子出證監管平臺和J鎮出證的官方獸醫進行信息比對核實,一組通過GPS 查詢運輸車輛軌跡,并趕赴涉案生豬養殖場進行現場查證。
1.2 情況核實 經兩組工作人員的核實,涉案運輸車輛GPS軌跡與檢疫證明上的產地地址相符,且檢疫申報點官方獸醫王某和養殖場業主楊某確認該車輛到達養殖場并裝載生豬的時間和檢疫出證時間相符,因涉案的45頭生豬出欄時耳標基本已脫落或磨損導致編號難以辨認,官方獸醫到場實施檢疫并查閱養殖檔案后判斷無異常,遂返辦公室準備出證,對45頭擬出欄的生豬全群補戴耳標。由于不想來回跑路,官方獸醫王某將耳標交由養殖場業主楊某,囑咐其帶回去實施佩戴,而楊某為省事僅給豬佩戴了12 枚耳標,將剩余耳標交給販運者孫某,孫某認為戴不戴耳標無妨,只要有檢疫合格證明即可,也未給所運載的生豬戴標。通過一系列調查核實,排除了“洗豬”和“套證”行為。
1.3 本起案件引發的爭議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屠宰、經營、運輸以及參加展覽、演出和比賽的動物,應當附有檢疫證明;經營和運輸的動物產品,應當附有檢疫證明、檢疫標志。若按照未經檢疫動物查處,該車生豬在離開產地前確已申報了產地檢疫并取得《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動物B),若按照已檢疫合格的動物處理,其絕大部分未佩戴耳標,無法滿足“證、物”相符的條件,但“證物不符”在現行行業法規中缺乏處罰依據,特別是本案中生豬經排查無法認定其在運輸途中有被“調包”的嫌疑,故在案件進一步辦理中產生了爭論。
2.1 基本法律概念 目前,動物及其產品的檢疫主要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和《動物檢疫管理辦法》以及配套的檢疫規程。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第四十二條明確了屠宰、出售、運輸動物以及出售或者運輸動物產品前,貨主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向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申報檢疫。
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接到檢疫申報后,應當及時指派官方獸醫對動物及動物產品進行現場檢疫,對檢疫合格的出具檢疫證明并加施檢疫標志。實施現場檢疫的官方獸醫應當在檢疫證明、檢疫標志上簽字蓋章,對檢疫結論負責。
2.2 關于動物免疫標識(耳標)的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第十四條第三款規定“經強制免疫的動物,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建立免疫檔案,加施畜禽標識,實施可追溯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畜禽養殖者應當按照國家關于畜禽標識管理的規定,在應當加施標識的畜禽的指定部位加施標識”;《動物免疫標識管理辦法》第十八條明確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收購、屠宰、運輸無免疫耳標的動物。
根據現行的強制免疫政策,生豬為強制免疫對象,故應當有耳標。
3.1 官方獸醫 《動物檢疫管理辦法》第三章第十四條第五項規定官方獸醫在產地檢疫之時應對養殖檔案相關記錄和畜禽標識進行查驗,而本案中官方獸醫對未佩戴耳標的生豬出具了檢疫合格證明,已然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第六十八條、第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情形。官方獸醫對無耳標的動物實施檢疫時應審慎,符合檢疫條件的應當按照《動物免疫標識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實施耳標補戴,并且一定要按規佩戴完畢后方能出具檢疫合格證明。《動物免疫標識管理辦法》第十七條規定“對沒有免疫耳標或者免疫耳標不符合規定的,不得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故官方獸醫給未佩戴耳標動物的養殖者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屬違規出證,情節嚴重的還會構成職務犯罪。
就本案來看,官方獸醫在此案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存在監管缺位錯位的情況,若販運者因官方獸醫的違規出具檢疫證而導致其受到處罰,其可以此提出行政訴訟,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及官方獸醫更是難推其責。
3.2 販運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第五十二條規定,“進行交易的畜禽必須符合國家技術規范的強制性要求”,第六十八條規定,銷售的種畜禽未附具種畜禽合格證明、檢疫合格證明、家畜系譜的,銷售、收購國務院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規定應當加施標識而沒有標識的畜禽的,或者重復使用畜禽標識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可以處二千元以下罰款。故作為販運人員,應堅決拒收無耳標的生豬,否則,執法部門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第六十八條進行查處。
3.3 養殖者 前文中提到,按照國家有關法律和行業規定,養殖者有責任確保自己出售的生豬耳標齊全,且經過強制免疫。《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第七十四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對經強制免疫的動物未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規定建立免疫檔案、加施畜禽標識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的有關規定處罰”。養殖場楊某在所在鄉鎮檢疫申報點取得耳標并被要求佩戴卻未進行佩戴,故楊某在此案中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第七十四條之規定。
4.1 產地檢疫要到場,切忌用信任代替監管《動物免疫標識管理辦法》第十七條規定“檢疫員必須將免疫標識作為出具檢疫合格證明的必要條件之一……對沒有免疫耳標或者免疫耳標不符合規定的,不得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官方獸醫在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之前,應當到場查驗擬出欄動物的相關信息,特別應當注意牲畜耳標佩戴情況,如有脫落,應當按照《動物免疫標識管理辦法》第十六條的關規定實施補戴,補戴完成后方可視為檢疫合格。在本案中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的官方獸醫已構成了對未佩戴免疫標識的動物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的行為,可視為給檢疫不合格的動物出具了《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第六十八條、第七十條之規定,給予通報批評等黨紀政紀處分,若因此構成犯罪的,其后果必然更重。《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為法定的證件,其權威性和法律地位不容小覷,一些鄉鎮畜牧獸醫工作者出于對養殖業主甚至販運戶的信任,將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工作交由其完成(如本案例中的耳標補戴),但又不監督其完成,定會埋下嚴重安全隱患,無形中對行業形象和權威性也大打折扣。
4.2 從業者的行業規范意識有待加強 目前,縱觀整個畜禽養殖和販運屠宰行業的從業人員,仍有一些從業者不了解行業法規和規范。行業法律宣傳的不深入和違法成本低導致養殖、販運人員的整體素質短期內難以實現根本轉變。
4.3 對于牲畜耳標及檢疫出證管理的設想 目前,由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發放管理牲畜耳標,實際使用中普遍存在耳標磨損、脫落的情形,若批量出欄檢疫時逐一對照動物所佩戴耳標的編碼,不僅需耗費相當的人力和時間,在實際工作中可操作性幾乎為零。工作人員往往對出欄動物全體重新戴標,在此過程中通常又交由監管對象完成,監管對象在佩戴過程中可能會敷衍了事,檢疫人員和養殖(販運)人員的雙重缺位,便導致了本案中的情形,“檢疫了、持證了,但是卻未佩戴耳標”。因此建議將耳標換代為芯片類,借鑒汽車ETC或公交IC卡類的識別技術,對佩戴后的耳標使用手持終端可以快速準確讀取信息,與電子出證系統自動關聯,官方獸醫在產地檢疫時只需要對耳標脫落的動物實施補戴,避免出欄之時全群重戴耳標這類既浪費資源又易出現監管缺位的狀況,也可徹底杜絕利用假耳標逃避監管。
4.4 對電子出證的設想 電子聯網出證已經運行多年,但只能在固定辦公地點完成票證打印。鄉鎮的出證方式一般為官方獸醫到場檢疫后再返回辦公室開具檢疫證明,再送檢疫證明到養殖場或與販運人員約定的地點,增大了鄉鎮檢疫申報點的工作量。筆者認為應推動便攜式聯網電子出證設備,實施無紙化電子檢疫聲明,實現現場檢疫、現場領證(領碼),不僅能夠提高效率,也能從源頭上避免“套證”、偽證等情況。
4.5 對電商銷售耳標應出臺管控措施 目前網絡銷售耳標已不是秘密,這給監管帶來的隱患不容小覷,應出臺更嚴格的牲畜耳標管理辦法,明確偽造、仿造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