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明奎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0)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細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為主的人獸共患傳染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B 類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山羊布魯氏菌病是由馬耳他布魯氏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
病羊及其流產胎兒、胎衣是主要傳染源。母羊比公羊易感,成年羊發病比幼年羊多。羊的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徑,病菌也可通過結膜、損傷的皮膚等引起感染,吸血昆蟲可以傳播本病。
最危險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羊,大量布魯氏菌可隨胎兒、胎水和胎衣排出,其流產后的陰道分泌物及乳汁中都含有布魯氏菌。感染公羊精囊中存在大量布魯氏菌。
病母羊流產,流產前食欲減退,口渴,萎頓,陰道流出黃色黏液等。流產發生在妊娠后第3或第4個月,母羊流產后可能發生胎衣滯留和子宮內膜炎,從陰道流出污穢、惡臭的分泌物。新發病畜流產較多,老疫區畜流產的較少,但發生子宮內膜炎、乳房炎、關節炎、胎衣滯留、久配不孕的較多。病羊出現支氣管炎、關節炎及因滑液囊炎而跛行,病公羊可出現睪丸炎。乳山羊出現乳房炎,其乳汁有結塊,乳量可減少,乳腺組織可結節性變硬。
病羊生殖器官炎性壞死,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黃色膠樣浸潤,部分覆有纖維蛋白和膿液,胎衣增厚并有出血點。胎兒呈敗血癥病變,漿膜和黏膜有出血點和出血斑,皮下結締組織有漿液性、出血性炎癥。病羊淋巴結、肝、腎、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腫,脾臟和淋巴結腫大,肝臟出現壞死灶,有的可見關節炎。病公羊可發生化膿壞死性睪丸炎和附睪炎,其睪丸腫大,后期睪丸萎縮。
依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可對本病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診斷(細菌學診斷、血清學試驗)。
4.1 細菌學診斷 采集流產胎衣、絨毛膜水腫液、肝、脾、淋巴結、胎兒胃內容物等制成抹片,柯茲羅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鏡檢,如發現紅色球桿狀小桿菌即可確診。
4.2 血清學試驗
4.2.1 初篩試驗 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PT)(見GB/T 18646)。
將被檢血清與布魯氏菌虎紅平板抗原各0.03 mL滴于玻璃板上混勻,于室溫下,4~10 min內判定結果。出現凝集現象的判為陽性反應,完全不凝集的判為陰性。
4.2.2 正式試驗 動物布病試管凝集試驗(SAT)(見GB/T 18646)或者動物布病補體結合試驗(CFT)(見GB/T 18646)。
初篩試驗出現陽性反應,并有流行病史和臨床癥狀的或分離出布魯氏菌的判為病畜;血清學正式試驗中試管凝集試驗呈陽性或補體結合試驗呈陽性,判為陽性畜。
羊場應堅持自繁自養,必須引進種羊的,要嚴格檢疫。引進羊隔離飼養兩個月,兩次檢疫為陰性者才可混群。羊場應定期對羊進行檢疫,陽性畜立即淘汰。被污染的用具和場所徹底消毒,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和產道分泌物深埋。羊皮、羊毛均應消毒,羊毛常用環氧乙烷氣體消毒,消毒須在密閉的專用消毒室或密閉的容器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