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偉,鄧永強,譚雄,李健,陳曉云
(四川省陽平種牛場,四川 洪雅 620360)
某場一懷孕母牛因產道狹窄發生難產,接產時新生犢牛左前肢掌骨發生斷裂,病犢牛患處疼痛,局部出現腫脹,患肢可前后、左右大幅度、緩慢地搖晃、扭轉。患肢扭轉過程中能觸摸到骨斷端,斷裂處未見骨端露出,搖晃過程中骨斷端有摩擦音。
根據以上癥狀診斷病牛為非開放性掌骨斷裂。
2.1 保定 犢牛側臥保定,患肢在上。骨斷裂部位剃毛,常規消毒。骨斷裂處上端用0.25%~0.5%普魯卡因15 mL分點浸潤麻醉。
2.2 整復 患牛骨斷裂后肌肉收縮,斷端錯位,故整復前應將斷肢緩慢拉直。
隨后骨斷裂部位中間上下作15~25 cm 切口,鈍性分離肌肉,使斷裂骨骼充分暴露,若出血則用止血鉗止血,大血管出血的結扎止血。
病牛患肢放直,斷端密接,再取一條不銹鋼板縱向置于骨折部位中間,于不銹鋼板兩端的兩個孔鉆眼(鉆頭直徑比螺絲細一點),用不銹鋼螺絲扭緊固定。另一鋼板置于斷裂部位對側,同法固定。
再于創口處撒布80 萬IU 青霉素5~8 支后,進行外科縫合。縫畢,手術部位包裹一層脫脂棉,再以3~4塊竹片行外固定。
3.1 用藥 青霉素400 萬IU×1 支,鏈霉素100 萬IU×2 支,地塞米松5 mL×1 支,藥物肌注,每天2 次,連用5~7 d。VD 膠性鈣3~4 mL 肌肉注射,隔日1次,連用3~5次。青霉素400萬IU×1支,普魯卡因2 mL×3支,0.9 NaCl 10~12 mL混合于骨斷裂處上端分點封閉。
3.2 術后護理 給予病犢牛足量初乳及常乳,避免驚擾牛只。
讓牛躺臥,減少站立、行走,尤其是術后兩周內,以免造成接骨板松弛。兩周后,如病牛患肢能著地用力,則可讓其慢慢行走。
3 個月后患牛痊愈,其骨斷裂部位比正常骨稍粗。
4.1 對非開放性骨斷裂采用手術剝離、復位,同時用鋼板固定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4.2 術后要用藥5~7 d,以保證患處不發炎、化膿。
4.3 術后兩周內要讓患牛少活動,以確保斷裂處不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