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義 龔占魁 汪紅 王新強 滕富榮(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60)
“責任關懷”是由國際化學品制造商協會(AICM)倡導的、針對化工行業自身發展情況提出的一套自律性的、持續改進環保、健康及安全績效的管理體系[1]。該管理體系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已經在全球展開推廣,目前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該理念的推行。多年來,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一直以“責任關懷”理念為基準,對接行業理念,將責任關懷理念融入化工相關專業學生培養,并以理念為參照基準,不斷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和培育方法。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糾正“重技能、輕素養”培養傾向,精確對接企業需求,打破職業素養培育的局限性,形成了以責任關懷理念為著力點,以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為核心的職業素養培育模式。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堅持把培養學生健康、安全和環保意識作為化工類專業學生培育的重要內容。打造了“兩大特色”工程,樹立學生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的健康、安全、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使學生成為講公德、守誠信、愛崗敬業的化工從業人員。
學校立足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將“責任關懷”理念融入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著力打造了“123·百千萬素質提升工程”,即學生入學前完成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學習兩門與責任關懷相關的網絡課程,讀三本與“責任關懷”相關書籍,閱讀百篇正能量文章,學習熟記1千個英語單詞,撰寫一萬字的學習筆記,構建了“責任關懷理念+假期素質提升”的新模式,讓學生入學前就對責任關懷理念有感性認識,將責任關懷理念的學習進一步前沿化,提前為學生播下職業素養的種子。
為了更好地把責任關懷的理念融入到素質教育之中,培養學生安全、健康、環保意識,使學生既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又有愛崗敬業、踏實肯干的職業精神。學校打造了融入責任關懷的“課堂思政育人三分鐘”工程,經過每堂課3~5min 的灌輸和學習,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增強安全意識,堅持以人為本,履行環保義務、踐行責任關懷,提升學生“安全、健康、環保”方面的自律行為。
實訓教學過程是實施職業素養培育最重要的環節,也是踐行責任關懷理念的主陣地。把責任關懷的內容融入相關項目操作標準和實訓室文化建設當中,讓學生的實訓環境能夠與真實的生產環境相對應,產生感性認識。學校以責任關懷理念為軸線,以職業技能提升為核心,以職業行為規范為準則,構建了“目標融理念對素養、內容寫理念引素養、過程用理念提素養、課后拓理念固素養”的“四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全方位實施職業素養培育。
學校以化工類專業群為面分析學生必須要具備的通用職業素養,對照責任關懷理念的總體目標,將實訓項目與責任關懷理念的六項實施準則內容相結合,通過列項目—對準則—析目標,分析將該專業學生必須要具備的專業職業素養;最后融合責任關懷理念六項準則下具體的實施要素,將目標職業素養的培育細化到每一個實訓項目點上,通過項目點上實訓進行職業素養的培育。
根據職業素養目標任務重構實訓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引入勞動模范典型事跡、大國工匠偉大創舉,弘揚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將責任關懷準則融入到實訓內容中,實訓內容要突出職業操作規范、職業技能、職業標準。同時,在實訓過程中不僅要提升學生的操作技能,同時更要兼顧責任關懷理念要求的“健康、安全、環保”的化工從業意識的培育,通過意識培養和技能提升兩方面指引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
學校在化工類生產實訓基地中結合責任關懷的具體內容擴充了應急操作、事故演練處理、安全健康環保操作項目和知識。教師在進行實訓步驟講解時,會將實訓前準備、實訓中的操作和實訓后的檢查每個步驟蘊含著的“責任關懷”理念內容講給學生,并強調對于理念的踐行就是對自己負責,對周圍同事的關愛。在學生自己操作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實習和實訓的機會,讓學生帶著“責任關懷”的意識認識化工生產環境,引導學生注意設備工藝操作的安全性,積極探索生產環節的安全改進方法。教師也會針對具體步驟考察學生對該步驟責任關懷內容的理解和實踐,學生通過這種理念融入于實踐的教學模式,使理念更易入腦入心[2]。
學校開展多樣的社團活動豐富學生課外活動,將責任關懷理念貫穿其中,實現學生自主發展、個性發展、特長發展。同時,學校圍繞職業素養培育的總體目標,結合學校的實際,利用“第二課堂”“第三課堂”搭建了“技能大賽—學生活動—頂崗實習“的“三個維度”平臺,實現一、二、三課堂協同聯動,形成“技能大賽—學生活動—職業素養“全程貫穿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的職業素養培育新范式。
為了更好地融入“責任關懷”提升職業素養培養,學校結合“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的雙層教育模式。建立“三競賽、三訓練、三培育”制度,全面推行化工技能競賽、化工科技挑戰杯、化工創新創業競賽“三種競賽”,實行校級、省級和國家級“三級訓練”,實施技能工匠、技術能手、創業精英“三類培育”。開展了院一級的“石化挑戰杯”競賽、化工生產技術大賽等;參加甘肅省級高職高專化工大賽,參加國家級比賽化工生產技術技能大賽、化工安全大賽、化工HSE大賽。這些大賽是學生化工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比拼,其背后更是各個學校學生培育模式的較量,在不同級別的比賽中,學校培養的學生屢次摘金奪銀,參賽獲獎學生更是受到了企業的極大歡迎和肯定。
學校將職業素養培育融入到學生主題活動中,開展以工匠精神為內核的專業文化教育活動,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在親身參與中提升職業素養。充分利用學院消防、安全實訓資源,定期開展安全教育講座,消防逃生訓練、演練等活動,安全教育實現全覆蓋。同時,在校企多元協同育人平臺上運行“專業+創業”實踐活動,進一步深化專業水平,提升專業技能,培育職業素養,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形成學校、企業、社區全域育人效應。使學生認識到“學校—企業—社會”和“學生—職工—公眾”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培養學生對未來所從事職業的熱愛和追求,形成職業精神。
頂崗實習是職業院校培育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環節,對學生的能力鍛煉起很大的作用。頂崗實習過程中教育學生樹立健康、安全、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保證責任關懷理念落實在思想樹立、知識建構、能力訓練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頂崗實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習慣。輔導教師與學生定期進行談話,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職業情感,形成強烈的職業責任意識。頂崗實習結束后,學生要及時對自己的頂崗實習進行總結,通過崗位實踐檢驗自己職業素養水平,在總結過程中補短板,強優勢,持續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
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質量是衡量學校學生培養模式是否合適的標尺,因此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是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保障,能夠真實準確地反映學生培育效果,為學校職業素養培育模式和方法的完善提供依據,進而優化學校培育模式,更好地開展職業素養的培育工作。為了檢驗學校責任關懷理念的實施效果,準確評價學校的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質量,學校建立了動態評價機制用于追蹤學生職業素養培育質量,以畢業生群體為評價主體,對其進行“學校、學生、企業、社會”四方評價,形成縱向和橫向兩個評價體系對比,通過對比總結學校培育模式的優缺點,并進一步完善形成一套更加科學的培育體系,以更好地服務學生職業素養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