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晉
摘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并指出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凝聚黨心民心、鞏固執政基礎的重要抓手。同時村集體經濟在保障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提供農村公共服務、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舉措,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堅實基礎。
關鍵詞:十九屆五中全會;村集體經濟;經濟發展
一、我市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基本情況
2019年,全市有集體資產的村和社區773個(村均經營性收入29.4萬),其中,納入統計的村和社區676個(注:根據統計口徑,目前只將純建制村和部分報備的社區納入統計范圍),村集體經營性總收入11651.03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43個,5-10萬的村367個,10-30萬的村196個,30-50萬的村18個,50萬以上的村52個,村均經營性收入17.2萬元,較2018年村均8.3萬元提升8.9萬元,增幅107.2%。
(二)部分縣、區集體經濟有效發展案例
1、區位優勢+物業經濟型(鳩江區灣里街道原三塘村):在城市化進程中,三塘資產管理委員會獲得了近2000萬元土地征收補償款,為規范集體資產管理,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三塘資產管理委員會通過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確定了建設村級工業園的發展思路。為了盤活現有的資金,三塘由村集體投資新建了30000多平米的標準廠房,由于對外出租,每年的租金高達300多萬,股民的年終收益分配從改制前的人均800元增加到當前的人均3000元,使居民從集體經濟發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實惠。
2、黨建引領+扶貧帶動型(無為市無城鎮黃汰村):
黃汰村利用扶貧資金,整合扶貧項目,新建百畝高標準綠葉菜基地,轉讓承包租金20萬元/年;發展村級光伏發電項目,增收村集體經濟6.4萬元/年;流轉科技生態園、北沿江綠色長廊、紫約藍莓土地共405.8畝,增加年租金26.56萬元;利用扶貧、選派等專項財政資金,入股到安徽文翔羽絨制品等多家公司,實現年分紅2.62萬元;幫助轄區內村扶貧驛站、胡占鋼毛廠、紫約藍莓公司等企業介紹人員務工,預計村勞務輸出25萬元。今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9.6萬元。
3、自然資源+旅游開發型 (蕪湖縣陶辛鎮沙墩村)
隨著旅游市場的發展壯大,鄉村旅游如火如荼,前景廣闊。沙墩村村民以宗潭水面310畝、村游客接待中心及村自行車觀光等項目入股的方式,與蕪湖陶辛旅游開發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發展水鄉特色荷花觀光產業,盤活集體資產和集體水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前五年保底租金每年27萬元。第六年起采取“保底租金+分紅”的方式取得收益。
5、傳統工藝+現代科技型(南陵縣何灣鎮)
何灣鎮圍繞地域文化,找亮點、抓特色,充分挖掘,并精心打磨,將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結合,幫助經營主體開發具有現代氣息的地方特產,迅速提高產品附加值。青山村、龍山村利用“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鳳丹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王沖”佛香工藝,委托江蘇鴻勝香業開發“大王沖”牌鳳丹熏香,成為市場青睞的旅游伴手禮,為兩村集體經濟年創收不低于5萬元。黃山村吸引上海客商租賃村小學加工省級非遺產品藕糖,經過調整產品規格、提升包裝文創、講好家鄉故事、加強細分市場營銷等一系列現代經營手段的運用,產品價格和銷售量翻倍,老產品煥發出新氣息。2020年,丫山、西山、南山等村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10萬元。黃山作為貧困村,綠嶺村作為2019年軟弱渙散村,在大力整治后也快速發展,2020年成為經濟強村,收入均突破50萬元。何灣鎮18個村,有6個村(龍山、青山、綠嶺、黃山、何灣、呈祥村)達經濟強村標準。
二、我市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村干部發展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村干部對于是否發展集體經濟持保守態度,對于如何發展也沒有思路。一是由于少數村干部文化水平有限,思想保守,缺乏開拓進取精神,也缺乏創新思路,不善于因地制宜發展本村集體經濟;一些人認為自己學歷、能力有限,“怕搞砸”,維持現狀至少能保持安穩,搞改革搞發展風險太大;二是“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嚴重,對發展集體經濟不上心,抑或容易滿足于出租房屋、土地、林地等單一的租金收入,認為集體已經有所盈佘,已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敢想太多,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擔心下大力氣發展集體經濟結果沒有成效,對發展集體經濟缺乏長遠的規劃和思路。
(二)村級集體經濟底子薄
部分村集體收入結構不合理,多數村是傳統農業村,收入結構單一,總量小,增收效果不明顯。如在調研中發現一些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僅靠入股開發區廠房收入等單一渠道來增加村集體經濟。在創收方面也并沒有廣開思路,通過新方法、新途徑來增強集體經濟。部分村面臨收入渠道萎縮,缺乏經濟支撐,村集體經濟發展后勁不足。
(三)發展水平上不夠平衡
近年來,我市出臺了相應的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政策,產業發展方向明確,但政策引導未發揮資源、地域、人力等要素優勢,產業融合尚待形成。各個縣、區未能全面落實每個具體詳細規劃,在全市范圍內存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村與村之間發展有差距。
(四)村民對發展村集體經濟融入不夠
部分村民對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目的和意義,思想認識上存在盲區,參與積極性不高。部分村民沒有真正搞清楚農村“三變”(“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改革。部分村民對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也缺乏信心,因而參與發展集體經濟的熱情不高。發現個別村的村民即使參與到其中,也會因為將私人利益置于村集體利益之上而產生矛盾。
三、關于壯大我市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健全組織領導,凝聚發展合力
一是因地制宜制定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方案,逐村明確發展集體經濟的年度目標任務,做到一鎮一業、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二是認真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村集體經濟要發展壯大,帶頭人很重要。注意從文化程度高、經營大戶、致富帶頭人中選配村干部,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黨組織書記是首要責任人,在選配上要堅持標準。村黨組織書記在統籌做好村各項工作的同時,要懂經營、會管理、敢于擔當作為,集中精力做好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三是建立健全村集體經濟保障機制,統籌協調縣鎮各職能部門制定完善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確保資金到位,定期為村集體經濟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實施精準化的項目管理,同心齊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二)發揮資源優勢,實現產業興旺
發展產業要堅持因地制宜,把握好切入點,走差異化的發展道路。一是在區位、交通優勢明顯的村,立足于居民消費需求,發展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特色農業項目,走適度規模經營的路子,改變過去家庭式的分散經營,積極探索家庭農場等規模化的發展形式。積極開展農產品加工,提升產業鏈條,實現三產融合。二是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旅游開發,推動農業與旅游、健康養老、研學項目等深度融合。對具有
民俗民間文化、山水自然風光、紅色文化等資源優勢的村,通過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休閑旅游業及提供配套服務設施等,增加村集體收入。三是針對村與村之間差異,盤活資產,對擁有集體耕地、林場、水面等資源的村,通過土地流轉、整理改造、集約化經營等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對閑置辦公用房、校舍等集體資產,通過依法變更、資產重組、租賃等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四是對位于城郊、集鎮周邊、靠廠臨企的村,通過土地入股、發展物業、提供服務管理等增加村集體收入。
(三)突出農民主體,增強內生動力
堅持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同時把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引入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中。在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要以人為本,在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項目上,讓農民真正參與其中。要尊重群眾的選擇,通過民主決策選好優勢項目,引導群眾自愿參與村集體經濟建設,讓群眾明白自己既是建設的付出者也是成果的獲得者,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村委會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同時,要注重農民自身發展。要落實好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制度措施,維護農民權益,讓農民真正參與到村集體經濟建設中,大力促進農民增收。
(四)廣開思路措施,培養新型人才
一是要吸引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和農民工回鄉二次創業,給予政策支持,引導他們帶動農民致富,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貢獻力量。二是對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產業規模和高文化素質的種植專業戶、農業合作社的骨干力量和返鄉的知識青年等進行重點教育和培訓,有針對性地進行多類型課程學習。如山丘區可重點加強對農民種植經濟作物等農產品的技術培訓(例如工山鎮喬村打造青梅特色產業,依托溜溜果園集團對當地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圩區可對農民加強水產養殖技術等培訓,提高養殖技術等技能,重點培育出一大批熱愛農村、知識豐富、善于經營的專業型人才。三是做到外部引智,充分發揮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等人才引進政策效應,為其服務基層、建功立業創造良好環境。四是探索區域間的人才合作與交流模式,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完善城市農業科技人員和文化人才的定期服務,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到農村兼職,為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