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級領導干部真心實意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以縣為單位,制定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發展規劃。立足自己的優勢,將發展目標、對策與措施具體化,并使之積極可行”。基于此,本文認為縣鄉級政府要對村高度重視,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村集體經濟;農村經濟;農經
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縣鄉級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把發展壯大薄弱村和空殼村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夯實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任務,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一、攻堅克難抓好土地確權,深化改革蹚新路,增加資產收益
一是勇于創新抓股權,解決資產盤活問題,充分釋放改革紅利。為解決一家一戶經營造成的土地流轉不暢、規模不大、科技投入不足等問題,縣委采取先行先試、流程操作、壓茬進行、梯次跟進的方式,在全縣172個村全部成立新型經濟合作組織,加速土地流轉,實現向規模經營要效益。在股權改革中,突出把握“四個環節”:一是在清產核資環節上,實現了“三清”,即資源清、資產清、資金清。二是在人員界定環節上,做到了“三個明確”,即明確原則、明確條件、明確方式。三是在折股量化環節上,采取了“三個到位”,即股份設置到位、股份量化到位、股份管理到位。確定了村級保留30%的集體股;其余70%為個人股。四是在合作社組建環節上,建立了“三種模式”,即以資金為主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以資源為主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龍頭為主組建聯合社。針對有一定積累的城中村、城郊村,組建以資金為主的股份經濟合作社。發展股份合作,實現資產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農民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益。針對集體資源較多的村,組建以土地資源為主的股份合作社。“新增”集體土地進行資產量化,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核算、統一分配。針對一些已有合作社的村,以相關合作社為基礎,組建以龍頭企業為主的股份經濟聯合社。隨著聯合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全縣涌現出草莓種植、村棚室菜等特色專業村8個,有效帶動了村集體和農民增收。
二、公開透明抓監管,解決跑冒滴漏問題,科學管理增效
壯大集體經濟,既要有“掙錢手”,更要有“聚錢斗”,開源與節流應同步并舉。針對以往“三資”管理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規范、“跑冒滴漏”等問題,縣委出臺了《縣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管理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等13項制度,建立了“三資”監管網絡系統和重大事項流程審批系統、“三資” 網上公開系統、“三資"網上競價交易系統等“8+1”平臺,切實健全監管體系,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在完善制度機制的同時,縣按照有利于清晰管理、有利于壯大經濟、有利于保障權益的原則,開展了以“清理各類合同、化解各類債權債務、收繳債權和新增地源費用”為主要內容的“清化收”工作。針對違約合同,無效合同和沒有合同等情況,依法清理井規范合同,做到了該認定的認定、該撒銷的撒銷、該糾正的到正。推進拉拽化債、清欠化債、拍賣化債,尋找存欠戶進行自愿化債,以資金或物資的形式對債務進行化解,對集體經濟組織閑置的資產依法依規公開競價拍賣償還債務。實施債權收繳、資源收繳、資產收繳,針對“新增”地源實行合理收費,鼓勵動員農戶有計劃償還陳欠;對清理出的無償占有資源的經營人,由集體經濟組織下發收繳通知書,限期繳納規定費用,逾期不交的收回資源進行公開發包;對占有村固定資產的人員進行做價收繳,不交的追究責任,依法進行處理;對在相關部門的承諾下,因政策性支出項目而由村集體組織所墊付的款項,統一進行催收,確有困難的做出還款計劃,對無正當理由拒不償還的,給予相應處理。同時,對清理、化解、收繳情況進行公示。對部分新增地源按照所有權歸村集體、經營權有償使用的原則,納入農村“三資”管理,探索性地收取一定費用。村級經濟管理實現了從“賬清”到“事清”,促進盤活所有的集體資源、資產、資金,實現保值增值,確保集體資產不再發生流失現象。
三、強化黨建抓落實,解決組織動員問題,引領改革推進
在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中,縣委注重有效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農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選優配強支部書記、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加強貧困村黨組織建設、強化基層基礎保障等措施,為落實試點改革任務、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了有力組織保障。 一是在改革工作中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針對改革涉及面廣、情況復雜的實際,基層由村“三委”成員、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村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黨員組成工作隊,具體負責改革各項任務。二是在改革工作中著力建強支部書記隊伍。在選配上堅持標準,把講政治、懂經營、會管理、具有發展集體經濟的強烈意識、秉公辦事的人選進班子。結合村黨組織換屆,對23名不適應改革發展需要、引領帶動作用不強的支部書記進行了及時調整。建立完善村干部業績考評機制,按照村型大小和原始經濟狀況確定經濟考核指標,對發展集體經濟有貢獻的村干部進行獎勵,激勵村干部想招干事。持續抓好村干部培訓,2018年以來輪訓村書記400余人次,增強發展集體經濟的本領。三是在改革工作中發揮黨員的示范帶頭作用。引導黨員在收策宣傳引導上起到“擴音器”作用,入戶上門向村民宣傳改革政策,確保農村各項改革工作順利推進。在土地確權中,吸納1800多名農村老黨員、老干部等“五老”人員參加,還原歷史,增強了測量結果的權威性,達到了精準無誤、群眾認賬。在“清化收”中,通過召開村“兩委”會議、組織談話等形式,要求村屯干部、黨員積極參與收繳工作,動員黨員干部帶頭還欠,有效發揮了黨員的骨干帶頭作用。
通過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明晰 了產權,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對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是集體經濟有所壯大。通過改革,創新了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加快了農村經濟市場化步伐,推進了資源、資產效益最大化,實現了“兩增”目標。二是農村穩定得到保障。經過精準測量核對,明確了產權,為化解矛盾糾紛提供有力依據,全縣農村涉及資源資產的上訪量下降了80%。同時,建立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使集體成員有了更強烈的歸屬感,涌現出全省“百名好支書”“中國好人”和“農村好人”等一批先進典型,帶動全縣形成了良好社會風尚。三是民主意識有效增強。改革使過去的“代民作主”變為“讓民作主”,成員直接參與村級經濟事務管理,集體資產折股到人,以股份合作等方式有效運作,經營收益按股分紅,并將集體“三資”由村委會代管轉變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管,保證成員對集體資產的自主決策運營權,增強了農民主人翁意識。
四、推行“四議兩公開”,真正服務于民
村里有了一定的經濟收入,村黨組織也就更有能力為民服務。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通榆縣全面推行村級重大事務“四議兩公開”制度,保障黨員群眾對集體經濟收女入為民辦實事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五、彈響“四重奏”,實現村級財力新增長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衡量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創造力、戰斗力強不強的主要標志,也是依托集體經濟推進強村富民的特色優勢所在。根據本地實際,因村制宜、分類施策,盤活配優土地資源、加強村級資產運營、引入現代農業科技、精準解決薄弱環節“四重奏”,千方百計搞活村級經濟,使得村級集體經濟在新起點上邁出了新步伐,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一重奏是盤活配優土地,集約使用增效益;最近幾年來,由于受到規劃、建設、土地等因素制約,曾經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快速增長、向土地要效益的模式進入了瓶頸期,村級財力增長后勁不足。對此,積極采取了應對辦法,結合村莊環境整治等,優化村級土地資源配置,盤活存量資源,進行集約整合,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最大效益。2018年開始正式自動的“三優三保”專項規劃。“三優三保”即以優化建設用地空間布局保障發展;以優化農業用地結構布局保護耕地;優化鎮村居佳用地布局保護權益,最終實現促進土地空間優化無置,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利用,促進生態環境顯著提升,使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可持續協調發展的目標。在落實這項規劃時,充分發揮政策優勢,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同步推進土地利用規劃、城鎮總體規劃、村莊布局規劃調整,實施保留村莊綜合整治規劃、村級工業用地整合規劃編制。目前,在通過有效整合土地資源,提升發展潛力。
二重奏是有效運作資產,緊密抱團謀發展。激活農村集體資產,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縣委全面推進村級資源資產化、資產(資金)資本化、資本股份化,明確市場主體,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經營出租、統一管理、產權獨立、按股分紅”的原則,統籌建設集體物業項目,實行抱團發展,形成規模效應、集聚效應,使村級集體經濟融入城鄉一體化和鄉村振興之中。為了促進全市各鎮探索多渠道增加村級財力的有效途徑,政府在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村級財力建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見》,鼓勵各鄉鎮結合各自實際,組建多形式的村村聯合抱團發展主體,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三重奏是升級農業科技,向現代化謀效益;在發展物業經濟、向項目要效益的同時,通榆縣還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升級對農民增收的推動作用,鼓勵各村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村合作農場,發展高效特色品牌農業,形成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生產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提升農業產業對村級穩定性收入的貢獻份額,實現富民強村、促進鄉村振興。在通過物業經濟獲得了第一桶金后,根據自特優勢確定了利用耕地多的優勢發展現代農業的目標。
四重奏是加大政策保障,結對反哺促均衡。近年來,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增長,但是全縣各鄉鎮之間、各村之間發展還不平衡。對此,縣委縣政府積極做好經濟薄弱村扶持工作,先后出臺了《關于實施村企掛鉤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強集體經濟村脫貧轉化工作的意見》、《關于建立生態態補償機制發展農村經濟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推動村級財力均衡健康發展。
作者簡介
劉麗波,女,漢族,1974年9月出生,吉林通榆人,現任職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新發鄉綜合服務中心,研究方向為農村集體經濟管理、清產核資、財務管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