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做出新的表述,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升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引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機銜接。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又可分成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物質的現代化;第二個維度是治理的現代化,即制度的現代化;第三個維度是人的現代化,也是前兩個維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人的現代化應是居于建設現代化國家的中心地位,物質的現代化、治理的現代化,歸根結底都是圍繞人的現代化來做文章,因此要為人的全面發展與提升現代化素養創造良好環境,而推進教育現代化成為實現這一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一、我國教育發展已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中共建黨之初就定下黨的根本宗旨,即為人民服務。由宗旨延伸到教育領域,即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自由和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在反思、批判古今中外教育理念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當時的社會狀況與教育實踐,形成了符合中國社會和革命實際的教育理念,具有三個典型教育特征,即人民性、革命性與現代化。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將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治價值取向和“以人為本”的價值體系建構;同時結合當時社會革命實際,將社會革命和教育革命相結合,在古今中外教育思潮中去偽存真,通過教育革命促進社會革命,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注意的是,建黨初期的教育現代化理念受到三民主義影響,尤其是五四運動以后形成的以打破舊禮教建立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精神為指引,以勞動民眾與勞動教育為主的普及教育。建黨早期的教育理念為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和中國社會發展與民族振興奠定了基石。
(一)拓寬教育對象:從掃盲到普及----實現“有學上”。
1、發展基礎教育,實現幼兒“有學上”
建國初始,百業待興,為保障貧困家庭兒童入學,1995年《教育法》頒布,強調國家需要為這些貧困學生----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困難學生提供重點的幫助和支持,保障適齡兒童都能如期就學。2006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在全國施行免費的九年制義務教育;2017年,中央財政共投入預算14.9億元用于支持學前教育發展。據教育部網站統計,我國文盲率已由1982年的22.8%下降到2020年的2.67%;全國幼兒園數量超29.17萬所,學前教育入學率已達85.2%;義務教育入學率99.96%;高中毛入學率91.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4.4%;15歲級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上升到2020年的10.8年。
2、職業學校興起,培養青年實用人才
1996年,《職業教育法》開始施行,明確國家需要采取相應措施,促進農村及少邊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從2007年秋季起,國家設立中職學校助學金,受資助學生約占90%。從2009年秋季學期起,國家對公辦中等職業學校中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開始免除學費;2010年免學費范圍由農村學生、涉農專業進一步擴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2012年秋季起國家對中等職業學校助學金和免學費政策進行了調整,使絕大部分學生能夠享受免學費政策,真正貧困的學生得到助學金資助。2015年春季學期起,中職教育免學費政策已覆蓋91.5%的學生。
3、高等院校發力,造就科技人才
1977年,中共中央召開一系列會議,提出要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普通高校數量為598所,2019年,這數量達到2688所,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獨立學院257所,高職高專院校1423所,其他普通高教機構21所,41年間,我國高校數量增長6.65倍。與此同時,高校本專科招生從1977年的27.3萬人至2020年的914.9萬人。此外,科研水平不斷提升,并對國家貢獻率不斷增長。國家科技部評估中心發布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20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顯示,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額、合同項數持續增長,合同金額達152.4億元,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項數為2815項,合同金額為47億元。這些無不顯示出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培育規模化高素質人才,并為高質量科技創新持續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出卓越力量。
4、繼續教育、特殊學校并舉,實現全民“有學上”
2010年我國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要求加快發展繼續教育,努力建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教育部相繼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等文件,重點推進繼續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強調,要加快構建終身教育制度。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以基礎教育為中心,學前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多種教育模式相結合的完整的教育體系,最大程度的保障我國公民“學有所教”。
(二)提升教育質量:各級各類學校蓬勃發展----“上好學”
1、以重點學校建設為帶動,提升教育質量
1977年5月,鄧小平同志提出:“要辦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要經過嚴格考試,把最優秀的人才集中在重點中學和大學。” 1980年10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分期分批辦好重點中學的決定》再次強調,“必須首先集中力量辦好一批條件較好的重點中學”“今后增加的中學教育經費,在統籌安排下,要保證重點中學的需要”。1994年啟動“211工程”,1999年啟動“985工程”,2006年啟動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2017年,啟動了“雙一流”建設工程,即重點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2020年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涵蓋了分布在81個國家或地區的前1500家院校,中國高校有三所位居世界前100名,203所大學上榜。
2、完善配套設施,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實現“上好學”。
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印發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要求各級各類教育開始全面實施質量工程。如實施“新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旨在進一步加強素質教育,提高基礎教育教學質量,具體包括開展德育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實施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和美育工作等;2018年初,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根本遵循“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行了頂層設計和工作部署,實施“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全國人大有關要求,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健全完善教育投入機制,不斷加大財政教育投入,優化教育經費結構,重點投入,優先保障,并強化資金使用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支持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全國教育經費占GDP比例連續保持在4%以上,中國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實現教育大國崛起的基礎上開始向教育強國邁進。
二、教育發展展望:公平與全面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持續高度重視教育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發展教育的重要意義,為教育強國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1、保障民生,教育公平進一步彰顯
在教育對象變化中,表現最為明顯與直觀的是國家教育資助對象的變化。2003年,國務院頒布《關于開展經常性助學活動的意見》,決定在“十五”期間設立“國家義務教育助學金”,保障經濟落后地區學齡階段適齡少年兒童的受教育機會,優先資助農村地區家庭經濟困難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和殘疾學生,兼顧其他困難學生。2005年,財政部、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快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兩免一補”實施步伐有關工作的意見》,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學生實行“兩免一補”的資助政策,幫其免除書本費、雜費,補助寄宿生的生活費。2011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大財政投入支持學前教育發展的通知》,要求依照“地方先行、中央補助”的原則,逐步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兒童的入園資助制度。同年,《關于建立學前教育資助制度的意見》中要求幼兒園將收入的3-5%用于對經濟困難家庭學生的收費減免和困難補助。
在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教育資助方面,加強對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的扶持力度,在經濟薄弱地區實施“雨露計劃”和“求學圓夢計劃”。目前,我國已基本實現“不讓一個學生因經濟困難原因而失學”。真正落實了不讓一個人掉隊,最大程度上保障所有民眾受教育權。
2、投資未來,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針對在校生學業負擔過重,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視化教育行為,從根本上守住兒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線,避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生態遭破壞。
總之,科技決定未來,教育關于發展。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不斷豐富,教育質量與公平的內涵也同樣在不斷發展,也將涌現出更多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楊宜勇.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探求[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2月.
[3].陳南,程天君.高質量教育體系:深化改革促進公平的新方向[J].人民教育,2021年第5期.
[4].易萍.新時期農村教育管理體系建設——評《中國教育改革40年:農村教育》[J].中國瓜菜,2020年第8期.
注:文中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教育部、《中國統計年鑒》